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格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1:46 1

摘要:“格”,能让人想到格子、框架,比如窗户上的格,画纸上的界格,是用来划定范围、区分条理的。“局”呢,下棋的人最熟悉,棋盘上的局势叫棋局,引申开来,一件事的发展态势、牵涉范围,也能叫“局”。这么看来,“格局”合在一起,大概就是人心里的那套“格子”和“局势”——怎么

先说说“格局”俩字的字面意思。

“格”,能让人想到格子、框架,比如窗户上的格,画纸上的界格,是用来划定范围、区分条理的。“局”呢,下棋的人最熟悉,棋盘上的局势叫棋局,引申开来,一件事的发展态势、牵涉范围,也能叫“局”。这么看来,“格局”合在一起,大概就是人心里的那套“格子”和“局势”——怎么看世界,怎么框定事物,怎么判断轻重,怎么应对变化。

“格”在《说文解字》里是“木长貌”,本指树木的长枝,后来引申为“法式、标准”,又进一步发展出“推究、研究”的意思,比如“格物致知”。“局”字更直观,《说文》解作“促也”,原指狭窄的空间,后来扩展为“部分、范围”,再演变为“局面、局势”。两个字合起来,“格局”最初的意象或许是一棵树在特定空间里的生长形态——既受限于空间(局),又遵循生长的规律(格),最终形成独特的轮廓。

古人用这个词时,往往带着一种对天地人生的整体观照。北宋思想家张载在《西铭》中写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这种将自我置于宇宙大化中的思考,正是中华文化最为推崇的大格局。

但现代语境里的“格局”,早已超越了字面的空间限定。它更像一副隐形的坐标系:横轴是认知的广度,纵轴是思维的深度,原点是自我认知的清晰度。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矛盾的方式、选择目标的逻辑,都藏在这副坐标系里。老辈人常说“这个人有格局”,往往是在夸他有“大器量”“能看长远”。但格局又不止于“大度”或“远见”——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就像下围棋,新手只盯着局部几个子的得失,高手却能看到整个棋盘的“势”;就像种果树,普通农夫只想着今年多结果,有格局的果农会考虑土壤的可持续性、品种的市场潜力。格局的核心,是能跳出“点”的局限,在“线”和“面”的维度上思考问题。

而在日常生活中,格局则更多指向一个人认知世界的广度与深度,处理问题时的眼界与胸襟,面对得失时的气度与从容。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后天修养的积淀;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姿态。“格局”二字挽手并肩,默默向我们传递着关于事物内在结构、空间布局与整体气象的深邃暗示。人生一世,亦如同一盘宏阔棋局,或如一座庞大建筑,格局二字,便是其中支撑一切的骨架与无形蓝图。就像小时候玩捉迷藏,我们总爱躲在门后头,觉得那就是天大的秘密;长大后再看,那门缝窄得连猫都嫌挤。人还是那个人,门还是那扇门,变的是眼界。若把人生比作一间屋子,格局就是屋子开几扇窗、屋顶有多高的梁。窗户小,阳光只能照进脚背;屋顶低,抬头就撞板。格局大的人,屋子宽敞透亮,风来去自由;格局小的人,屋子闷得慌,连自己的回声都显得刺耳。

人为什么要讲格局?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一个古老的故事中找到答案。战国时期,惠子在梁国为相,庄子前去拜访。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你的相位。”惠子大为恐慌,在国中搜捕庄子三日三夜。庄子却主动上门,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在这个故事中,鹓鶵象征大格局者,翱翔于九天之上,眼中是万里山河;鸱鸟则代表小格局者,死守腐鼠,以为天下人都觊觎它的那点可怜利益。讲格局的意义,首先就在于使人免于成为那只可悲的鸱鸟,不至于为了一己私利而惶惶不可终日,失去了生命应有的开阔与自由。

更深层次看,格局实则是人类应对复杂世界的认知工具。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分别观察同一座城市的地图,一组看的是局部街区图,另一组看的是整个城市全景图。然后让他们规划最佳出行路线。结果发现,看过全景图的人往往能做出更优选择,因为他们对城市整体布局有更清晰的把握。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面对职场竞争、人际矛盾、利益取舍时,格局小的人如同只看到几个街区,纠结于眼前得失;格局大的人则似俯瞰整座城市,懂得权衡轻重缓急。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正是这种全景式思维的体现。有了大格局,人就不会被暂时的困境所压倒,也不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能够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的判断与平和的心态。

心理学中有个“隧道视野效应”:当人身处隧道时,只能看到狭窄的洞口,却看不见洞外的广阔天地。格局小的人,就像困在隧道里的人——他们的注意力全在眼前的障碍上,看不到绕路的可能,也看不见隧道尽头的光。而格局大的人,早就跳出了“隧道思维”,他们知道“此路不通”时,可以爬上山顶看看有没有其他路径;他们明白“失去一棵树”时,可能正迎来一片森林。格局小者,如同被困在窄小的匣子里,眼前只有巴掌大的天空,极易被琐事绊倒,被私欲牵引着偏离方向,最终在蝇头小利的追逐中将生命磨损得琐碎不堪。格局宏大者则不同,他们眼中装着星空,心里装着山河,深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他们像《礼记》所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般辽阔,不为私利所困,方能越过脚下荆棘,洞察大势所趋,最终成就一番不凡事业。因此格局并非虚浮装饰,而是生命能承载多少分量、航行多远的关键航标。

讲格局,不是为了装腔作势,也不是为了比谁更高明,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通透、更从容。日子就像一条河,格局小的人,容易被河里的石头绊倒;格局大的人,能绕开石头,还能欣赏两岸的风景。

那么,怎么才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格局,格局是大是小呢?其实不需要高深的测评,三个日常场景就可见端倪。一是看他怎么分钱。聚餐结账时,有人掏出手机精确到小数点,有人主动把零头抹了,还偷偷把服务员的小费也结了。钱不是纸,是人心里的河,河宽不宽,一出手就知道。二是看他怎么听批评。被指出错误时,有人立刻跳脚“你行你上”,有人先点头“有道理,我再想想”。前者把批评当耳光,后者把批评当台阶,高下立现。三是看他怎么对待陌生人。电梯里进来个送外卖的小哥,有人皱眉嫌箱子里飘出油烟味,有人顺手按了楼层还问一句“今天单多吗?”格局小的人,心里只有自己;格局大的人,心里装得下别人的奔波。

再往深里看,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观察:

一是看他遇事儿时,是先怨天尤人还是先想办法解决。小区里有户人家遭了贼,丢了点钱。有的人会说:“这小区治安太差了,物业都是吃干饭的,真倒霉!”然后整天唉声叹气,抱怨个没完。可有的人会想:“抱怨也没用,先报警,再把门窗加固一下,以后多注意。”前者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只想着发泄情绪;后者却能跳出情绪,主动想办法应对。这便是格局的分野:前者被问题困住,后者能解决问题。

二是看他对不如自己的人,是轻视还是尊重。职场上常有这种情况:领导对下属和颜悦色,可下属对清洁工、外卖员却呼来喝去。有人觉得“我职位比他高,他就该伺候我”,有人却觉得“大家都是讨生活的,互相体谅点好”。前一种人,把“身份”看得太重,心里的“格”是用高低贵贱画出来的;后一种人,懂得“众生平等”,心里的“局”装着对人的基本尊重。格局大的人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他人的感受同样重要;他们知道,善意不是“投资”,而是对人性温度的守护。

三是看他面对利益时,是只想着自己还是能顾全大局。单位里分奖金,有的人总觉得“我拿少了,肯定是别人多拿了”,哪怕自己的份额已经合理,也得去争一争;有的人却觉得“大家一起把活儿干成了,谁多谁少差不了多少,别伤了和气”。前者把“自己的利益”当成了唯一的标尺,后者却能看到团队的整体,知道“锅里有了,碗里才能有”。就像分蛋糕,格局小的人总想着把最大的一块抢过来,哪怕把蛋糕弄碎了也不在乎;格局大的人会想着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吃得开心,下次还能一起做更大的蛋糕。

四是看他对别人的成功,是嫉妒还是欣赏。朋友圈里,有人发了升职加薪的消息,有人会酸溜溜地说“还不是靠拍马屁”,有人却会真心点个赞,评论“恭喜,太厉害了”。前者见不得别人好,把别人的成功当成对自己的否定;后者却能为别人的努力鼓掌,知道“别人做得好,自己也能学着进步”。这就像养花,格局小的人,看到邻居家的花开得比自己好,就想去掐几朵;格局大的人,会去请教人家怎么养的,回头把自己的花也养得更旺。

五是看他遇到挫折时,是一蹶不振还是能重新站起。谁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有人投资亏了钱,就觉得“这辈子都翻不了身了”,从此浑浑噩噩;有人却能拍拍屁股站起来,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次就当交学费了”。前者把一次失败当成了人生的终点,后者却把它当成了路上的一块垫脚石。就像爬山,格局小的人摔了一跤,就坐在地上说“不爬了”;格局大的人,揉揉膝盖,还会笑着说“这坡有点陡,下次注意点”,然后继续往上走。

六是看他对异己对手的态度,是包容还是排斥。狭隘心胸常常与刻薄计较相伴,容不下他人光芒,听不得逆耳声音;而格局宏大者内心自信有力,往往温厚谦和,包容异己,甚至能以德报怨。北宋章惇曾不留情面地将苏轼贬至天涯海角,待章惇失势被贬,苏轼却拒写落井下石之文,豁达道:“但以往者,更说何益?”这种超越个人恩怨、深蕴人性光辉的温暖厚重,正是格局在人格境界中最璀璨的显现。

这些方方面面,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一个人心里的“格”有多大,“局”有多宽。

那么,普通人怎么才能慢慢提升自己的格局呢?这可不是买本书、听堂课就能速成的,得像酿酒一样,慢慢发酵,慢慢沉淀。

第一条路是读万卷书。书不是药,不会立刻止痛,但它会在你脑子里悄悄搭脚手架。读历史,你会看到王朝的兴衰不过一页纸;读科普,你会知道自己的烦恼在宇宙尺度下连尘埃都算不上;读小说,你会明白再讨厌的人也有他的苦衷。王阳明少年便有宏愿:“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其心学思想强调“心外无物,心即理”,正是要求我们突破感官局限,用心去领悟宇宙万物运行的壮阔脉络与内在法则。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志向虽难实现,但那份通过阅读开拓视野的努力,正是培养格局的基石。脚手架搭得越高,你站的楼层就越高,原来的天花板就成了脚下的地板。

第二条路是行万里路。司马迁年轻时游历大半个中国,探访古迹,采集传说,为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实地考察的经历,赋予他超越书本的见识与判断。现代人虽不必如古人般长途跋涉,但走出舒适圈,接触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群,了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对于打破思维定式、开阔心胸大有裨益。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感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种对世界保持好奇与探究的态度,正是格局生长的土壤。眼界宽了,心里的“格”自然就大了。亲眼见过黄河在壶口跌成碎玉,再回到办公室,老板的咆哮就少了分贝;亲手摸过西北干旱地里裂开的口子,再点外卖时,就不会因为少放一根葱而给差评。看到的世界大了,心就大了,这是朴素的物理规律。

第三条路是自省修身。曾国藩每天记日记,反省言行得失,坚持数十年不辍;富兰克林制定十三条美德表格,每周重点践行一条。这些自我修持的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是磨练心性的利器。格局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偏见,克制过度的欲望,培养从容的气度。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战胜内心的狭隘与浮躁,方能逐渐拓展精神的疆域。多留点“反思的时间”,少发点“无谓的脾气”。人都有冲动的时候,可发完脾气往往会后悔。要是能在发脾气前停一停,问问自己“这事值得吗?”“我这么做,以后会怎么样?”或许就能冷静下来。留点时间给自己反思,不是懦弱,是智慧。想得多了,就知道什么该争,什么该让,格局也就慢慢清晰了。

第四条路是多交善友。不是加微信那种“友”,而是敢于坐下来聊通宵的“友”。跟年长的聊,他们用皱纹告诉你什么是沉没成本;跟年幼的聊,他们用青春痘告诉你什么是无限可能;跟不同行业的聊,你会听见“原来还能这样活”。每一次对话,都是把别人的窗户借来开在自己墙上,久而久之,四面通风。

第五条路是多存善念。格局的提升离不开“慈悲心”的滋养。格局并非冷冰冰的宏大计算,它最终要回归到对他人、对万物的一份深切温情关怀。多想想“别人的难处”,少计较“自己的得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别人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却没看到别人背后的不容易。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哪怕只是一句“他可能也有难处”,心里的计较就会少一点,格局也就大一点。孟子坚持以“恻隐之心”为人性根基,张载更是发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浩瀚宏愿。慈悲之心使我们突破冰冷算计,真正懂得理解与尊重他人,自愿承担厚重责任——世间最大的格局,往往正蕴藏在这份广博温暖的情怀里。

第六条路是小事做起。格局不是突然“变大”的,而是在日常的积累中慢慢拓展的。读一本非专业的书,能让你跳出熟悉的领域;学一项新技能,能让你换个角度看问题;参与一次公益活动,能让你感受到个体与社会的联结。就像种花,每天浇一点水、松一点土,看似没什么变化,某天突然就会发现,花苞已经冒了出来。提升格局也是如此——不必追求“一步登天”,在小事上保持“大思维”,终会迎来质变。格局不是腾空而起的烟花,而是地下一寸寸铺开的根系。今天多挖一锹土,明天树就高一分。最怕的是把“等有了格局再开始”当借口,结果一辈子都在起点画圈。

第七条路是责任担当。尤为关键的是,格局的培养离不开责任与担当。南宋末年,文天祥面对元军压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种危难时刻的担当,展现的是人格的最高格局。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坚守工作职责、关心社区事务,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锤炼格局的实践场。责任感如同磨刀石,能在岁月砥砺中使人变得更加坚韧与宽广。多扛点“该扛的责任”,少找些“逃避的借口”。工作中出了错,有人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我的错,是他没说清楚”;有人却会说“这事我有责任,我来改”。前者总想着把自己摘干净,后者却愿意承担起该承担的。其实扛责任不是傻,是一种成长。试着去承担,哪怕做得不完美,也会慢慢明白“很多事,总要有人去做”。责任扛多了,心里的“局”自然就稳了。

回望“格局”这一概念的历史流变,我们会发现它始终与中国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紧密相连。从孔子的“君子不器”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到林则徐的“海纳百川”,中华文明最为推崇的,正是这种不断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格局。而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格局的意义更为凸显——它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更是社会化解戾气、凝聚共识的文化基础。

当然,讲格局最怕走偏。有人把格局误解成“忍”,于是对不公视而不见;有人把它误解成“大”,于是吹牛不打草稿。真正的格局,不是无边的宽容,而是有原则的慈悲;不是盲目的扩张,而是有方向的辽阔。就像放风筝,线在手里,风在天上,风筝才能飞得又高又稳。

人生这局棋,落子无悔,但棋盘大小可以改。小时候我们趴在塑料棋盘上,车马炮挤作一团;长大后若能支起一张天地为盘的棋,同一颗卒也能走出将帅的威风。讲格局,就是要把心里的墙一点点拆掉,让风进来,让光进来,让别人的故事也进来。到那时,你再回头看曾经耿耿于怀的两毛钱,大概会笑出声——原来那不过是棋盘上最不起眼的一格,而你早已在下一盘更大的棋。这大概就是“格局”二字最实在的意义吧。

作者:晋化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