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逆袭成粮仓,粮食产量超越中亚各国!继续开垦潜力巨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13:59 1

摘要: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地方,粮食年产量超2000万吨,单产全国第一,连哈萨克斯坦都被甩在了身后。

你敢信吗?曾经满眼黄沙的新疆,现在一年产的粮食,能喂饱中亚一个中等国家。

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地方,粮食年产量超2000万吨,单产全国第一,连哈萨克斯坦都被甩在了身后。

从没人看好的戈壁滩,到如今的西部粮仓,新疆到底凭啥逆袭?这故事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1876年,有个湖南老头带着棺材去了新疆,这人是左宗棠,他心里门儿清,丢了新疆,整个西北就成了敞着的大门。

那会儿清廷正忙着应付沿海的麻烦,没人愿管西北,左宗棠拍着桌子力争,带着湖湘子弟兵出发了。

沙漠里没水,士兵们就嚼着干饼行军;戈壁滩无路,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整整三年,终于收复了新疆全境。

走一路,他还让人种一路柳树。现在那些“左公柳”还站在路边,枝条一摆,像在说当年的不易。

他不光打仗,还奏请朝廷设了新疆省,把内地的耕牛、农具往这儿运,教当地人开荒种地。

更早几十年,另一个湖南人也在新疆留下了脚印,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流放到伊犁,走之前写了句“苟利国家生死以”。

在伊犁的三年,他没闲着,看到农田缺水,就领着百姓修水渠,一修就是200公里,后人叫它“林公渠”。

他在吐鲁番发现坎儿井,这地下水道太神了,能把天山雪水引到田里。他立马让人推广,现在还在用。

他拖着病腿跑遍南疆北疆,走了三万里路,记了厚厚一本笔记,哪块地能种粮,哪条河能引水,写得清清楚楚。

这俩湖南人,当年或许没想到,他们播下的种子,会在百年后长成参天大树。

新疆的自然条件,说起来真够狠的。一年就下150毫米雨,还没江南一场春雨多,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像条大黄龙,每年都要往前挪几步,全疆近一半地方都是沙漠戈壁。

更头疼的是盐碱地,14.6万平方公里的盐碱地,四成是耕地。地里的盐分结晶,白花花的像铺了层霜,庄稼根一沾就烂。

但老天爷也没把门关死。天山、昆仑山的冰川有2.4万条,面积比两个北京还大,夏天一化,就成了条条大河。

全疆3355条河流,像血管一样铺开,其中18条一年能流10亿立方米水。博斯腾湖装的淡水,够全国人喝一阵子。

这儿白天太阳毒,庄稼使劲长;晚上凉飕飕,养分跑不了。昼夜温差超20度,种出来的粮食颗粒特别饱满。

现在新疆有1.06亿亩耕地,人均4亩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96%都是水浇地,天再旱也不怕。

这些好底子,就等科技来盘活了。

上世纪80年代,新疆建设兵团的人犯了愁:水不够用,怎么多种地?有人盯着滴水的水龙头琢磨,想出了滴灌。

一开始是用塑料瓶扎孔,后来改成管道,水直接滴到庄稼根上。这招太灵了,一亩地能省60%的水。

现在全疆7000多万亩地都用了滴灌,管子像毛细血管,把每滴水都送到该去的地方。

这几年更神了。地里跑的拖拉机没人开,播种机按北斗导航走,误差不超过2厘米。

新疆产的采棉机,不光咱自己用,还卖到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2024年光这机器就卖了6亿多。

科学家们也没闲着。新疆农科院的人在盐碱地里泡了十几年,育出了“新稻36号”。

在阿拉尔市试种,一亩地收了573公斤,稻穗沉甸甸的,谷粒还特别饱满。

米东区的试验田里,“新粳软2号”更厉害,一亩收了703公斤,煮出来的米饭香喷喷,一点不比江南大米差。

他们还改了小麦、玉米的基因,让庄稼根能“扛盐”,以前的盐碱地,现在长出了金穗子。

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2330万吨,比上年多了10%。一亩地平均收524公斤,这数在全国排第一。

这里面有门道,玉米种得多了,秋粮就涨了14.9%;土豆、豌豆这些特色作物,产量更是涨了82%。

收上来的粮食质量也好,小麦一等品占了96%,装在冷链车里,几天就送到了上海、广州的超市。

棉花更是新疆的王牌。2023年收了500多万吨,全国87%的棉花都从这儿来。

长绒棉的纤维能到38毫米,做高端衬衫特别合适,全世界都抢着要。

从种到收全是机器,采棉机一过去,棉桃全进仓,成本比人工低一半。西方想抵制?2024年出口还涨了12%。

现在的新疆,不光自己产粮,还把本事传到了中亚。中乌在塔什干建了个农业中心。

咱的黄瓜、番茄种子在那儿试种,产量比当地品种高一半。联合实验室里,专家们正琢磨怎么让小麦更抗冻。

跟哈萨克斯坦合作更方便,TIR冷链车一装,新疆的葡萄、哈密瓜24小时就能到阿拉木图,还带着露水呢。

新疆企业也走了出去。利华棉业在塔吉克斯坦包了4万公顷地,种的棉花收成比当地高三成,还雇了4000个当地人。

卖农机成了新生意。新疆的采棉机在乌兹别克斯坦卖得火,市场占了四成,采得又快又干净,比进口货还好用。

北斗导航也跟着农机过去,当地农民学着用手机种地,说比老把式强十倍。

种粮食不光填饱肚子,还把新疆的地改好了。耐盐碱的庄稼像小吸尘器,四年就能吸走60%的盐分。

收割后剩下的秸秆,打碎了埋地里,能挡着风沙,还能当肥料,地力一年比一年好。

“三北”工程这几年在新疆种了120万亩树,300万亩沙地穿上了绿衣裳,沙尘暴都少了。

伊吾县有个巧主意,光伏板底下种蘑菇。板上发电,板下长菇,一年发1000万千瓦电,还改了2200亩地。

往后十年,新疆打算再治300万亩盐碱地,多种100万亩耐盐碱作物。

80%的地都要用上智慧农业,无人机打药,手机看墒情,成本能降三成。

中吉乌铁路一通,新疆的粮食、水果往欧洲运,比现在能省一半时间,2030年出口有望超500亿。

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的土地,正在写一个“向沙漠要粮”的传奇。

从左宗棠抬棺出征,到林则徐修渠开荒,再到现在的智能农机,一代代人在这儿较劲。

较劲的不是老天爷,是想让这片土地越来越好。

现在,新疆的面粉做的馒头端上了全国人的餐桌,新疆的棉花织成了衣裳穿在身上。

看着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田野里跑,看着集装箱装着新疆棉发往全世界,就知道,中国人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稳了。

而这,还只是开始。

来源:藏剑游侠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