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雄主,后半生淫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1:28 1

摘要:白团卫村之战胜利之后,按理说后晋这边应该乘胜追击,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皇帝石重贵却沟通联络契丹,准备和契丹人求和。

(意在和谈 石重贵)

白团卫村之战胜利之后,按理说后晋这边应该乘胜追击,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皇帝石重贵却沟通联络契丹,准备和契丹人求和。

而且,石重贵一改之前的桀骜气质,主动表示不打了,并且愿意向契丹皇帝称臣。

难不成,皇帝这是旌旗指处山河震,不取全功以存仁?

您知道这很关键,当年晋辽之间就是因为这个事情打起来的。

只不过,之前你要是称臣了,双方也许还有得谈,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仗已经打了,契丹兵你已经杀了,当初你做傀儡我遥控你的约定你已经撕毁了,你还杀契丹的使者,抢夺契丹商人的财物,在耶律德光的视角中,后晋的建立不是靠卑躬屈膝割让燕云十六换来的,而是契丹人出了十足的力气,含辛茹苦把石氏推到了中原之主的位置上,而石重贵不仅不知感激,反而寒盟背信,刀剑相向,耶律德光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原谅后晋的,所以后晋想要求和,但是他耶律德光是一点也不想。

只是,虽然耶律德光是契丹的皇帝,但他并非一言九鼎,国内形势复杂,政治动荡,契丹称不上是一个整体,也并非全都是狂热的战争分子,而是分为了主战派和主和派。

主战派的首脑,自然是耶律德光,而主和派的意见领袖,则是太后述律平。

这是皇帝的母亲,是大辽的铁腕太后,说话是很有分量的。

后晋求和,耶律德光准备拒绝,述律平不同意耶律测光的做法,还对耶律德光说了这么一段话:

就算你得到了汉地,也未必能守住,一旦失利,后悔都来不及啊。

以述律平为首的反战势力抬头,耶律德光压力倍增,别人他不害怕,但是母亲他不得不害怕,尤其这位还是能随时随地动摇他皇位的亲生母亲,没办法,耶律德光只能硬着头皮和后晋议和。

到了议和的程度,那么耶律德光就摆出了条件,他说两国议和可以,但是你们要割让镇州和定州两个州,而且割让这两个州,要举行一个割让仪式,还得让你们国家的大臣桑维翰和景延广亲自来割让。

(幽燕之地)

有读者可能会认为,区区两个州,给就给了,你们后晋燕云十六州都割的出去,还在乎这两个地方么?

您别说,此时此刻的战场形势下,还真有点在乎。

镇州,即今天的河北正定,定州,今天也叫定州,也是河北,

镇州有井陉关,而定州有飞狐陉,井陉关连接着山西高原,当年兵仙韩信背水一战就在此地,而飞狐陉直通幽云十六州,可以说是契丹军南下的高速公路。

再说个题外话,定州这个地方相比镇州,意义又十分特殊,这个地方虽然是边关,但是经济非常的发达,到了北宋时期,更是成为了一等一的边防重镇,《清明上河图》里“正店”的招牌就是来自定州的瓷器,说明其经济基础牢固的支撑着军事地位,这个地方太好了。

您看,耶律德光的这个议和条件,实际上很有政治智慧。

镇州和定州是军事重镇,失去这两个州,契丹军三天就能从辽上京到开封,你耶律德光干脆也别要镇州定州了,我直接把开封送给你好不好?

至于说让景延广和桑维翰亲自来割让这两个州,这倒无所谓,只是在后晋的视角看来,割让两州,那无异于是自毁长城,肯定是办不到的。

面对耶律德光开出的条件,原本主动议和的后晋给出了这样的回应:

以契丹语忿,谓其无和意,乃止。

你们契丹人提出的条件太苛刻,太过分了,你们根本就没有态度,没有诚意,更没有和谈的真心实意,既然如此,那还是算了吧。

(南下受挫 耶律德光)

和契丹和谈的这个思路,也许是后晋大臣们群策群力思考出来的,但是停止和谈的这个命令,却一定是石重贵下达的。

因为,在一次一次的阻敌致胜中,石重贵已经有点迷失自我了,他经常念叨,说天下已经平定,四方已经无事,整个人和刚刚登基之初的风貌已经完全不同了。

器满则倾,志满则覆,胜而骄矜,忘战必危。

容器如果装的太满就一定会倾覆,而心志骄傲自满就一定会失败,打了胜仗,人往往容易骄傲自大,忘记战争,忘记危险,就会陷入到危险之中。

晋出帝时期,后晋的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是和凝。

和凝这个人,很有能力,首先他知人善用,提拔了不少人才,为后晋朝廷选拔了很多一流的官员。

其次他能文能武,朝政他能正常主持,政务能积极运转,石敬瑭时期各地的叛乱有不少都是他平定的。

最后他这个人,对法律工作的建设很多,亲决冤狱,洗濯陈情,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他还写过一本《疑狱集》,这是一本非常有名气的法学著作,收录了自汉朝到五代时期一些情节复杂的法律案件,有很多读者平时问我,说你每天写奇案,这些奇案是从哪里来的,很多都是从这本《疑狱集》里来的。

和凝还是个文学家,诗文百余卷,他擅长短歌和艳曲,他的作品更在洛阳,开封各地广为流传,五代丧乱,时局动荡,文坛凋敝,

如韩偓,韦庄都离开中原投奔他处,和凝则可以说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在文化方面有建树的人了。

和凝在后晋干宰相,你不能说干的特别好,干的冰瓯雪椀,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但他基本合格,没有什么重大失误,但石重贵却莫名其妙的把和凝罢相,然后把自己的心腹宠臣冯玉给安排了上去。

(中原名士 和凝)

那说到冯玉,就不得不聊一下石重贵的后宫生活。

后晋宗室里有个成员,叫做石敬胤,这个石敬胤,年纪很小,是石敬瑭的弟弟,还是最小的弟弟。

石敬瑭很喜欢这个弟弟,登基之后,他干脆把石敬胤改名石重胤,然后认自己的这个弟弟做了儿子。

也就是说,石敬瑭父亲的儿子,成了石敬瑭的儿子,这关系也是够复杂的。

石重胤长大之后,被石敬瑭指派留守邺都,当时邺都还有个副留守叫做冯濛,这冯濛啊,有个女儿,我们叫冯氏,冯氏琼蕤照夜,婉约清姿,非常的好看,就被石重胤给相中了,于是石重胤就娶了冯氏做妻子。

娶了冯氏之后没两年,石重胤生病死了,早卒,那冯氏就成了寡妇,一直独居在邺都。

当时石重贵还是齐王,他听闻了冯氏有美色,他很觊觎,很喜欢,等到石敬瑭一死,他做了皇帝之后,他立刻就把冯氏纳为了妃子。

石重胤说是石敬瑭的儿子,那毕竟是名义上的,实际上石重胤就是石敬瑭的弟弟,那么冯氏就是石重贵的婶婶。

也就是说,新皇帝一登基,就把自己的寡婶给娶了。

这事儿就够离谱了,可大臣们也不好说什么,反而把此事当做皇帝新婚燕尔,纷纷来道贺称喜。

这种场合那当然少不了不粘锅圆又滑的冯道同志,他也来祝贺皇帝新婚快乐,结果石重贵拉着冯道的手,装作很伤心的样子,说了这么一句话:

太后有命令,在群臣的面前,我不能表现的太开心。

(后宫干政 冯皇后)

太后,就是此时的后晋太后,也就是石敬瑭的发妻李氏,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儿。

大臣们在场的时候,石重贵还表现的很难过,因为毕竟先帝刚死,仍在丧期之内,但是大臣们一走,石重贵立刻拉着冯氏开始喝酒取乐,甚至跑到石敬瑭的灵堂,又复述了一遍刚才的话:

李太后还有命令,叫我在先帝的灵前也不要太开心。

实际上当时石重贵喝的醉醺醺的,他是眉飞色舞,抱得美人,没把他开心坏了。

先帝丧期未过,新帝娶了嫂嫂,这就已经够荒唐的了,可李太后毕竟不是石重贵的嫡母,她也不好管教石重贵,只能劝石重贵,让石重贵这两天收敛一点,可是石重贵不仅不收敛,反而是冲撞灵堂,丑态毕露,他胡言乱语,引得宫里的太监宫女都忍不住发笑。

石重贵看到下人们笑,他也笑,一边笑还一边说:

我今天这新郎官当的怎么样?

紫宸夜启烛龙翔,酒酹梓宫换霓裳。

簪摇玉响湮丧鼓,万岁今宵作新郎。

中原后晋对石重贵的行为,几乎没有留下评价,因为实在是难以评价,不好评价,但是隔壁的契丹对石重贵的评价却非常的直接:

纳叔母于中宫,乱人伦之大典。

这不是作者编的,《新五代史·列传·晋人家第五》明明白白就是这么写的,甚至石重贵迎娶寡婶的这个行为,后来还成了耶律德光讨伐后晋的一个理由之一。

不久之后,冯氏更是正位中宫,成了冯皇后。

石重贵非常宠爱冯皇后,冯皇后也不负所望,做了皇后之后时常干预政务,左右朝政,冯玉能顶替和凝,就是冯皇后一手操办的。

冯玉是什么人?他是冯皇后的弟弟。

真是可惜这石重贵,战时也算是躬蹈白刃,躬擐甲胄的雄主,也曾有气节,有尊严,有胆色,可终究难以自持,后劲不足,沉醉在宫闱的暖香与虚幻的太平中——玉山既倾,深渊在前,而醉眼朦胧的君王,犹自不知,已身在悬崖之巅。

石重贵会变成这样,只是因为,在某一个瞬间,他看到了长期和契丹对峙,乃至于消灭契丹人的希望。

希望,有时候并非救命的良药,对于石重贵这样的人来说,希望是可怕的,因为正是希望,延续了,人的苦难。

来源:高峰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