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明日立秋,是养肺的“黄金期”!用好5招,养好肺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6 16:21 1

摘要:“为什么每到换季,咳嗽的人就突然多了起来?”门诊上,一位带着孩子来看诊的母亲突然问道。她孩子刚好感冒,咳嗽不断,正值立秋前后。

“为什么每到换季,咳嗽的人就突然多了起来?”门诊上,一位带着孩子来看诊的母亲突然问道。她孩子刚好感冒,咳嗽不断,正值立秋前后。

她的问题看似简单,却指向一个常被忽视的健康盲区:季节转换,尤其是立秋时节,是肺脏最易受伤,也是最值得修复的“关键窗口期”之一。

但这是否意味着,秋天的空气“伤肺”?或者说,肺脏真的能在这个节气“养好”?这些问题,似乎很少有人仔细问过。

临床上,立秋前后呼吸系统症状的就诊量确实显著上升。根据《中华实用内科杂志》2024年发布的数据,北方城市在立秋后一周内,呼吸系统门诊量平均增长17.3%。

而在我个人的门诊中,这个数字甚至更高,特别是老年患者、慢阻肺(COPD)病人和过敏体质者更为明显。为什么是肺?为什么是秋?

从中医角度来看,秋属金,金主肺。立秋是一年中“燥”气初起的节点,燥邪易伤肺,这并非玄学,而有其生理基础。

现代医学也证实,干燥的空气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防御功能下降,同时气温波动使血管收缩反应迟钝,免疫屏障临时“空窗”。但也正是因为肺在此时“最脆弱”,它也同时最“可调”。

在多数人印象中,肺病似乎是“老人才得”的慢病。但近年来,年轻人肺功能异常的发病率正在上升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显示,40岁以下人群中,肺功能轻度下降的比例已超过12%。诱因并不复杂:

频繁熬夜、空调环境、空气污染、反复感冒、吸烟或二手烟暴露、长时间不出门、缺乏运动,以及情绪压抑,都是肺功能耗损的“慢性杀手”。

肺脏不像肝脏那样“能忍”,也不像肾脏那样“沉默”,它一旦出问题,往往先表现为最琐碎但最容易被忽略的症状——清晨咳、反复咽干、轻微气短、嗓子沙哑、晨起痰多或鼻塞

这些症状如果仅仅作为“秋燥”的表现来看待,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当被视为“肺功能边缘状态”的警告信号。但问题来了:肺还能“养”回来吗?这是否只是“保健口号”?

从临床经验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趁早、对症、持续。

肺组织虽然不像肝脏那样具备强大的再生能力,但其气道黏膜、纤毛系统、免疫屏障在停止损伤后,具备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复功能。这正是“立秋养肺”真正的医学基础所在。

而这个“黄金修复期”,并不是做几个深呼吸或喝点润肺汤就够了。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心理、环境、运动五个维度综合调整,才能真正对肺形成保护力和恢复力。

第一,减少“隐形雾霾”暴露。

不仅仅是PM2.5超标的日子才需要戴口罩,家中空调滤网、厨房油烟、香薰、蚊香、宠物皮屑、甚至新家具散发的VOC(挥发性有机物),都是肺部慢性刺激的来源。

建议立秋后加强开窗通风,使用HEPA级空气净化器,尤其在卧室和儿童房。

第二,饮食上减少“粘腻燥热”,增加“润肺益气”。

像炸鸡、奶茶、甜点等高糖高脂饮食,不仅让肺泡处于高炎症状态,还会加重体内“内热”,诱发干咳、咽痛。

推荐多吃雪梨、百合、莲子、银耳、萝卜、山药等食物,清润不寒,适合秋季体质调整。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食用银耳雪梨汤时需控制糖分。

润肺不等于上火时才吃梨,而是持续优化“肺的环境”

第三,“动以养肺”,但要动得“巧”。

很多人以为跑步、游泳是最好方式,其实未必适合所有人。对于肺功能边缘者,更推荐缓慢而持久的“肺活量运动”,如太极、八段锦、深呼吸训练等。

尤其是每天清晨空气尚佳时进行5~10分钟的腹式呼吸训练,能显著提高肺泡通气率和肺部弹性。

第四,心理调节对肺的影响远超想象。

中医讲“悲伤伤肺”,并非情绪化说法。现代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状态下,肺功能测定中的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数值下降显著。

这意味着,情绪压力可直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通路,影响肺部功能。

临床中有不少患者,肺部CT无异常,肺功能边缘,但“总是觉得喘”,多与情绪相关。建议建立稳定的作息节律,适当使用正念冥想、日记疗法或心理咨询方式疏解情绪压力。

肺脏不是孤立器官,它会“感受”你的呼吸,也会“记住”你的情绪。

第五,合理使用中医调理。

在门诊中,很多慢性咳嗽、体虚易感患者,在立秋后使用中药调理,症状改善明显。

常用方如“沙参麦冬汤”“生脉饮”等,能润肺益气,改善气短乏力、干咳无痰等表现。但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强烈不建议自行抓药服用,应由专业中医师根据体质制订方案。

很多人将“养肺”理解为缓解咳嗽、润润嗓子。但从医生角度来看,养肺的真正目标,是延缓呼吸系统的功能退化,尤其是中老年阶段

就像一位74岁的老患者,每年立秋前后就开始吃百合炖雪梨、练太极、早起呼吸操,十年如一日。肺功能检查显示,他的FEV1/FVC比值始终维持在正常水平。“

我就是提前做准备,不等它出问题。”他说这话时,气息沉稳,声如洪钟。这种“未病先防”的观念,正是我们在临床中最想传递的。

立秋不是“凉爽”的开始,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水岭”——从外热向内燥,从“阳盛”向“阴起”的过渡点。也正是在这个节点,肺脏最容易泄露“破绽”,但也最容易被呵护。

很多人习惯在秋天“进补”,但肺不需要“大补”,它需要“顺养”。

如果你在这个时节,开始规律饮食,减少熬夜,远离空气刺激,适度锻炼,调节情绪,哪怕只是做到其中两三项,肺功能都可能因此受益。

就像一位老中医说的:“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最怕大起大落,最爱细水长流。”

明天立秋,空气依旧炎热,但昼夜温差已悄然拉开。街边的梧桐叶开始泛黄,蝉鸣渐弱,天光柔和。

很多事,并不需要等到“严重”才去改变。就像肺,不声不响地工作了一整年,是时候好好“喘口气”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46(6):453-47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 北京: 国家卫健委, 2022.
[3]高志敏, 张丽, 王莉, 等. 秋季气候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影响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24, 41(2): 145-1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达西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