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这么几句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说由于长期隐居,不与外界交流,已经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也存在。比如归义军由于距离中原太远,久不通音讯,即使唐朝灭亡了,也还用着唐的年号。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这么几句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说由于长期隐居,不与外界交流,已经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也存在。比如归义军由于距离中原太远,久不通音讯,即使唐朝灭亡了,也还用着唐的年号。
不过,上世纪80年代,河南一座古墓出土,让这一情况变得诡异起来。1983年,河南洛阳一村民在邙山发现了一座古墓,专家学者立刻赶赴现场进行发掘。经过对现场的清理和对墓冢的修复,专家发现墓室壁上的一块墓志很特殊,或者说是非常诡异。
因为它落款的时间对不上,写着“宣和捌年二月初一日大葬记”众所周知,宋徽宗“宣和”年号一共就用了七年,所谓“宣和八年”其实就是“靖康元年”。经过对碑文的释读,学界正式为此墓定名为“宋四郎墓”。
《宋四郎墓志》共7行、49字,以楷书写成,释文为:“宋四郎家外宅坟,新安县里郭午居住,砖作人贾博士、刘博士,庄住张窑,同共砌墓,画墓人杨彪,宣和捌年(1126年)二月初一日大葬记。”铭文详细记载了墓主人卒年、工匠姓名,为学界“破译”提供了便利。
整座墓室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构成,墓壁则绘制了夫妇宴饮、交租、备食、杂剧等场景,除了棺椁,还陪葬有多件陶罐、瓷碗、铜镜和铜钱,这为我们研究北宋平民的生活和丧葬习俗有非常高的价值。
再回到铭文本身,学界就为何写错日期进行了多次辩论,此墓志发现于新安县,此地并不是远离中原的边境,相反离北宋都城汴梁很近,不会出现消息滞后的情况。另外,新安县石寺乡也没有“隐居”传统,工匠连日子都记得,怎会忘记“改元”这样的大事?
也有学者认为,这有可能是因为“靖康之变”太耻辱,“靖康”年号不吉,所以还是用“宣和”。但这也难以服众,因为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发生在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元年的人怎么会知道呢?
综合这几种说法,洛阳古墓博物馆的馆员认为,宋四郎应该不是去世后随即入葬的,此墓应该修了数年。完成时北宋已经灭亡,写墓志的人还是记录的宋四郎去世时的日期,用的也还是宣和年号,所以产生了时间上的偏差。如今,学界依然没有得出共识。
《宋四郎墓志》书法较为稚拙古朴,可见写碑人书艺并不高,平民百姓也雇不起专业写手。但这再现了宋代民间书法的真实样貌,价值很高
来源:五体八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