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科民俗彩墨画:绘就家乡经济发展新画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6 15:57 2

摘要:在陕西民俗艺术的璀璨星空中,王兴科先生的民俗彩墨画是独特且耀眼的存在。当家乡政府发出邀约,他以笔为媒、以墨为介,用六幅生动鲜活的彩墨画,勾勒出家乡农村经济发展的蓬勃图景,成为记录时代、讲述家乡故事的艺术注脚。

文/任博远

在陕西民俗艺术的璀璨星空中,王兴科先生的民俗彩墨画是独特且耀眼的存在。当家乡政府发出邀约,他以笔为媒、以墨为介,用六幅生动鲜活的彩墨画,勾勒出家乡农村经济发展的蓬勃图景,成为记录时代、讲述家乡故事的艺术注脚。

《瓜果飘香旬邑美》350x150㎝

第一幅画《瓜果飘香旬邑美》。旬邑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咸阳市北部黄土台塬沟壑区,属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农村发展极具特色。这幅画真实地反映了旬邑农业的勃勃生机,大地上,硕果累累,瓜果飘香,一片丰收美景。乡亲们喜笑颜开穿梭其间采摘着幸福,收获着美好和希冀。这是家乡种植业的缩影,绿色成为致富“金疙瘩”,开启生态农业致富门,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农村农民经济前景美好。

《马栏红苹果红天下》350x130㎝

第二幅《马栏红红天下》。句邑果业发展特别是苹果产业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规范的栽培管理形成了优质的驰名品牌,“马栏红”苹果地理标志品牌驰名‬国内外。王兴科先生以其粗壮的大笔,精心绘制了家乡果农采摘苹果的动人场景,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丰收美景令人振奋,乡亲们或爬梯采摘,或装箱搬运,车辆待命运输。图中彩墨人物极具特色,大脚大手大眼睛,把旬邑农民勤劳淳朴厚实的个性尽显于画面之中。“马栏红”不仅仅是苹果,更是红色马栏,文化马栏的传承,是旬邑的名片。让“红苹果”红天下,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才是康庄大道。

《农耕图》250x150㎝

第三幅《农耕图》。王兴科先生把笔墨触觉伸向了远方,礼录了家乡远去的风景。聚焦传统农耕文化和旬邑民俗生活的记忆,劳作场景耕地、播种、收割碾晒、磨面、扯面、饮食等等,几乎涵盖了农业生产到农民生活的一个完整过程,这既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载与传承,也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从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个对比性的写照。这更反映出了一个土生土长在旬邑农村的画家对坚守农耕文化根脉,拥抱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经济,要在传承中创新,进一步夯实农村经济发展根基的呐喊。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250x150㎝

第四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借由人物怀抱的麦穗、玉米,以及粮仓上的 “丰” 字直接呈现,展现农业丰收;“六畜兴旺” 靠公鸡、花猪、山羊等家畜家禽体现,把传统农耕社会对富足、兴旺的期盼,用直观元素串联,民俗寓意饱满又接地气,一下抓住 “岁稔年丰” 的核心愿景 。构图对称又丰富,中心粮仓是视觉锚点,向四周辐射果蔬(桃子、葫芦 )、人物、家畜。色彩上,红(果实、人物服饰 )、黄(麦穗、葫芦 )、绿(叶子、草地 )碰撞,浓烈却和谐,用民间年画的用色逻辑,热闹喜庆。元素细节也有意思,家畜身上绘花朵,和人物花衣呼应,让 “兴旺” 不止是数量,还显生机与美;桃子、葫芦自带 “福寿” 谐音使主题更加吉祥 。造型稚拙夸张,用符号化形象传情。这种 “土味” 不是粗糙,是民间创作特有的直白与热乎劲儿,像过年贴的灶王爷画,不讲技法规矩,就凭对生活的热望,把 “好日子该有的样子” 一股脑画出来,感染力全在这份纯粹里,看着就想跟着乐,感受农耕文化里最本真的喜悦 。有专家评论说:王兴科的民俗彩墨画,他是如民间艺术的珍贵,跳出技法框架,用最质朴的视觉语言,喊出最滚烫的生活理想。这画挂墙上,不用解读,“丰收开心、日子红火” 的劲儿,一下就撞进心里,这就是它的厉害之处呀~丰收发展盛景。

《五福临门,红红火火的日子》150x75㎝

第五幅《五福临门,红红火火的日子》“五福临门” 呼应画面上方葫芦,葫芦谐音 “福”,几个葫芦就暗合 “五福” 之意 ;“红红火火” 则由满挂的红辣椒体现,辣椒的红热烈喜庆,寓意日子兴旺、热闹。整体通过果蔬、人物,传递出对幸福美满、富足热闹生活的向往,民俗寓意鲜明又亲切。构图上分层布局,上方葫芦、中层辣椒、下层人物与果蔬,层次清晰又相互呼应 。葫芦的黄、辣椒的红、叶子与黄瓜的绿,色彩搭配大胆鲜亮,充满乡土绘画的质朴与活泼。人物造型憨态可掬,动作生动,像是在收获、分享,增添生活情趣,小狗、竹筐等小元素,让画面更具田园生活的完整感,细节里藏着对平凡日子的热爱。接地气的形象、浓烈的色彩,直抒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乡土艺术的天然感染力,能让人直观感受到那份朴实的喜悦,仿佛置身丰收的农家小院,很有感染力 ,成了传递生活温度与美好期盼的独特作品,这也是王兴科先生绘画的魅力所在,用最直白的视觉语言,讲最动人的生活愿景。

《旬邑明天更美好》250x70㎝

第六幅《旬邑明天更美好》“明天更美好” 藏在热闹的丰收场景里,苹果、葡萄、葫芦等果蔬满溢,人们采摘、搬运、分享,把 “当下富足,未来可期” 的期盼,用最直观的 “丰收叙事” 讲出来。传递对家乡旬邑发展的信心 。长卷式构图,把果园、菜园场景串成 “幸福流水线”:左边摘苹果的热闹(梯子、竹筐、小车 ),中间够葫芦、葡萄的欢快,右边搬运、品尝的满足,节奏层层递进。细节也戳人,人物花衣、脸上的笑纹,小车里的 “旬邑” 字样,还有果蔬的色彩碰撞(红苹果、紫葡萄、绿叶子 ),让画面既像生活快照,又带民俗画的装饰感,每处都藏着 “热爱这片土地” 的小心思 。王兴科的民俗彩墨画造型憨态可掬(人物大圆脸、夸张动作 ),用色大胆鲜亮(红配绿、紫搭黄 ),把学院派的 “规矩” 全打破,走的是 “我觉得好看就这么画” 的路子。这种 “土气” 恰恰是优势—— 像咱老家门口的年画,不讲技法,只讲情绪,看一眼就被那份 “日子红火、人人开怀” 的感染力抓住,让你相信旬邑的明天,真能顺着这满筐丰收,一路甜下去 。

小结

王兴科先生的画,不只是艺术创作,更是家乡农村经济发展的“视觉档案”。他以民俗彩墨之美,传递家乡产业兴、百姓富的喜悦,让观者透过画面,看到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感受乡土中国的蓬勃生机。这些画,是献给家乡的礼赞,也为记录新时代农村变迁,留下珍贵的艺术印记,激励更多人关注、投身家乡发展,让这幅经济发展的乡村画卷,继续精彩铺展 。

来源:海外品牌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