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所 | “人均确诊”的ADHD,到底是种什么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15:43 1

摘要:不知道从何时起,ADHD悄然演变成互联网上的“全民诊断热词”。

不知道从何时起,ADHD悄然演变成互联网上的“全民诊断热词”。

在短视频浪潮汹涌、直播内容猎奇、微短剧反转不断及注意力持续碎片化的当下,ADHD似乎成了能精准匹配所有人症状的万能解释。

人们一边调侃,一边疑惑:

这个被频繁提及的ADHD,究竟是真实的病症,还是只是一时的网络热梗?

它为何会在成年人中掀起波澜,又该如何正确看待?

到底什么是ADHD?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它最显著的症状是什么?

ADHD核心症状包含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

注意力不集中

患者难以长时间聚焦于一件事,极易被外界无关刺激吸引。

比如上课或工作时,思绪常飘向窗外的鸟鸣、手机的震动提示;做作业或处理文件时,频繁出错,只因忽略了关键细节,像漏看题目条件、打错重要数据。

多动

儿童常坐不住,手脚小动作不断,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成人则可能表现为无法安静地坐在会议中,频繁起身走动,或者在安静环境中不停地抖腿、转笔。

冲动

患者可能在他人讲话时贸然插嘴,做事不考虑后果,心血来潮便冲动消费,或是未经思考就答应难以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我们都觉得自己有ADHD?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洪流,是“人均ADHD”错觉的重要推手。

短视频、弹窗广告、即时消息时刻冲击着我们的注意力,让专注变得愈发艰难。

忙碌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带来的高压状态,也容易使人焦虑、疲惫,进而影响注意力,出现类似ADHD的表现。

与此同时,网络对ADHD的大量讨论,使这个原本小众的病症走入大众视野。

一些自媒体的夸张渲染,让人们将偶尔的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延,过度对应到ADHD症状上。

再加上网络上便捷却不专业的自评量表,只需简单勾选,就能得出“疑似ADHD”的结果,误导人们盲目自我诊断。

“我怀疑自己有ADHD,

该怎么办?”

若怀疑自己有ADHD,切不可仅凭网络判断就给自己“定罪”。

关键是要寻求专业帮助,前往正规精神卫生中心、三甲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找有ADHD诊断经验的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

诊断过程通常涵盖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会追溯你从小到大的行为表现、学习工作经历等,还会使用标准化量表和测试,甚至可能需要家人、朋友、伴侣提供日常观察信息,以此综合判断。

ADHD并非成人世界的“潮流病”。

我们既不能对其症状视而不见,也不能因网络热梗就盲目自我诊断。

不妨秉持科学态度,做到关注自身,关爱家人,让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专注与从容。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医药养生保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