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来,乘用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各品牌为凸显车辆品质纷纷出奇招,与卡车对撞来证明自身安全过硬更是炙手可热。在理想撞翻乘龙事件之前,多家乘用车企业都做过类似测试,而在这些测试中,被对撞的卡车几乎完全沦为衬托乘用车安全的“NPC”,鲜少被关注。
【商用车新网原创】
近两年来,乘用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各品牌为凸显车辆品质纷纷出奇招,与卡车对撞来证明自身安全过硬更是炙手可热。在理想撞翻乘龙事件之前,多家乘用车企业都做过类似测试,而在这些测试中,被对撞的卡车几乎完全沦为衬托乘用车安全的“NPC”,鲜少被关注。
近日,理想i8与乘龙卡车的对撞视频引发广泛热议。然而,若不是此次卡车被撞得“太惨太离谱”并且在视频中露出了东风柳汽乘龙的Logo,“小车撞大车”的戏码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演。这次堪称宣传“事故”的事件也让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由此浮出水面,在众多乘用车品牌精心设计的碰撞宣传中,卡车始终是沉默的“背景板”,而卡车在安全领域的深耕与突破,从未真正走进公众视野。这种将卡车视为“安全陪衬”的传播逻辑,不仅扭曲了公众对汽车安全的认知,更掩盖了卡车行业为守护道路安全所付出的持续努力。
事实上,汽车安全从来不是“一撞定胜负”的游戏,而是政策、技术、从业者意识等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事实上,在道路交通安全这个系统里,卡车由于“体型庞大”在道路安全中的影响权重更大,而且其运营属性也对安全有着更高要求,因此,卡车的安全历来是整个产业链默认的“高压线”。在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卡车在安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政策:织密安全防护网 筑牢道路安全底线
从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到企业的主动践行,卡车安全的“防护网”正越织越密。
早年间,北斗监控系统的全面普及为行业装上“电子管家”,4小时强制休息20分钟的铁律,从源头遏制疲劳驾驶这一“马路杀手”;近年来,“右转必停”政策的推行,通过规范驾驶行为,大幅减少了因“内轮差”导致的盲区事故;今年7月1日起,新生产营运货车强制安装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等智能装置的规定,更是以法规之力倒逼技术升级,让主动安全成为卡车的“标配”。此外,对货车上装改装的严格规范,“大吨小标”的严格治理等类似的政策不断推出,惟一的目的就是让每一辆上路的卡车都提升安全底线,守护道路安全。
技术:主被动安全双轮驱动 全方位守护车辆出行
在技术创新的赛道上,卡车的安全升级早已迈入“主动防御+被动保护”的双轮驱动时代。
在主动安全方面,液力缓速器的广泛应用,让卡车在长下坡路段无需频繁踩刹车,避免了“刹车过热失效”的致命隐患;AMT的普及不仅减轻了驾驶员的操作负担,更通过智能换挡逻辑实现防溜车、自动启停等功能,降低人为操作失误的风险;360度全景影像与倒车影像的使用,让卡车司机得以“眼观六路”,打破“大车盲区大”的困局;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通过摄像头与传感器实时捕捉驾驶员的眨眼频率、头部动作并及时发出预警,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一项项前沿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提前预判危险并主动避险。
商用车行业被动安全更是不曾有丝毫忽视,驾驶室悬置溃断设计堪称“生命缓冲带”,在碰撞发生时能够大幅降低正面碰撞的伤害,为驾驶员保留宝贵的生存空间;安全气囊的广泛应用,能在事故发生时通过缓冲减少驾乘人员的受伤风险;龙骨框架驾驶室等技术的推出,能以高强度钢材构建起坚不可摧的驾驶舱防护……这样的设计不胜枚举,这些设计背后是对“以人为本”的深刻践行,是让交通道路参与者哪怕在极端的事故中,也能为生命留下一线生机。
媒体推动:凝聚全行业力量 让商用车安全被更多人重视
作为深耕商用车领域的专业媒体,商用汽车新闻传媒深知商用车安全关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关乎终端用户生命财产,更关乎社会公共安全。
为此,我们联合多方力量参与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商用车安全联席会、创新构建了商用车安全智库,力求通过平台搭建来打破行业壁垒将行业协会、学术机构、卡车与客车主机厂、零部件配套商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结,从而搭建长效沟通交流机制,高效链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车辆制造企业与终端用户,凝聚全产业链智慧,针对性破解商用车安全领域的系统性难题,推动商用车安全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自2019年起,我们基于扎实的数据调研与专业分析,全面梳理行业安全现状,坚持发布《中国卡车安全报告》《中国商用车安全报告》等专业报告,通过持续输出权威内容,提升中国商用车产业链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助力中国商用车整体安全水准的全面提升。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在乘用车“对撞宣传”的流量狂欢中显得弱小而无力,公众对卡车安全的进步所知甚少。我们认为,卡车不该是碰撞试验的“背景板”,我们呼吁更多的商用车行业从业者打破“闷头做事”的惯性,主动发声,用真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讲述卡车安全的进步;用公益宣传、科普活动,消解公众的偏见。
我们期待全社会能跳出认知误区,看见卡车在安全领域的每一步突破,理解“大”不等于“危险”,“重”背后是严谨的安全考量,让道路上每一辆车、每一个人的安全都能在相互理解中得到守护,不分“大”与“小”,不分“你”和“我”,只为安全平安。
来源:商用汽车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