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集团”)的发展画卷上,技能人才是企业“要么第一,要么唯一”品牌战略的底气;海湾集团,也成为了激发个人向上的“催化剂”。
在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集团”)的发展画卷上,技能人才是企业“要么第一,要么唯一”品牌战略的底气;海湾集团,也成为了激发个人向上的“催化剂”。
于作甜、邵龙、魏亮的故事,正是这种“相互赋能”最生动的注脚。
01
“桃李满海湾”的工匠
荣获2023年“青岛大工匠”称号的于作甜,回忆起1996年初到青岛化工厂(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的那段时光,记忆犹新。
▲于作甜所在的电解工段成为海湾化学培训新员工的“黄埔军校”
“当时班组里的孙师傅、李师傅等人,都是工段各个岗位上的‘能手’。”于作甜回忆道。刚从技校毕业时,他还像一张白纸。幸运的是,工厂的“老带新”制度为于作甜安排了几位技术精湛的好师傅,对他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他们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安全、严谨。”化工行业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这不仅关乎企业的发展,更关乎职工生命的安全。工作中言传身教的老师傅们,为于作甜树立了优秀工人的榜样。有了目标的他逐渐掌握了各项技能,从理论到实践,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2010年,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化学”)启动搬迁转型。2013年,已经是电解工段工段长的于作甜跟随海湾化学搬迁至董家口“二次创业”。
“我们工段一起‘搬’过来的员工仅有5人,其余全是新员工,初期需要大量培训来适应新工艺、新设备。”如何让自己熟练掌握,还要让这些新员工能够一起跟得上节奏,于作甜想了很久。
苦思一番后,于作甜决定在岗位工作之余,组织成立培训小组,通过轮流当讲师,将电解生产中出现的小波动或设备问题作为小案例反复分析讲解,让新员工快速成长起来。他还鼓励新员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操作,在主动干、抢着干中练成熟手。
于作甜还在班组工作中保留着过去的交接班记录习惯——每次交班时,上一班同事要将运行情况详细记录,交给下一班。为确保交接顺畅,他要求班组成员书写日志时统一使用清晰易读的仿宋字体,让每个人接班时都能清楚地掌握当天设备运行的情况。
电解工段在于作甜的带领下,不但常年保持稳定的安全生产,还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他们管理维护的离子膜(电解生产中的核心装备)超过行业平均使用寿命,依旧性能良好。仅这一项,就为海湾化学节省资金2000余万元。
以追求卓越的境界工作,获得荣誉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2017年,在海湾化学六期精益班组建设成果评比中,电解工段五次荣登榜首;2018—2024年,电解工段屡创佳绩,多次获得双型班组荣誉称号,并在精益班组建设中荣获精益改善团队金牛奖。电解工段还连年获得集团“工人先锋号”和海湾化学“优秀班组”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2016年,海湾集团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山东省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开展了创新探索工作。新员工们既能在于作甜等老师傅们的指导下实践,还能同时接受集团下属的青岛市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石化高技校”)老师的理论教育。截至目前,新型学徒制累计培养学徒1400余人。
“工匠精神一方面是对卓越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传承。”从跟随海湾化学“二次创业”到现在,于作甜感慨这段经历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也让他对于“工匠精神”有了更多体会。
如今,于作甜这位老师傅所带的近50名新人,大多成长为海湾化学各工段的中坚力量,电解工段也成了海湾化学培训新员工的“黄埔军校”。
02
跟着企业“脱胎换骨”
2010年,在海湾集团的领导下,海湾化学明确了“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转型之路无疑是“脱胎换骨”。对于当时在海湾化学的氯乙烯(VCM)厂二工段工作多年的邵龙来说,亦是如此。
▲邵龙与同事们经过不懈努力,使“海晶牌”PVC成功替代国外进口同类产品,跻身国内高端品牌行列
“当时得知厂里决定引进乙烯法,以规避行业主流的电石法造成的汞触媒污染时,我的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邵龙告诉记者,期待是因为新工艺可以带来更好的工作环境,而忐忑则是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也被“规避”了,对于新工艺能适应吗?
面对如何让一线的技术工人更好适应转型之路的问题,海湾集团一方面在石化高技校成立定制班,确立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的原则,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仅2014年,定制班就为集团多个化工搬迁项目培养人才400余人。
另一方面,当时,全国只有天津大沽化工在使用英国英力士乙烯法专有工艺技术,为了尽快掌握这项新的工艺,海湾集团派出了一支队伍,在大沽化工待了一个多月,跟着班组倒班学习。邵龙回忆道:“大沽化工的员工说,想要实现稳定生产,怎么也得要三到五年的时间,但我们凭着一股拼劲儿,不到两年就实现了从试生产到开车再到满产。”
在掌握乙烯法生产工艺后,邵龙与同事们并不满足现有的生产水平,而是下决心做到行业最好。
邵龙与同事们对设备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催化剂的精准、连续、自动添加,优化反应过程控制,成功将产品纯度稳定在99.99%。生产出的高纯度VCM极大赋能了下游的PVC产业链,使“海晶牌”PVC成功替代国外进口同类产品,跻身国内高端品牌行列。
“在一个有奔头的企业上班,大家都很积极。”在邵龙与同事们看来,为企业实现产品突破、降本增效就是为自己“涨工资”。邵龙告诉记者,他们的待遇在业内较高,并且集团非常重视培训。
集团每年征求培训需求,采购相关书籍,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各项补贴,包括一级技师补贴、技师补贴、高级技工补贴等,学历提升的学费也可以报销;部门之间开展技能比武,月度班组活动也有技术竞赛和奖励。
在这样的氛围下,邵龙的VCM二工段在技术创新领域不断突破。QC(质量控制)成果《低压蒸汽冷凝水回收装置》于2024年9月荣获市一等奖;QC成果《研制一套VCM装置自来水和循环水回收装置》于2025年1月荣获集团一等奖;主导编制的32篇OPL单点教程和56项合理化建议全部落地,年增效超800万元;推动工段VCM产量超额完成年度计划100.7%,关键指标连续三年行业领跑。
今年,邵龙与其他14名同事从海湾集团的几千名员工中脱颖而出,荣获“海湾工匠”称号。
03
从技术岗到去上MBA
现任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精化”)电仪控制部副部长魏亮依然清晰记得实习期间最大的感受:“老师傅们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我的工作态度影响深远,让我从一名职场小白蜕变为实践工作者。”
“老带新”制度改变了2010年入职的魏亮。
▲魏亮正在仔细检查控制柜内仪表的运行状态,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稳定有序
搬迁初期,因为海湾精化发展需要,此前一直负责自动化装备和机电设备运维的魏亮被委以重任,提拔为电仪控制部副部长。但这份提拔,也愁坏了他。
当时,部门仅有2名仪表维护人员,魏亮只能一边带头做好日常工作,一边积极培养新人。随着新人持续加入,他将培训纳入部门的主要工作,利用同事们喜欢的培训方式,组织“技能比武大赛”“午间小课堂”等,帮助他们学习成长的同时,也磨砺着魏亮自己的技术。
海湾集团提出的“四化”理念,将搬迁项目全面实现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给魏亮与团队这支年轻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回忆道:“当时,我们从国外进口的高自动化离心机,物料进出几乎不需要人工。但有一天,机器在夜间运行时突然停机,我们全面排查后发现是由于位置传感器安装偏差不到5毫米造成的,这个细微偏差让设备停运了两天。”这让魏亮对于“精益求精”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追求自动化、智能化的进程中,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容不得半点马虎。此后,魏亮更加注重细节把控,带领团队对设备的各项参数和运行状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这样的“干中学,学中干”,魏亮参与调试的仪表就近2万件,他带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量仪表校验方法,创立在线检验计量仪表的流量标定法,每年可节约10余万元的仪器检定费用。此外,他还参与编制了《化工行业智能制造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
2018年,海湾精化新厂区顺利通过青岛市智能工厂验收。整个生产线在降低人员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安全管控的智能化。以二乙芳胺生产线为例,“在老厂区时,走进工厂眼睛都睁不开。”魏亮告诉记者。与老厂区生产状况截然不同,现在的二乙芳胺生产线通过工艺技术的创新,已经实现了从进原料到出产品的全自动、连续化控制。整个厂区的环境优良,过去生产线上需要6—7名工作人员,而现在仅需1人即可完成所有生产操作。
随着部门规模扩大和管理任务加重,魏亮也深感自己从技术岗位转型为管理者后,一些问题日益凸显。“每天面对人员调配、预算控制和跨部门协调,光靠技术经验远远不够。”他告诉记者。2020年,海湾集团的“百硕MBA英才计划”,让魏亮一直以来继续深造的愿望得以实现,也让他完成从“工科思维”向“管理思维”的转变。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生产线自动化优化,针对生产步骤、控制指标和算法提出几十项优化项目,已完成大部分。”如今,魏亮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堪称全能,他在海湾集团的支持下还成立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开展课题研究。海湾集团也对工作室提出的创新和改进措施给予激励奖励,让更多像魏亮一样的高技术人才可以推广个人经验和技术。
回望于作甜、邵龙、魏亮的足迹,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海湾集团精心搭建的舞台,“老带新”的言传身教,定制化的培养体系,支持深造的广阔平台……这些为技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更多的可能,使得海湾集团的技术人才,得以将个人的智慧、汗水与对卓越的追求,化为企业发展的血脉。
于作甜带出的“桃李”,如今已是各工段的中坚;邵龙团队对产品纯度的极致追求,铸就了“海晶牌”的行业标杆地位;魏亮从技术走向管理的跨越,推动了海湾精化的智能化蜕变。他们的每一次突破、每一项创新、每一次降本增效的成果,都实实在在地反哺了企业,成为海湾集团实现“第一”不可或缺的力量。
商周刊记者 王振麟
来源:首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