摘要:清朝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从清初的6000万增长到了乾隆年间的3亿,到鸦片战争之前已经达到了4亿。而在中国古代,人口规模能够超过6000万的只有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宋朝、明朝几个朝代,最高的明朝也才1亿多。可见,清朝的人口增长速度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清朝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从清初的6000万增长到了乾隆年间的3亿,到鸦片战争之前已经达到了4亿。而在中国古代,人口规模能够超过6000万的只有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宋朝、明朝几个朝代,最高的明朝也才1亿多。可见,清朝的人口增长速度在历史上非常罕见。为什么清朝的人口增长会如此之快呢?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都会发现一个规律:社会稳定的时候,人口迅速增长;天下大乱的时候,人口迅速跌到低谷。但中国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并不多,中国古代有超过100年持续稳定的朝代只有西汉、东汉、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六个朝代,因此这几个朝代都是人口增长比较快的时期,例如西汉和东汉的人口都突破了6000万,唐朝突破8000万,宋朝时期(加上辽夏)突破1亿,明朝也在1亿多。
清朝是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稳定时间最长的时期。1644年,清朝入关后在两年的时间内就平定了整个北方,消灭了张献忠、李自成、弘光南明、隆武南明等政权,实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安定。南明虽然负隅顽抗了20年,但战争基本在西南、华南进行,对北方影响不大。
1662年,清朝灭永历政权,基本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此后虽然发生了“三藩之乱”,但波及范围也没有涉及华北,全国经济总体稳定。
康熙南巡图
三藩之乱后,清朝内部的战争基本结束。从1683年到1796年,清朝内部完全和平时间差不多有100年。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后,内部持续稳定到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算起来,清朝内部稳定的时间在200年左右。
社会稳定,人口不一定就会增长。例如西汉汉武帝年间,由于大规模征税、敛财、穷兵黩武,导致百姓生活压力徒增,大量的工商业者和农民破产,许多人口选择逃亡,出现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现象。汉武帝末期,全国局势已经动荡,到处都是流民,例如“元封四年,关东师古曰名数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
此外,明朝内部虽然长期稳定了200年,但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不合理,导致民生发展艰难。例如明朝前期推行海禁,禁止民间流通白银和铜钱,强制推广毫无信用的“大明宝钞”;后期的藩王经济膨胀、土地兼并严重等都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永乐年间,名义上国力强盛,但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大肆屠杀(燕王扫北)、大搞朝贡赏赐,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很快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流民四起。湖广布政司左参政黄泽上疏:“向也,南征北讨,出师连年,辎重牛马,耗散巨万,又江北困于营造,江南疲于转输”、“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于是永乐年间出现了40多次农民起义。
朝代稳定时间社会经济繁荣时期西汉前202年—8年文景之治(前179年—前141年)昭宣之治(前87年—前48年)东汉36年—184年26年—105年:光武、明章、永元唐朝630年—755年630年—744年:贞观、武周、开元北宋979年—1127年979年—1085年: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明朝1368年—1627年1368—1449年洪武、永乐、昭宣清朝1646—1851年1681—1796年康熙、雍正、乾隆清朝前期,不仅社会稳定,而且国家的政策也非常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清朝前期虽然和准噶尔进行了战争,但每次出兵规模不大,调动的后勤资源远远不如两汉、明朝北伐之规模。例如乾隆灭准噶尔汗国之战,就调动5万精锐骑兵,而且几乎没有安排后勤,这和永乐帝动不动几十万大军北伐差别很大。清朝也没有大规模的土木建设,最大规模的工程圆明园也是历经多代才建设完工,而且规模无法和未央宫、紫禁城等相提并论。
在经济政策上,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从清楚开始推行。如康熙在1669年下令废除圈地令,并规定圈地也将退还给农民。这项措施缓解了人地矛盾。另外康熙鼓励人们进行荒地开垦,甚至根据开垦的多少来授予官职。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清朝的耕地面积很可能突破了18亿亩,为历史最高值。清朝的另外一项政策更是加速了人口的增长,那就是取消了人丁税。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乾隆普遍推行“摊丁入亩”。这项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以至于人口滋生,历史空前。
中国古代,都有相应赈灾政策,但是全国性的赈灾体系是清朝才建立起来。清朝的赈灾体系被总结为 “救荒十策”,包括蠲免赋税、赈济、工赈、调粟与平粜等,一旦某个地方发生了自然灾害,官府就必须开仓赈济,以免灾民变成流民,影响社会稳定。如此现象在其他朝代只是偶然出现,但是在清朝非常普遍。如西晋、明朝应对灾民和流民,基本是选择屠杀,因为将流民屠杀后也可以遏制流民危机蔓延,明朝荆襄流民大屠杀就是例子。而清朝选择的赈灾,虽然赈灾过程中难免出现贪污腐败现象,但是比直接用屠杀要进步很多。
清朝蠲免赋税的规模也是历代之最。顺治年间,推行了四次全国性赋税蠲免确立"被灾州县按分数蠲免"原则。康熙年间,普免地丁漕粮累计达白银1.2亿两,将蠲赋与垦荒政策捆绑实施。乾隆年间,六次南巡蠲免江浙皖三省积欠建立"灾免""恩免"双重实施标准。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康熙一共给全国百姓减少了1.5亿两的税收,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空前的。
盛世滋生图
当然,人口增加的问题自然是离不开生产力这个话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越来越高。根据估算,宋代粮食亩产量约为165公斤,明代约为245公斤,清代上升到了310公斤(数据来源于《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粮食亩产的增加,意味着同样的耕地数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清代粮食基本够吃,因而还有大量的粮食输送到了城市,成为商品粮,每年大约有2.9%的粮食投入了市场。
除了生产力自然进步以外,清朝的政策也在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一,清朝皇帝积极推广农耕技术。例如,乾隆下令编纂《授时通考》,向全国推广。明朝时期,南方普遍实行复种,而清朝则广泛推广到北方。
在农作物方面,清朝积极推广高产作物的种植。甘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早在明朝就传入中国,但只是民间传播,政府没有关注,因而种植区域基本限于东南。清时期,将高产作物推广到全国各地。1776年,山东按察使陆跃刊印了《甘薯录》,乾隆得知后下令北方各省刊印和传抄,并将陆跃提拔为湖南巡抚。甘薯的产量非常可观,“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甘薯的广泛种植对贫瘠地区的土地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康熙皇帝还曾经在宫廷积极研究水稻种植,为水稻产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此外,医学技术的进步也对人口的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古代,对社会威胁最大的疾病是传染病,例如瘟疫等,能够造成大面积的人口死亡。其中天花是古代致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尤其对婴幼儿威胁极大。而清朝初期,已经总结出 “人痘接种术”,到康熙年间 “颁行天下”。乾隆年间人痘接种在城乡普及,“江南城镇种痘者十之七八,乡村亦过半”。种痘技术的出现和推广,让婴儿的存活率大幅度提高。以前, “痘疫流行,十婴亡六”,到后来 “种痘之家,婴孩存者十之九”。
清朝时期还出现了温热派,明确区分 “伤寒” 与 “温疫”(急性传染病),使传染病治疗从经验医学走向理论指导。从此,社会对流感、痢疾、霍乱等常见传染病的治愈率大幅提升。乾隆年间,江南出现 “暑疫”,人们用温热派的理论治病,“活人无算”,避免了类似明末 “大鼠疫” 导致人口锐减的悲剧。
而清朝的妇科、儿科等多方面的医学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除此,清朝官方也在大力推动医学的普及。清朝规定州县必须设立 “医学署”,免费为贫民施医送药,这些机构在灾害年间发挥的重用很大。例如如乾隆年间河南水灾,官府 “设局百处,日施药千剂”,有效减少灾后疾病蔓延。
根据相关的研究。清初人口死亡率为3%,到晚清下降到了2%以下。婴幼儿死亡率从 50% 降至 30%,天花病大流行的周期从10—15年一次下降到20—30年一次。清朝的人均首领从25—30岁提高到了35—40岁。,而明朝的人均寿命已经无法估计,但皇帝的平均寿命也只有40岁。
综上所述,清朝人口增长,是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涉及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政策。社会的进步则包括社会生产力、医学技术等,而国家政策又和生产力的提高息息相关。
来源:北斗维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