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把关,让医疗科普更靠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0:57 1

摘要: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互联网健康科普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公众质疑。

平台从严把关、公众提高鉴别力,期待更多科学的声音传达到公众身边

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互联网健康科普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公众质疑。

“伪科普”大行其道、圈走流量,容易挤压真科普的网络生存空间。基于对医生专业身份的信任,公众往往愿意相信相关科普信息。但如果这些信息是言过其实、危言耸听的“伪科普”,很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或错误用药。患者既花了钱,又伤了身,危害不小。

如何让医疗科普更靠谱?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守护公众健康。

提升从业者素质和公众鉴别能力很重要。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激励机制,鼓励医生和专家参与高质量医疗科普创作;提供更加专业的科普技能培训,让科学权威的医学知识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触达公众。公众也不妨了解一些基本的医学信息鉴别技巧,比如,查看信息来源是否权威、观点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存在夸大宣传等,让“伪科普”无处遁形。

监管者拿出实招,对行业进行规范整治。

监管部门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8月1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文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明确规定,网站平台应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这些举措为解决医疗科普乱象提供依据,给医疗科普念好“紧箍咒”。

平台也要当好“守门人”,严把内容关。一些平台资质审核不严、技术过滤机制不完善,使医生跨专业开展科普成为普遍现象,甚至有不具备资质的人成为医疗科普领域的“网红”。进一步完善医疗“自媒体”账号资质认证工作、对医疗短视频建立更高的准入门槛和更健全的监督机制迫在眉睫。同时,还可以尝试优化推荐机制,优先推送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内容;提升审核专业度,识别直播或短视频话术,设立便捷的举报通道,对违规账号及时封禁……

生命不是儿戏,医疗安全是底线,期待更多科学的声音传达到公众身边。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7日 14 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利于普法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青海普法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青海普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