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与思想|到底是谁写了那首充满“恶意言论”的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15:13 1

摘要:《诗歌与警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 19 世纪中叶巴黎的“利用诗歌反对朝廷”案件,它被称为“十四人事件”。“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公共领域的形成,因为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行为培养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共同意识。十四人事件则提供了一个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机会。该事件揭示了那个时代

《诗歌与警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 19 世纪中叶巴黎的“利用诗歌反对朝廷”案件,它被称为“十四人事件”。 “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公共领域的形成,因为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行为培养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共同意识。十四人事件则提供了一个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机会。该事件揭示了那个时代信息社会的运作方式,信息通过口耳相传和承载的诗歌在普通百姓中扩散,不仅十分有效,而且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便已存在。” 这是我觉得乐观的一面,还有乐观与不乐观裹胁在一起的那一面。它来自同时代的孔多塞。书中引用他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公共舆论已经形成,而且力量非常强大,因为参与其中的人非常多。此外,公共舆论也充满了活力,因为即使人们彼此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但是决定公共舆论形成的某些动机能同时对所有人的思想产生影响。于是我们见证了一个新‘法庭’的诞生,它不仅独立于一切人间势力,还拥护理性和正义。如若有人想在它的眼皮底下有所隐藏,或者想逃离它的审判,那简直是痴心妄想。” 不乐观的则来自于孔多塞后来的遭遇。“它(公共舆论)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新的利维坦。孔多塞试图驯服它。但当他走上公共舞台,试图为自己的事业争取支持时,他发现公众并不听从他。公共舆论已经走向了错误的道路。” 孔多塞最后在多大程度上死于这个新的利维坦,始终是之后二百多年里要探讨的问题。我们说的乐观与不乐观也都与它的后续衍变有关。那个新的利维坦,各种想利用它的力量,同样在其后的这二百多年时间里不断幻化出新的形态,有时是新载体,有时是新的领袖和主义……公共舆论诞生的过程就是言论民主化的过程,它的后续解释在福柯和哈贝马斯那里继续被探讨。 经“世纪文景”授权,我们摘选了其中一章 分享给读者。

本书现已上市,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追缴诗歌 1749 年春天,巴黎的警察总监(lieutenant de police)接到一项命令,让他逮捕一首以“黑色狂怒的怪物”(Monstre dont la noire Furie)为开头的诗的作者。除了该诗的题目“莫勒帕(Maurepas)先生被流放了”之外,警察没有其他线索。莫勒帕本是海军大臣和王室内廷大臣,在政府中很有权势。然而1749 年4 月24 日,路易十五将他革职并流放。显然,莫勒帕的支持者在此之后写了一些抨击国王的诗,用“怪物”一词来讽刺路易十五,以此发泄他们内心的愤怒。这也是动员警力的原因。毕竟,在一首公开流传的诗文中诽谤国王是一件国家事务,是涉及叛国罪的重大案件。 警方雇佣的大批密探接到调查命令,6 月底,终于有一人找到了线索。他将发现写在一张纸上上报,只有两句话,没有署名和日期: 阁下,我知道几天前有人在他的办公室里藏了一首侮辱国王的诗,此事已基本坐实。如果你希望的话,我可以将他指认出来。 获得了12 金路易(相当于一名不熟练的工人近一年的工资)后,这名密探上交了那首诗的一个抄件,并交代了藏诗者的名字。此人叫弗朗索瓦·博尼斯(François Bonis),是一名医学生,住在路易大王学院(Collège Louis-le-Grand),并在这里指导两个来自外省的年轻绅士的学习。该消息很快便上达政府的最高层,其传递路线如下:那名未透露姓名的密探将消息传给了书籍贸易监察官约瑟夫·戴梅里(Joseph d’Hémery),并由他传给了警察总监尼古拉·勒内·贝里耶(Nicolas René Berryer),然后传给了马克·皮埃尔·德瓦耶·德保尔米(Marc Pierre de Voyer de Paulmy),即达让松伯爵(comte d’Argenson),时任战争大臣和巴黎省总长,新政府中最有权势的人物。达让松伯爵立即做出反应,认为一刻也不能耽搁,命令贝里耶务须尽快逮捕博尼斯,并告诉他下达命令的密札稍后会补上,还强调这次行动必须秘密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将所有同谋一网打尽。 引发了一系列抓捕行动的某位密探的碎纸片( 阿森纳图书馆藏) 从监察官戴梅里写给贝里耶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戴梅里执行命令的专业性令人钦佩。这位监察官在重要位置安排了岗哨,又在附近的角落里安排了一辆马车伺机待命,而他自己则在福万路(rue du Foin)和目标人物搭讪。他对博尼斯说:“ 诺瓦耶元帅(maréchal de Noailles)想要见你,此事与一件荣誉事件有关,涉及某位骑兵队长。”博尼斯相信自己是无辜的,不会引起任何决斗(诺瓦耶负责裁决这类案件)。于是,他自愿跟着戴梅里上了马车,然后消失在了巴士底狱里。 警察采取了常用模式——一问一答——将博尼斯的审讯情况记录了下来,并以准对话的形式呈现。博尼斯和审讯他的警察专员阿尼昂·菲利普·米谢·德罗切布鲁恩(Agnan Philippe Miché de Rochebrune)在审讯结束后都对记录进行了确认,然后在每页上签了名。以下是审讯稿的部分内容: 问:他( 博尼斯)是否写了一些反对国王的诗,并读给很多人听。 答:他( 博尼斯)根本就不是一个诗人,也从未写任何诗歌来反对别人。但是,大约三个星期前,他当时正在圣主医院(Hôtel-Dieu)拜访那里的院长吉松神父(abbé Gisson)。大概在当天下午4 点钟,一个教士也来拜访吉松;此人身高超过一般人,看起来35 岁左右。他们在谈话时提到了报纸上的新闻,这个教士还说有人不怀好意,编了一些攻击国王的讽刺诗歌,并拿出了其中一首。之后,就在吉松先生的房间里,被告(博尼斯)把这首诗抄了一份,但并没有写下所有的诗句,而是跳过了其中许多内容。 总之,按照博尼斯的描述,学生和教士在聚会时讨论了时事,并互相传递讽刺国王的诗歌。然而,这场聚会仍然有诸多可疑之处。审讯稿中还有如下内容: 问:他(博尼斯)拿这首诗干什么用。 答:他(博尼斯)说他在路易大王学院的一间屋子里,当着几个人的面背诵了这首诗,然后就把它烧掉了。 问:他(博尼斯)所讲的不是事实,他不会为了之后烧掉这首诗才如此积极地抄下它。 答:他(博尼斯)断定这首诗是某位詹森派信徒写的,他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詹森派擅长什么,他们怎样思考,以及他们的风格是什么。 罗切布鲁恩专员通过宣讲传播“毒物”的罪恶,戳穿了博尼斯那漏洞百出的辩护。警察从博尼斯的某个熟人那里弄到了这首诗的抄本,从而知道博尼斯并没有把它烧毁。警察承诺会保护告密者的身份,而且他们对博尼斯在获得这首诗后如何处置它也不感兴趣。他们的任务只是沿着诗的传播路线向前查探,直至找到该诗的源头。然而,博尼斯并不清楚提供这首诗的教士的信息。于是,警察唆使他给圣主医院的朋友写信,询问该教士的姓名和地址,并编造说他有本书要还给那个人。警察和博尼斯收到了回信,得知他叫让·爱德华(Jean Edouard),是圣尼古拉德香榭教堂(St. Nicolas des Champs)的教士。于是,警察将爱德华也关进了巴士底狱。 审讯期间,爱德华说这首诗是从另外一名教士那里获得的,此人名叫安甘贝尔·德·蒙唐热(Inguimbert de Montange)。警察逮捕了蒙唐热,并按照他提供的线索,逮捕了第三名教士—亚历克西·杜加斯(Alexis Dujast)。杜加斯将一位名叫雅克·马利·阿莱尔(Jacques Marie Hallaire)的法律系学生供了出来,导致其被捕。阿莱尔则声称他是从一名律政职员那里得到这首诗的,该职员名叫德尼·路易·茹雷(Denis Louis Jouret)。茹雷被捕后,指认了吕西安·弗朗索瓦·杜肖富尔(Lucien François Du Chaufour)。杜肖富尔是一名哲学系学生,在审讯期间,他把同学瓦尔蒙(Varmont)“ 出卖了”。瓦尔蒙则因为及时得到消息,躲了起来,但后来他还是自首了,并供出了另一名学生,莫贝尔·德·弗雷纳斯(Maubert de Freneuse)。不过,警察一直未能找到弗雷纳斯。 每名被捕者都有自己的档案,里面的信息——以该事件为例,一首与之相关的讽刺诗就包含了大量讨论和相关的阅读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政治评论如何通过交流网络得以传播。乍看之下,传播途径似乎很简单,传播环境也相当类似。传递这首诗的人大都是学生、职员和教士,彼此间大多是朋友,而且都很年轻,年龄最小者只有16 岁(弗雷纳斯),最大者也才31 岁(博尼斯)。该诗的句子本身也散发出一种与这些人的气质相符的味道,至少达让松是这么认为的。他把这首诗交还给贝里耶,并写下评论:“这首诗太无耻了,对你我而言,它都充满了学究和拉丁语区的味道。” 但随着调查范围的扩大,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又有五首诗出现了。在警察眼中,它们同样具有煽动性。它们不仅有各自的传播路线,而且,这些路线与上文提到的那首诗的传播路径有交会。人们在碎纸片上抄下这些诗,用类似的纸片与别人交换,念给更多的“抄字员”,将之记在脑海里,大声朗诵,印刷在地下小册子中,谱上流行的曲调,或者把它们当成一首歌来唱。除了第一批被押往巴士底狱的嫌疑人外,被关起来的还有另外七人。此后,第二批被拘押者又牵连出五人,只是他们逃脱了。最后,警察将这十四名传递诗歌的人投入巴士底监狱,这也就是这次行动在档案中名字——“十四人事件”(L’Affaire des Quatorze)—的由来。但他们并未找到这首诗歌的源头。事实上,这首诗歌可能没有作者,因为人们可以随意增减诗节和修改措辞。这是一个集体创作的例子;第一首诗与许多其他诗作交叉重叠,共同形成了一个诗歌的“流动”世界,从一个传递点跳跃到另一个传递点,使得空气中充满了警察所说的“坏话”(mauvais propos)或“恶意言论”(mauvais discours),到处都有配着韵律、具有煽动性的嘈杂之声。 ……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