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不再当“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7 11:22 1

摘要:这些年来的我,也因忙于工作或时间紧或不便而很少回老家,以至于我挤出时间回去时,父母却把我当作“贵客”一样来款待、照料,似乎自己再也不是这老屋的“主人”了,着实令我感到别扭、不自在、遗憾。

文/何龙飞

唐朝诗人贺知章诗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就是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后被故乡的儿童当作“客”的怅然和惭愧。

这些年来的我,也因忙于工作或时间紧或不便而很少回老家,以至于我挤出时间回去时,父母却把我当作“贵客”一样来款待、照料,似乎自己再也不是这老屋的“主人”了,着实令我感到别扭、不自在、遗憾。

于是,被父母当作“客”的次数一多,我心里就不安起来,内疚起来,渴望不再当“客”,以慰藉自己的心灵,弥补遗憾,浓烈亲情。

不过,父母把我当作“客”惯了,每次我回老家,总会忙着招呼我落座、喝茶、看电视、吹空调或吊扇,总会做出青椒炒回锅肉、块块咸菜炒肉丝、蒸烧白、炖猪脚或排骨、炒白菜等美味来犒劳我,热情地待我这位很少回老家的“客”。要让二老改变这一习惯,很难,只因为他们把我当作“客”,以为更能表达如山父爱、如蜜母爱,更像他们呵护、关爱儿时的我一样。

一时半会儿,我还是没找到改变父母习惯的“良方”,郁闷不已。

然而,细细想来,我发现父母把我当作“客”的原因是自己回老家少了,每回去一次,说明我不容易呀,他们就得无微不至地关爱我,做出最好吃的美食,好好地款待我,要不然,二老会过意不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每次回去都提前打电话告知了父母的,自然,他们会忙前忙后,只为了热忱地款待既是儿子、又是“客”的我。要改变父母习惯、我不再当“客”的话,就得有针对性地改进,否则,还是会陷入照旧当“客”的尴尬境地。

那就“改”起来吧!我合理调剂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学会见缝插针、忙里偷闲,回老家看望父母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一改提前电话告知父母“我要回去”的做法为不打招呼、悄悄回老家,让父母没有准备地“待”我,就像平常一样,有哪样吃哪样,即便是煮面条吃或咸菜下饭,也会吃得饱而香甜。再陪父母多说说话,一起忆苦思甜,谈生活,谈人生,谈社会,其乐融融,无与伦比。

这样一来,父母就没把我当作“客”来待了,而是当作儿子、老屋的“主人”来待。我不再当“客”的心愿就会实现,怎能不倍感欣慰呢!

瞧,酷暑难当的周末上午,妻子走人户去了,女儿到外省去了,留下我一个人独守小家。想起老家的父母,我便滋生了回乡的念头,毕竟又有些时日没回去看望二老了。

说动就动。我驱车40分钟,悄悄地回到了老家,令父亲感到意外:“幺儿,你回来了呀,你妈走人户去了,我一个人在家咯。稀饭嘛,我已煮好。炒菜的事,我是个外行哦!”

我坦言:“爸爸,你放心,我平时在家里操练起的,煮饭炒菜都没问题,我来炒菜、热冷菜,让我一显身手吧!”

父亲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还露出了笑意,就默许我下厨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

我和父亲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午餐。他顶着烈日到地里摘来两根丝瓜,洗净,切成条。我则烧火,油煎两个鸡蛋,炒丝瓜,再和着炒,那香味扑鼻而来,令我和父亲垂涎欲滴,陶醉不已。

母亲炖的蹄膀、炒的回锅肉等冷菜也被我热滚,满屋飘香,惬意着我们的心灵。考虑到父亲喜欢吃稀饭而我爱吃面条的因素,我就为自己煮了一碗面条来吃。呵呵,如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午餐,吃起来津津有味,格外开胃、开心,而且,我和父亲摆龙门阵也很随意,怎一个“乐”字了得!就连离别时,父亲也没再说“慢慢走”“回家后,来个电话报平安”等客套话,只是朝我挥挥手作别,让我感到自然、随和、舒服。

那时那地,我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不为别的,只因为从那一刻起,我已不再是父亲眼中的“客”、而是他心中可爱的“儿子”、老屋的“主人”。

以后嘛,不再当“客”,要当“主人”,就成了我的“座右铭”,鞭策、激励我多挤出时间悄然回归老家,看望、感恩二老,才不会愧对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作者简介:何龙飞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涪陵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松荫荷韵》《种瓜种豆种文字》《纸背乡愁》,获得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奖、第三届华夏散文奖最佳创作奖、重庆新闻奖、涪陵区乌江文艺奖等奖项,其中《种瓜种豆种文字》进入重庆文学奖终评。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来源:奇幻喜鹊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