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吕君毅(Joey Lyu),Yi's Design Studio创始人,在江南大学进行工业设计本科学习并在瑞典隆德大学获得工业设计硕士学位。目前在瑞典工作和生活。吕君毅曾在IKEA瑞典总部进行设计实习,早前曾作为硬件产品经理在OPPO工作1.5年。吕君毅的设计
吕君毅(Joey Lyu),Yi's Design Studio创始人,在江南大学进行工业设计本科学习并在瑞典隆德大学获得工业设计硕士学位。目前在瑞典工作和生活。吕君毅曾在IKEA瑞典总部进行设计实习,早前曾作为硬件产品经理在OPPO工作1.5年。吕君毅的设计以功能为基础,并受到北欧设计风格的影响,非常重视设计中对于情感的细腻表达。同时,吕君毅探索在简约的设计中寻找东方特有的幽默感和韵味,以简单的趣味性撬动设计的美感。
Yi's design studio致力于在功能(function)中寻找乐趣(fun),并为更多人提供可生产的美好回忆。本次卫星展Yi's design studio 带来了名为“Color,Material,and Fun (CMF)”的展览。展览展示了充满当下北欧风格的趣味性色彩感受,主张在简约的造型下寻找趣味性,并以舒适的撞色搭配缓解当下紧张而快节奏的时代氛围。
观点提纯
“我近年来观察到的一种趋势:我们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内在,而非急于解决宏大的问题或继承某种完整的文化遗产。”
《设计》:作品在SaloneSatellite中脱颖而出,能否分享其背后的灵感火花?你如何理解此次展会的主题?是特定文化符号、个人经历,还是全球趋势激发了你的创作?
吕君毅:在本次米兰展中,我以整体化的思路对整个展位进行了设计。展位设计的核心概念是“色彩、材料与趣味(Color, Material and Fun)”,这也是对设计领域常用术语“CMF”的一种巧妙文字游戏。我力图通过不同产品之间色彩与材料的协调搭配,以及它们在形态上的相互呼应,来展现我设计中蕴含的柔和趣味性。其中,wrong line椅和Arch系列的创作灵感源于对结构进行的试验性探索,而tiling台灯与溢料置物台的组合则源自对材料及制作工艺的深入思考与尝试。我的大多数作品都源于非常明确的使用场景或自我设定的限制,例如必须使用某种特定材料,或者必须实现某种特定功能。
我选择趣味性作为设计方向,是因为这是我希望未来能够深入探索的特征。我认为在这一方面,中国人相较于西方人更具优势。我们更善于捕捉隐喻和幽默感,就像传统纹样中蝙蝠与“福”的关联。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能够创造出别样的韵味和氛围,而这些特质无法仅通过形式直接传达。我希望这种韵味不仅仅局限于表达传统的“神秘感”或“禅意”,而是更多地朝着充满生机、令人放松的方向发展。这也将是我未来一段时间的创作目标。
“Wrong line”椅
“Wrong line”椅体现了设计师对于材料和设计寿命的思考。这把椅子的布料部分非常简单地通过圆管上的切槽插入。借由此结构特征,寿命长久的钢管与相对易损的布料进行分离,使得使用者可以更简便地清洁、更换布料部分,并快速改变色彩和材料搭配,从而延长这个椅子的总体使用寿命。
这把椅子的灵感起源于吕君毅读硕士期间的毕业项目。当时他在探索如何将布料固定在铝型材上,后来将这个想法进一步发展,并运用到了弯管结构上——这是一种他在学习过程中一直非常喜欢的造型形式。椅子的名字源于吕君毅总是将“round”读得像“wrong”,于是,这把椅子就被他命名为“wrong line椅”。
《设计》:你的设计如何体现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你如何平衡美学追求与实用性,以确保作品既美观又实用?
吕君毅:我的设计实践始于后疫情时代,当时我感受到国内外的生活环境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阵痛。在这一时代节点,我深切体会到世界弥漫的紧张感和消极氛围。在北欧的学习经历为我提供了一些启示,我开始尝试运用明快而舒适的颜色搭配,以及更具亲和力的设计语言,来创作能够舒缓人们紧绷心灵的作品。这也是我此次在卫星展中选择使用较为跳跃的色彩组合和趣味性功能载体的原因。
实用性始终是我设计的核心出发点。我总是力求以柔和的方式呈现功能,以提升用户体验。在这个层面上,我的美学理念与对实用功能的表达是高度一致的。我的设计哲学强调减少侵略性和攻击性,传递更多的轻松、明快和诙谐。除了实用性之外,功能还通过提供情感价值的方式得以体现。设计的形式作为功能的载体,我对它的要求仅仅是视觉上的和谐与趣味。因此,我的设计或许看似在美学上有所妥协,以确保功能能够以柔和的方式展现,这实际上也是形式追随功能的一种体现。最终目标就是让产品用起来舒适,看起来愉悦,这正是我不断追求的方向。
“Wrong line”椅,摄影:Lisa Wagner
《设计》:在创作过程中,你如何挑选材料以平衡美学、功能与可持续性?能否分享材料选择背后的考量?是否探索了新型材料或传统材料的创新应用?这些选择如何影响作品的最终呈 现?
吕君毅:材料始终是我设计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我看来,优秀的设计创意必然是通过合理且巧妙地运用材料及其组合来实现的。就个人而言,我尤为钟情于金属材料。在我眼中,金属材料象征着诚实、可靠与持久。圆管所展现出的秩序美感令我着迷,我常常将其融入设计中。尽管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相对廉价的材料,但我却视之为一种民主的材料,因为它能够使优秀的设计以更亲民的价格服务于大众。在设计wrong line椅时,我特意选择了喷粉圆管与绒面布料相搭配,旨在平衡不同材料的个性。它们完美地诠释了“温和”的特质,从触感至视觉感受皆是如此。
在Tiling台灯的设计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了陶瓷这一材料的实际应用。在台灯和灯具设计领域,陶瓷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开发一款优质的陶瓷灯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此外,由于烧制过程存在不可控因素,产品的不良率相对较高。因此,我决定将目光转向瓷砖——一种已被长期证明可靠且可控的陶瓷形态,并运用瓷砖来完成台灯的设计。最终,这款台灯不仅展现了陶瓷釉面的独特质感与灯光美学的完美结合,还在生产过程中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可控性。
“Tilling”台灯,“Heavy mirror”挂墙镜
《设计》:AIGC技术正改变设计领域,你的作品是否融入了此类新技术?具体如何应用,又带来了哪些创意或效率提升?你如何看待AIGC技术与传统设计思维的结合?在未来设计中,你期待怎样的技术突破?
吕君毅:尽管此次创作未借助AIGC的辅助,但我对其在提升设计师工作流程效率方面的潜力充满期待。我正在尝试运用AIGC完成从前期草图到草图渲染的任务,这无疑能够大幅节省设计初期在视觉把握和方案展示上所耗费的时间。当然,最终的设计仍需付诸实践,我亦十分享受动手制作原型和草模的过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可靠的AIGC工具确实能够减少许多探索阶段的时间成本。
在未来,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够替代设计师完成许多简单且重复性高的工作。目前,这类工作大多由实习生承担。未来,新一代设计师可能会拥有更高效的工作流程,从而能够专注于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对概念和真正创新点的深入钻研与探索。建模等任务或许将逐渐交由智能机器来完成。
“Arch”系列矮边桌,溢料置物盒
《设计》:作为新锐设计师,你的职业路径中有哪些关键节点塑造了今天的创作风格?能否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
吕君毅:我最近发现,含蓄的趣味性是我设计中隐藏的特质,这与我个人的经历背景密切相关。我年少时曾以国画作为兴趣进行学习,其中对“写意”的理解对我后来的学习和设计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总是试图探寻表象背后的象征意义,或尝试以抽象的方式概括周围的事物。这使我倾向于在设计中避免使用过于具象的元素。在瑞典的学习经历以及为IKEA设计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将这种对象征性的追求与设计的趣味性相结合。我非常享受创造那些能够让人“玩味”的设计,这正是我创作激情的源泉。在此次的许多项目中,这种趣味性体现在造型、色彩搭配以及功能性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本科毕业后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消费主义主导的现代科技产品开发感到厌倦。我逐渐意识到,过度依赖科技产品可能会促使人们重新追求生活中那些质朴的本质。这是我几年前选择辞职并投身于家具与家居用品设计的原因之一。在那之后,我开始进一步结合自身优势与成长背景,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
“Arch”系列高脚椅,摄影:Lisa Wagner
《设计》:你认为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优势是什么?又如何通过作品展现这种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你如何理解本土文化与设计创新的关系?是否尝试通过设计讲述中国故事?
吕君毅:回溯历史,中国设计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凭借数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设计和中国设计师提供了肥沃的创作土壤;放眼当下,中国拥有极为完备的生产体系,涵盖了各类工艺和材料。这两者的结合为中国设计师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优势:我们拥有丰富的资源来培育设计概念,无论是基于材料创新还是传统工艺,并且能够高效地进行实践和迭代。目前,我仍在国外进行设计理念的积累和实践训练,但我始终希望能够在国内投入时间,深入研究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并将其转化为设计成果。
在国际上,人们往往将中国的设计与传统材料和其纹样、工艺相联系,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些片面。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探索中国文化对我自身认知的影响,去捕捉那些微妙的、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偏好,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的语言。这也是我近年来观察到的一种趋势:我们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内在,而非急于解决宏大的问题或继承某种完整的文化遗产。在新生代中国设计师的实践中,我们将定义中国的设计,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我们就是中国的设计师,由我们讲述的便是中国的设计故事。这不一定只关乎过去或传统,也可能是非常个人化、非常当代的表达。
“Arch”系列置物架,溢料置物盒
《设计》:可持续性是当前设计的热点,你的作品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是否从材料、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考虑环保问题?
吕君毅:可持续性理念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以“wrong line”椅为例,在该设计中,我着重考虑了不同材料的耐用性问题,并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延长产品的整体使用寿命。钢管是一种持久性强的材料,而布料则相对容易磨损和折旧。因此,在“wrong line”椅上,我采用在钢管上开槽并夹住布料的方式,使座面和靠背的布料更易于清洗和维护,从而有效延长整个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Arch”系列中,这一设计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板材的特性,给原本仅用于固定两个支撑板的横向板材也赋予了收纳功能,从而使整个设计能够实现扁平化运输。扁平化运输不仅是一种降低成本的途径,更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减少产品碳足迹的重要设计考量。此外,“Arch”系列在原材料选择上,还可以采用由木屑或秸秆制成的环保板材。
我更倾向于从设计的生命周期和生产方式等与材料本身的环保属性无关的角度去思考设计的可持续性。因为我相信,未来环保材料会日益增多,现有材料的清洁程度也会不断提升。因此,我们设计师能够做的,不仅仅是选择一种优质的环保材料。
《设计》:你如何看待当前设计行业的生态变化?新技术、新材料对设计师提出了哪些挑战与机遇?
吕君毅: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对设计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尽管市场上优秀的设计师比比皆是,但优质项目却相对稀缺。这无疑为新锐设计师们带来了诸多挑战,使得脱颖而出的难度与成本大幅增加。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自身的独特之处,以明确自身的定位。当前,许多先进的技术和优质材料仍存在较高的接触门槛,独立设计师往往难以触及这些资源。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许多公司依然愿意并希望与设计师展开更深入的合作。我认为,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设计师们将迎来更多施展才华的机遇与舞台。
《设计》:对有志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你有何建议?在设计旅程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吕君毅: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是很宝贵的过程,甚至比学习一些实用的技术优先级更高。正如之前说的,AI等技术的出现已经让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实现设计的方式,所以搞清楚做什么样的设计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就变得更加重要了。设计师是一个需要有耐心的职业,要对过程有耐心,也要对自己的成长有耐心,这是我觉得最宝贵的品质。
来源:设计杂志社designma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