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半年,全国各产区平均开窑率不足60%,大批陶企生产线开不齐,企业销售业绩、利润率持续下滑,相当一批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面对瓷砖行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企业如何在变革中找到破局与突围方向。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2025年上半年,全国各产区平均开窑率不足60%,大批陶企生产线开不齐,企业销售业绩、利润率持续下滑,相当一批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面对瓷砖行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企业如何在变革中找到破局与突围方向。
7月23日,由《陶瓷信息》、佛山中国陶瓷城集团、高安市陶瓷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陶瓷产区G50峰会暨高安建陶产业发展论坛”在高安隆重举行,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尹虹博士作《发展与应对——2025瓷砖产业发展思考》的主题演讲。
尹虹博士全面梳理了过去二十年瓷砖行业的发展脉络,结合当前的行业发展现状,从工程集采、整装、平台、渠道、产品创新、出海等多维度就瓷砖行业如何破局与突围提供了一系列应对政策和相关成功案例。
瓷砖行业的
“黄金时代”与当下困局
回顾中国瓷砖产业的二十年发展轨迹,从2003年全国瓷砖产量仅23.63亿㎡,2014年达到峰值102.30亿㎡;而到2024年,产量已下滑至59.1亿㎡,较2023年下降12%。这组跌宕起伏的数据曲线背后,是行业从高速增长到存量竞争的转型阵痛。
当前,瓷砖行业正面临“雪上加霜”的多重压力。首先是房地产支柱地位松动:大批房企的爆雷导致下游需求的萎缩,工程端采购量大幅下滑;其次,人口结构变化:出生率下降与老龄化加剧,长期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第三,“世界工厂”的光环褪色:过去十年,我国瓷砖出口总量已经从2013年11.48亿㎡下挫到2024年5.99亿㎡,而且,下滑趋势还在持续。2025年1-5月最新数据统计,我国陶瓷砖出口12.42亿美元,同比下降13.45%……
尹虹博士指出:“瓷砖行业这种下行趋势已延续了10年,未来可能继续深化,建议陶瓷企业更需谨慎求变,而非盲目扩张。”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工程集采:
从 “拥抱资本” 到 “精准破局”
2018年前后,“拥抱资本、拥抱房地产”是陶瓷行业的热门口号,工程集采一度被视为瓷砖销售的主流方向。彼时,国内某头部品牌单个大客户的瓷砖年采购额达 21 亿元,占其总销量的70%以上,让业内不少人甚至担忧经销商的生存空间。
然而,2021年恒大爆雷成为行业转折点,头部陶企由此损失超70亿元,留下大量的烂账和烂尾楼,工程集采的风险暴露无遗。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工程集采规模大幅萎缩,2025年1-5 月全国精装房新开盘数量仅17.25万套,预计全年不足40万套,较2020年巅峰期325.5万套下滑了80%以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工程集采完全不可为。简一大理石瓷砖是逆势而为的典型,2024年简一5位经销商的工程集采单店业绩均超1亿元。其成功的核心在于:一、聚焦高端市场,与石材竞争而非瓷砖;二、凭借产品质量、品牌高度和成品交付能力构建壁垒;三,与经销商深度合作,避开低价垫资陷阱。简一的模式也印证了在工程集采领域“精准定位+模式创新”的有效性。
值得庆幸的是,高安头部企业一直以传统经销商渠道为主,选择规避欠款的工程集采渠道,成功“避坑”,也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整装赛道:
小 B 端的“鸡肋困局”与破局尝试
整装(小B端)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成为家装市场的主流趋势。根据《2024年中国家装市场蓝皮书》统计,2024年中国家装市场规模达1.8万亿元,其中整装占比 76.7%,规模高达1.38万亿元,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1.6 万亿元。
然而,整装看似一片坦途,实则步步惊心。近五年,家装行业破产清算企业数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3.72%。其中2024年破产家装企业债务规模和资产均达到近五年来最高值,破产企业负债接近50亿元,较2023年增长了373.6%,平均每天就有1.2家企业宣告破产。被业内形容为“规模的陷阱、议价的囚徒、忠诚度差,QC层层加码,货款绵绵无期,步步惊心。”
资本的介入让整装市场格局更趋复杂。贝壳收购圣都后,2024 全年实现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36.1%,业务利润为45.39亿元,同比增长44%,利润率达30.7%,其中圣都整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东收购四川生活家,带来一定的竞争活力,但也引发行业对垄断和话语权丧失的担忧。而且,圣都近期在江苏等地大量关店,也反映出快速扩张背后的隐患。
在这样的环境下,陶瓷企业如何应对整装渠道?东鹏的做法值得借鉴,深度融入整装系统,2024年在整装板块表现亮眼。伊丽莎白瓷砖则依托经销商的本地化优势,精准判断整装企业的付款能力和风险,避免踩雷。
可见,整装渠道虽“食之无味”,但放弃又“可惜”。关键在于熟悉整装运营逻辑,与经销商协同合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挖掘市场潜力。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平台销售:
轻资产模式与细分领域的全新生态
平台销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撒钱建网络”,而是聚焦自身优势的精准布局。佛山的贝佳斯、大板智联便是成功案例,作为岩板销售平台,2023年销售额超过任何单一岩板生产企业。其模式核心是:总分公司架构下,分公司自负盈亏,股东按提货量和周转资金享受不同折扣,极大激发了团队积极性。
近两年,行业出现了很多轻资产品牌运营的平台,如芒果、卡硕、KT、罗浮威尔等企业尝试搭建花砖、木纹砖、质感砖等平台,利用这些小众品类品种多、分散性强的特点,通过平台整合资源;木纹砖平台的可行性也被业内探讨。正如三协企业副总经理王舒琪所言:“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做深,把自己看好的领域做宽”,这正是平台销售的核心逻辑 —— 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以细分优势为基础,逐步融合互联网引流等功能。
瓷砖集合店作为平台销售的另一种形式,也在终端崛起。将多个品牌或企业的产品整合于同一店铺,从消费者角度,其提供了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可以找到不同风格、规格、价位的瓷砖,满足一站式选购需求,还能获取整个家的装修搭配方案。从商家角度,集合店能够利用有限空间、设备和人力等资源,增强顾客进店率和转化率,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利润,增加消费单值。
老龙严选(品类集合)、双庆国际(品牌集合)通过整合中高低端产品,满足消费者一站式采购需求,同时降低企业的渠道成本,成为终端市场的新亮点。
技术创新:
技术驱动下的品类迭代与突破
产品创新是陶瓷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技术创新是产品迭代的根本。回顾行业发展,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带来品类革新:2009 年,卡罗比亚釉料公司将全抛釉引入中国,催生了大理石瓷砖;2013 年喷墨打印与墨水技术普及,让大理石瓷砖成为第一大品类;2017年,干粒技术(包括柔光砖、质感砖)进入中国,瓷砖在表面触感上开始媲美石材;2018 年,System皮带压机和萨克米 Continue Line 压机推动岩板诞生,开启新赛道。
随着家装风格的多元化趋势,当前,瓷砖行业的创新焦点集中在干粒和数码釉技术,金丝绒、天鹅绒等系列是从肌肤釉延伸而来,冰晶钢裂、数码釉等技术让瓷砖在仿石、仿木等效果上更趋逼真。
2024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展和广州陶瓷工业展上,数码干粒机(如 system 的INFINITY DRY)、数码釉系统(如赛普飞特设备)成为热点,这些技术让瓷砖表面能够实现更精细的纹理和质感,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创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设计相辅相成。尹虹博士指出,“技术创新是真正的颠覆,设计为技术服务,最终实现产品的迭代升级。”
破局之路:
出口转型与立体扩张的新思维
1
出口与出海:
从“卖砖”到“建生态”的全球化博弈
过去十年我国瓷砖出口总量已经从2013年11.48亿㎡下挫到2024年5.99亿㎡,平均单价已从2022年的8.35美元/㎡跌到2024年的5.36美元/㎡。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
其中反倾销和陶企出海建厂是两大主因,全球对中国瓷砖反倾销加剧,是推动旺康、特福等一批中国企业出海建厂的主要因素。而且,近几年,福建、温州企业也纷纷在中亚、西亚、中东、南美、非洲等地布局。
2010年成立的旺康,在非洲和中东的瓷砖年产量已经达到3 亿㎡,可能是目前全球产量最大的陶企。
而由科达与广州森大合资的特福公司,目前在非洲 7 国拥有10个生产基地,19条瓷砖生产线,2024年瓷砖产量达到1.76亿㎡,营收47.15亿元(含洁具),毛利率为31.20%。
还有唯美、时代、新美等一批海外中资陶企,他们目前的产量已经超过了5亿平方米,这正是过去10年间我国瓷砖出口下滑部分。
2024年依然有不少陶企的瓷砖出口做得很好。如:宝达瓷砖出口2024年增长超过30%,金意陶岩板出口欧洲,不仅消化掉欧盟的对华瓷砖反倾销关税,而且也是金意陶2024年增长的引擎之一。宝达、金意陶瓷砖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是合适对路的产品。还有,卡布奇诺瓷砖在澳大利亚市场一直保持很高的份额,欧文莱瓷砖通过越南OEM出口美国市场。
中国瓷砖出口的模式也在升级:从“产品出口”到“一站式服务打造IP出海新范式”。海外上游釉料企业不仅提供产品,还协助陶瓷企业开发海外市场、合作建厂,实现从“产品出口”到“技术+服务出口”的升级。
尹虹博士指出,并不赞同“不出海,就出局”这种绝对观点。出海不是“必选项”,面对全球对中国瓷砖出口反倾销政策,打造IP出海新范式,做前瞻性的产品研发、做适应海外市场的产品制造,赋能当地制造企业,协助将产品销往海外,与海外企业抱团联手,一起出海或许是一条新路径。
2
立体扩张:
跳出产能陷阱,聚焦“产业链价值”
在行业谨慎扩张的大背景下,“立体扩张”成为新思路,核心是跳出单纯的产能增加,转而向“品牌与产业链”要价值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类扩张方向:
①收购(或入股)、控股(或逐步控股)一些轻资产的、具有较高品牌高度、产品平均售价明显高于自己公司产品的公司(或平台型公司)。低成本扩张,增加销售途径,消化产能,提高品牌议价,降低风险。
②兼并一些成长性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整装公司,为自己产品的成品交付做必要的布局,也使自己更加熟悉了解瓷砖营销最大的小B端这个主战场。
③有岩板生产制造的陶企可以考虑循序渐进地进入高定行业,为自己的岩板产品应用与品牌建设打下必要基础,高定行业目前还是一个增量市场。
简一大理石瓷砖通过纵向延伸(从产品到密缝铺贴成品交付)和横向扩张,构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打开增量空间,为立体扩张提供了范本。
陶瓷行业历经千年而不衰,因其集科技、文化、艺术于一身。当下的挑战,本质是 “粗放增长” 向 “高质量发展” 的转型阵痛。
在房地产调整、消费升级、全球化重构的多重背景下,企业需在工程集采中把控风险,在整装渠道中协同共赢,在平台销售中聚焦优势,在产品创新中深耕技术,在出口与扩张中探索新模式。
在尹虹博士看来:“陶瓷行业不会诞生寡头,只要坚持产品本质,以创新和合作精神应对变化,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做好产品、做优模式、做深协同,便是陶瓷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