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人才成就新余,新余成就人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14:52 1

摘要:7月27日,是第12个“新余人才日”;7月,是第12个“新余人才月”。在这个月里,我市各个广场屏幕播放着向人才致敬的宣传片,中心商超地段为人才亮灯,人才音乐节、座谈沙龙、人才走访、招聘发布、政策宣讲、岗位对接等近50项人才活动密集进行,整个城市笼罩在尊重人才、

为城市发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

——我市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综述

7月27日,是第12个“新余人才日”;7月,是第12个“新余人才月”。在这个月里,我市各个广场屏幕播放着向人才致敬的宣传片,中心商超地段为人才亮灯,人才音乐节、座谈沙龙、人才走访、招聘发布、政策宣讲、岗位对接等近50项人才活动密集进行,整个城市笼罩在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中。

2025年“投资新余”暨新余市“双招双引”与服务一体化启动仪式

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我市始终把人才工作提升到决定新余前途命运的高度来抓,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使用好人才是新余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招引人才是新余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之举,新余正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以最优的政策吸引人才、最好的生态支持人才、最佳的机制赋能人才、最暖的服务关爱人才,让新余成为人才向往的创新创业沃土。

引才:全球引智

7月24日,我市通过“新余人社”微信公众号发布《2025年新余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优秀青年人才(研究生)公告》,这是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根据公告,本次事业单位共计划招聘41名(含博士岗位10个),其中市直19名、高新区2名、渝水区9名、分宜县11名,招聘专业涵盖环境、材料、机械、林学、医药等多个专业。

南昌大学“书记部长进校园”活动

7月28日,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聚焦“六大行动计划”,征集全市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23家用人单位59类185个人才需求岗位,其中博士研究生岗位115个、硕士研究生岗位70个。

此次向全国招聘优秀青年人才发布2道“招贤令”是第十二届“新余人才月”的重头戏。

在40年前的1985年,新余就因在多家党报刊登“招贤榜”轰动全国。罗少仁和妻子刘开薇,就是那时从贵州省来到新余市的。罗少仁成为市经济贸易委员会首任高级工程师,先后为多家企业解决不少技术难题。此后,尊重人才、开放包容的特质便刻在新余这座城市的基因里。

新余招贤纳才的大门也越开越大。从刊登“招贤榜”,到开展“书记部长进校园”活动;从设立“新余人才日”,到举办“投资新余”系列活动;从国内招聘到全球引才,各层次人才闻讯而来。去年,全市刚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86人,各企事业单位引进博士89人。

江西理工大学“书记部长进校园”活动

2024年以来,我市还创新持续深化“双招双引”联动机制,围绕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和新余市“6313”行动计划,将人才引育工作与服务地方产业需求结合起来,引进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新引进的王水湖博士研究方向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许鑫博士研究方向为金属卤化物材料,他们的研究方向均与我市锂电新能源重点产业高度吻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的宁旭博士,研究方向为硅钢、冷轧汽车用钢,契合我市装备制造重点产业链的技术需求。“能回到家乡,又能发挥特长,真的很值得。”刘家敏是新余本地人,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博士,他研发的模场尺寸转换器突破了光子集成平台器件互连效率低的瓶颈。

育才:创新培养

“太惊喜了!没想到只有高中学历的我也能被企业认定为专业技术人才。”近日,位于新余经开区的博丰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技术工人侯红亮,经过长期技术攻关,使企业回收铁沟料、铝镁碳砖、镁碳砖的再利用率达95%以上,每年为企业降本创收超过1500万元,被企业自主认定为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新余市破解企业人才评价难题,建立科学人才评价体系的一个生动写照。

渝水区G类高层次人才侯红亮仔细核对产品精度

近年来,新余市破除人才评价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职称的“四唯”标准,逐步建立以创新能力、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企业标准”,畅通企业人才成长渠道,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目前,全市已有11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企业主导的职称评审获得高级职称,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特级技师张阳在检修设备

此外,我市还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直接认定试点,探索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备案技能人才评价机构22家,累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5949人次。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0万余名,其中高技能人才3.5万余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

人才培养,大学为基。7月3日,新余学院分别与渝水区、分宜县等5个县(区),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6个市直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与高铁新区管委会、诚迈科技、江西大凯等进行校地企项目签约,标志着我市校地、校企合作迈向新高度。

用才:一线淬炼

如何让人才价值最大化?新余给出的答案是:到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淬炼。

“工博士”服务团成员李水根指导帮扶企业技术人员解决材料回收难题

在新余高新区鑫德新科技有限公司,“工博士”、新余学院教授李水根精心指导企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攻关。针对高纯度贵稀金属回收利用的技术难题,他带领科研团队从一系列关键工艺深入研究,开发出新分解技术,使金属回收率超99.5%,铜及有价金属一次品位超95%。2025年7月,李水根博士团队取得的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亚林中心姚甲宝博士在双林镇为农户提供苎麻种植技术指导

在亚林中心国家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分宜县钤山镇防里村农民、“土专家”欧阳国智正进行苗木管理。“有亚林中心‘农博士’的指导,我对继续承包好这个基地的种苗项目很有信心。”他说。近年来,分宜县依托亚林中心13名农林博士,组建油茶、中药材、木姜叶柯、苎麻4个博士工作室,培育了一大批“土专家”。

据了解,自2019年新余启动“工博士服务团”服务企业以来,选派了4批次“工博士”共计47人次赴34家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合作,以“产业+科技+人才”融合模式,打通高校与企业的人才交流通道。服务期间,“工博士”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联合申报或实施科技项目20项,显著改进生产工艺10项,成功实现产业化项目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助力企业增收超4亿元。“农博士服务团”有效推动分宜县10万亩中药材、7万亩高产油茶、3万亩苎麻等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7月1日,新余市第五批“工博士”服务团成员出征,19名“工博士”奔赴我市重点企业,深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新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动力储能电池级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接续。7月25日,渝水区“渝博先锋”工博士服务团已正式出征。此次博士服务团成员由18名博士组成,涵盖工业、农业、文旅、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他们通过为期3年的服务,必将成为项目建设的“助推手”、科研创新的“实干家”、企业人才的“育苗人”。

以用为本,在服务发展主战场中激发人才最大效能,这是新余清晰而务实的用才之道。此外,“研发飞地”“科技副总”等灵活用才模式,让更多智力资源在新余“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留才:暖心筑巢

对一座城市而言,人才是活力之源、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市之基。对于人才的渴求,新余从不缺诚意。

筑好“巢”,方能引得“凤凰”来。我市围绕“6313”行动计划,持续建设建强一批引领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为人才招引搭建平台。2024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级平台2个、省级平台16个,建成首家政府主导的“科创飞地”——新余(上海)科创中心,储备对接项目30余个,意向落地计划项目3个,新增市级“研发飞地”7家。

才聚高新 智唱未来高新区2025年人才节

新余不仅有揽才良方,更有安才之策。

新余学院教授何亮十多年前来到新余,他说:“这里尊重善待人才,使我能安心留在这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有研新能源材料(江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景杰这些天忙着对接合作单位新余学院,推进国家级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分支机构的建设。他说,中国有研集团落户新余后,带动了20多名高层次人才来这里创新创业。

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近年来,分宜县深入践行“人才强县”战略,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提升服务等方面发力,倾心打造“天工young”青年人才服务品牌。该县致力于提供“保姆式”服务,不断强化人才住房保障,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建设人才住房,涵盖企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人才。同时,依托宜居城市创建,建设了一批口袋公园、智慧停车场、运动场等,全方位满足青年人才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同时,该县以平台为媒,定期宣传解读人才政策,同步收集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才成长等方面的意见建议30余条,努力实现青年人才成长进步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

分宜县倾心打造“天工 young”青年人才服务品牌

2024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产才融合,制定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若干措施,整合18个方面58条支持政策。强化人才自主培养,建立专家工作室39家,集聚各类专家人才347人;探索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机制,通过人才积分和企业举荐的方式认定高层次人才35人,渝水区探索开展产业领军企业人才自主认定,首批认定9名产业领军企业人才;市县两级建成人才公寓1000余套、人才驿站8个,持续提升人才住宿保障能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人才月”,连续12年开展人才宣讲、人才表彰、人才走访座谈活动,新余市连续4年入选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开设人才服务专窗,搭建高层次人才云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一键查询、一窗办理、一网通办。去年以来,新余高层次人才云平台实现人才认定、人才津补贴兑现等四大类8项服务线上办理,服务2000余人次,兑现人才政策经费1908万元。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持续优化的制度供给,直抵人心的服务温度,构建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我市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推进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让人才成就新余、让新余成就人才。

文字:记者姜正义编辑:陈曦校对:彭磊
责编:谢丹值班主任:邹琴投稿邮箱:xinyuapp@126.com声明:分享而不忘尊重原创,转载《新余发布》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和原文链接。部分图片、文章、音视频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790-6446199、6446138。

来源:新余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