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毒辣的太阳底下,地面温度直逼60度,空气像被点燃的油锅,呼吸都觉得烫。就在这样一个酷暑天里,一位外卖小哥砸碎了一辆轿车的车窗,抱出车内快中暑昏迷的小婴儿。一边是破碎的玻璃,一边是孩子平稳的呼吸,车主赶来后没有责怪,竟反手把车钥匙塞给了外卖员。
在毒辣的太阳底下,地面温度直逼60度,空气像被点燃的油锅,呼吸都觉得烫。就在这样一个酷暑天里,一位外卖小哥砸碎了一辆轿车的车窗,抱出车内快中暑昏迷的小婴儿。一边是破碎的玻璃,一边是孩子平稳的呼吸,车主赶来后没有责怪,竟反手把车钥匙塞给了外卖员。
这一幕,不少人看了都红了眼眶。话说回来,高温天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到底有多危险?是不是几分钟也不要紧?有没有“安全时间”可言?
很多家长以为自己只下车几分钟,孩子不会有事,结果却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车内高温伤人的“真相”,远比你想象中更加凶险。密闭车厢在烈日暴晒下,就像一个巨大的烤箱。
实测数据显示,当外界温度达到35℃时,车内温度在短短10分钟内就能飙升至47℃,半小时内直冲60℃以上。在这种环境中,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极易出现中暑,甚至发生热射病。
热射病是什么?简单讲,就是人体温度失控,像锅炉一样越烧越旺,最终烧坏“控制系统”。人体核心体温一旦超过40.5℃,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迅速流失,大脑、心脏、肾脏等器官开始“罢工”。
严重者可能在短短几十分钟内陷入昏迷,甚至猝死。中暑不是汗流浃背那么简单。它分为轻度中暑、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四个等级。
轻度时,是头晕、恶心、全身乏力;热衰竭时,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而当发展到热射病,体温飙升、神志不清、抽搐,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特别是婴儿、老人、慢病患者和肥胖人群,是最容易“中招”的高危群体。
一个婴儿被单独留在车里,既不会开门、也不会呼救,只能一分一秒地暴露在高温“烘烤”中。皮肤灼热、喉咙干渴、呼吸急促……这些看似简单的反应,其实已经是身体在拼命挣扎。
这些症状有时来得毫无征兆,等发现时往往已经太迟。有些家长说:“我怕带孩子下车他哭闹,就让他在车里睡一会儿。”还有人说:“我开了缝窗户透气,车里不会太热。”
这些看似“合理”的做法,其实全是陷阱。科学研究明确指出:即便车窗留缝,也无法有效降温。车厢内的空气流通极为有限,根本不能阻止温度快速上升。
特别是婴幼儿,他们的皮肤面积相对体重大、汗腺发育不成熟,散热能力差,容易脱水。再加上大脑中控制体温的中枢发育不完善,一旦高温侵袭,体温升高速度比成人快得多。
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甚至心跳骤停。中暑不仅仅是“热坏了”,还可能直接影响大脑功能,造成热性脑病。
在高温环境中,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因为高热和缺氧而受损,轻则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重则昏迷、抽搐,留下不可逆的后遗症。
高温天中暑的风险,并不只存在于车内。比如户外施工人员、外卖骑手、高温厨房厨师、快递员等,他们每天暴露在高温下工作几个小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高温综合征。
头痛、胸闷、呕吐、肌肉痉挛、意识模糊,很多人以为是中暑,其实已经进入热射病的边缘。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电解质,必要时冷敷降温。
若出现意识不清、抽搐等严重表现,必须立即送医抢救,切勿拖延。从医学角度分析,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死亡率高达40%-70%。在儿童中,这个数字更高。一旦体温超过42℃,体内蛋白质就会像鸡蛋一样变性凝固,器官系统开始“瘫痪”。这不是夸张,而是医学界的冷冰冰事实。
如何预防?答案很简单,但却常常被忽视。
第一,绝不能单独把孩子留在车内,哪怕一分钟都不行。哪怕你只是去拿个快递、买瓶水,都必须带上孩子。你以为的“一小会”,可能就是生死之间。
第二,夏天出行前,提前开空调降温,车内不要留下水杯、打火机等易爆物品。车内温度高,容易引发安全隐患。婴儿座椅要避免阳光直晒,最好加装遮阳帘或使用反光罩。
第三,开车出行后,务必检查后座,确认孩子是否还在。可以在驾驶位放上一个提醒牌,或设置手机闹钟,防止下车时疏忽大意。
第四,平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大量出汗后猛灌冰水。大量冰水会刺激胃肠道,引发胃痉挛,甚至诱发心律不齐。补水应少量多次,选择含有电解质的饮料更好。
第五,关注高温预警信息,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正午暴晒,穿透气的浅色衣物,佩戴遮阳帽、墨镜,及时补涂防晒霜。高温天运动应量力而行,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猝倒。
这次的外卖小哥,救了一个孩子,也唤醒了无数人的警觉。不是每一次幸运都能重演,不是每一位孩子都能遇到“及时雨”。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偶然的英雄行为上,真正的安全,来自每一位家长的警觉与责任。
高温,是自然的考验;守护,是我们的选择。别让一个粗心大意的瞬间,毁掉一个家庭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4年第39卷第5期:高温环境下儿童中暑的临床分析
2、《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第32卷第9期:热射病的诊疗进展
3、《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年第32卷第4期:儿童在封闭车厢内热应激反应研究
4、《国家气候中心夏季高温白皮书(2023)》
5、《基层医师论坛》2023年第27卷第12期:高温中暑的预防与应对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迟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