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光:“大井眼”涌出“富民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6 15:55 1

摘要:曾几何时,这口水量充沛、清冽甘甜的古井,是戴巷村人产业发展的心结。“好水是老天爷赏饭,可咱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守着‘金饭碗’就是端不起来。”戴巷村党总支书记曹士春说。

在安徽滁州明光市苏巷镇戴巷村大庄村的东南侧,有一神奇的古泉群,汩汩清泉穿越悠悠岁月,经久不息,并渐渐形成一片方塘。

在最大泉眼的周边星罗棋布众多小泉眼,呈“井”字形状,因形得名,久而久之,村里人都称此方塘为“大井眼”。

位于明光市戴巷村的“大井眼”。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曾几何时,这口水量充沛、清冽甘甜的古井,是戴巷村人产业发展的心结。“好水是老天爷赏饭,可咱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守着‘金饭碗’就是端不起来。”戴巷村党总支书记曹士春说。

如何将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资本?戴巷村党总支精准施策,开出了“抱团发展”的良方。他们发挥“龙头”作用,牵头组织戴巷村及周边5个村,整合资金1000万元,成立强村公司,共同打造“大井眼”天然泉共富工坊项目。

很快,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迅速到位,2024年6月,共富工坊正式投产,年产能达到600多万瓶(桶)。

早上9点,在戴巷村“大井眼”天然泉共富工坊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灌装线已高速运转起来。伴随机器的轻鸣,一瓶瓶清亮的泉水列队下线,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最后的包装和码垛。

截至目前,“大井眼”天然泉销售额已超过500万元,更为6个入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分红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沉睡的泉水真正变成了“富民泉”。

“大井眼”天然泉共富工坊。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产业兴起来,更要让村民富起来。在曹士春看来,共富工坊的核心价值,在于紧密联结农民利益。

“大井眼”天然泉共富工坊一建立,村党总支就着手精准摸排:哪些村民有务工意愿?哪些是低收入户或闲置劳动力?工坊各岗位需要什么技能?一张清晰的“用工供需清单”迅速形成。

于是,戴巷村针对性地开展定向招聘和技能培训,让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岗位。

“以前农闲只能闲着,现在工坊按季招人,搬水、贴标这些活都能干,几个月下来也能挣万把块钱补贴家用。”村民李国庆对这份季节性工作很满意。

目前,共富工坊已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5个,季节性用工岗位30余个,有效破解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难题,实现了村民增收和工坊发展的双赢。

要让这股“共富泉”流得远、流得稳,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拓展市场是关键。工坊建立起“1+1+N”的会商服务机制,定期研判市场动态,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堵点难点。

村民在生产线上检查正在生产的天然泉水。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根据反馈,工坊快速优化产品结构,从最初的单一规格,发展到如今涵盖333毫升、555毫升瓶装水和5升、15升桶装水的系列产品。

为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一条新的15升周转桶水生产线计划于年底上马。在销售端,共富工坊还积极拥抱新渠道,通过入驻“明礼嘉品”旗舰店,尝试电商直播带货,同时通过赞助本地职工运动会、篮球赛等活动,打响品牌知名度。

扎实的品质和灵活的策略,赢得了市场的信任。目前,工坊已与三棵树涂料、力拓智能等大型企业,以及明光小微商会、滁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建立了深度合作,为工坊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井水通百脉,活水润人心。”曹士春感慨,时至今日,眼前的“大井眼”,不仅是得天独厚的“生态活水”,更转化为驱动乡村发展的“产业活水”和惠及千家万户的“共富活水”。

人民网记者 周坤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