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耳鸣,真的会要命吗?”这句话,很多人当笑话听,但在我作为医生这些年接诊的案例里,听得太多了。说是耳朵嗡嗡响,可背后牵扯的,不只是听觉问题。
“耳鸣,真的会要命吗?”这句话,很多人当笑话听,但在我作为医生这些年接诊的案例里,听得太多了。说是耳朵嗡嗡响,可背后牵扯的,不只是听觉问题。
它像是身体在敲警钟,只不过大多数人听不懂。
有人说耳鸣是“衰老的开端”,有人说是“神经虚的表现”,还有人一听耳鸣就觉得自己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不夸张地说,长期耳鸣如果不重视,确实可能成为一连串健康危机的起点。有研究指出,超过七成的耳鸣患者在后期会并发至少一种功能系统疾病,其中六种最常见的并发症,值得每个耳鸣患者警惕。
耳鸣不是单纯的“耳朵问题”
大多数人对耳鸣的理解,还停留在“上火”“劳累”“睡不好”。但从医学角度看,耳鸣其实是听觉通路兴奋性异常。简单说,就是耳朵本身没听到外界声音,但大脑的“声音处理中枢”却误以为听到了。
就像你在半夜听到有人敲门,结果门外空无一人,那种莫名其妙的“响动”,就是耳鸣带来的真实体验。久而久之,大脑会因为这种异常信号持续兴奋,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的不只是听觉,还有情绪、睡眠、记忆,甚至心血管系统。
误解一:“耳鸣听听就过去了”
很多人耳鸣一两天,觉得没啥,熬一熬就好。问题是,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些持续性耳鸣,尤其是高频耳鸣和单侧耳鸣。这类耳鸣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病因,比如耳蜗供血障碍、听神经瘤、颞叶病变等。如果你耳鸣超过3个月还没缓解,必须去医院查,不能拖。
一项发表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的研究统计发现,超过38%的持续性耳鸣患者,最终被诊断出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其中不少人出现了下列6种并发症。
第一关:焦虑障碍
你可能没意识到,耳鸣是最容易把人“逼疯”的慢性症状之一。那种“有人在耳边吹风”“头里有只虫子在爬”的感觉,日复一日,压得人喘不过气。
医学上称之为“耳鸣相关情绪障碍”。研究显示,接近60%的耳鸣患者合并有焦虑或抑郁症状。他们晚上睡不着,白天注意力难集中,甚至开始害怕安静的环境。
解决建议很现实——不是“放松心态”这类空话,而是尽早介入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帮助耳鸣患者控制焦虑情绪,改善睡眠,降低耳鸣对大脑的干扰。
第二关:睡眠障碍
你以为失眠是因为压力,其实很多慢性耳鸣患者,失眠是被“吵”的。耳鸣在深夜最明显,因为环境安静,大脑对声音异常敏感。
睡眠医学上有个词叫“感知性入睡障碍”,指的是耳鸣让人难以入睡或频繁醒来。长期睡不好,免疫力下降、血压上升、内分泌紊乱,身体一环扣一环地垮。
这时候,单靠安眠药是治标不治本。医生建议用白噪音治疗,即通过播放柔和的自然声音,如雨声、风声,掩盖耳鸣的频率,帮助大脑放松。配合耳鸣脱敏训练,改善率能达到70%以上。
第三关:血管性高血压
你没有看错,耳鸣和高血压之间,确实存在明确关联。
耳蜗是人体对血流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当血管出现动脉硬化、狭窄、供血不足时,耳蜗首先“叫苦”。一项2023年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长期耳鸣患者中,近45%存在隐匿性高血压或血管功能障碍。
很多人等到头晕、耳鸣、心慌一起上门,才发现血压早就飙上去了。建议每个耳鸣患者,定期测量血压、血脂、做颈动脉彩超,别等并发症找上门才后悔。
第四关:认知功能下降
耳鸣久了,人会变“迟钝”,不是你的错,是大脑真的被“干扰”了。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耳鸣会激活大脑的边缘系统和听觉皮层,这些区域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会干扰记忆、注意力、语言处理能力。
临床上不少中老年耳鸣患者,早期表现为“找不到词”“记忆力变差”,如果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增加患轻度认知障碍和老年痴呆的风险。
及时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语言检测和听觉反应测试,能帮助医生判断耳鸣是否已影响认知功能。认知训练、音乐疗法、听觉注意力训练,是目前较有效的干预手段。
第五关:心律失常
你可能想不到,耳鸣跟“心跳乱了”也有关系。耳鸣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往往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会影响心率调节,导致心跳忽快忽慢。尤其是老年人,心律不齐、早搏、房颤等问题,很可能在耳鸣后期出现。
一旦出现心悸、胸闷、突发眩晕,必须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不是吓唬你,是很多人第一次查出来心律问题,就是因为“耳鸣引发的心慌”。
第六关:听力永久性下降
别以为耳鸣不会伤耳朵,它本身就是听力受损的一种表现。听觉细胞一旦受损,是不可逆的。很多耳鸣患者,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表现为“听不清”“听错音”“分辨不了方向”。
特别是伴随耳闷、耳痛、眩晕的耳鸣,一定要尽早干预。目前临床采用高压氧治疗、鼓室注射激素、助听器耳鸣掩蔽器联合治疗等方式,能有效阻止听力继续恶化。
耳鸣,不是等死,但也不能等
没有哪个耳鸣患者是一夜之间病倒的,都是一点点耗掉的。前期忽视,后期受苦。很多人来就诊时,已经是“多病缠身”的状态——耳鸣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沉在水下的,是被拖垮的神经、血管、免疫系统。
我想说的不是“耳鸣很可怕”,而是它不是小问题,也不是大病不治的“前奏”,而是一个提醒你该全盘体检、自我调整的信号。
你不是一个人,也别自己扛。耳鸣患者最怕的,是深夜安静时的孤独感。那种“只有我听得到”的声音,像个无形的牢笼,但请治疗耳鸣不是靠忍耐,而是靠科学的干预和多学科协作。
神经科、耳鼻喉科、心理科、康复科,早介入、早联合,才能打破“耳鸣-焦虑-失眠-恶化”的死循环。
别再说“耳鸣不会死人”了。对,耳鸣本身不会。但它牵出的那一串并发症,个个都可能动摇你的生命质量。真正的问题,不是耳鸣什么时候会结束,而是你打算什么时候重视它。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文强.耳鸣患者的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58(4):301-305.
[2]张红梅,王志平.耳鸣与高血压、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10):1049-1053.
[3]刘晓光.耳鸣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21,37(7):721-725.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