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广药大近期科研成果一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6 13:19 1

摘要:我校药学院邹李副教授与滑铁卢大学刘珏文教授在生物传感领域顶级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了题为“Capture-SELEX of DNA aptamers for label-free detection of epin

广药大近期科研成果一览

1.药学院邹李副教授/滑铁卢大学刘珏文教授在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发表神经递质核酸适体筛选的最新研究成果

2.药学院陈钢/新药研发中心李华安团队在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发表中药活性成分微针递送系统精准治疗痤疮的最新研究成果

3.新药研发中心孙端平团队在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发表电化学传感新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校药学院邹李副教授与滑铁卢大学刘珏文教授在生物传感领域顶级期刊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上发表了题为“Capture-SELEX of DNA aptamers for label-free detection of epinephrine and norepinephrine in urin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广东药科大学,邹李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刘珏文教授为通讯作者。

研究指出,肾上腺素(EP)和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两种关键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记忆形成和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EP和NE水平的异常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包括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病。因此,准确监测其在人体体液中的含量对于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核酸适体通常被称为“化学抗体”,是一类短的单链核酸(RNA或DNA),能够以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结合各种靶标,涵盖从小分子到细胞。相较于传统抗体,核酸适体体积小、易于合成与修饰、稳定性好且无免疫原性,被广泛认为是极具前景的替代品。

Capture-SELEX方法的示意图

研究团队采用固定文库的Capture-SELEX技术,以EP为靶标,成功筛选获得了DNA适体EP-1。该适体对EP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Kd低至9.4mM),对NE的结合能力较弱,且对其他神经递质或生物分子无明显结合,显示出良好的选择性。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开发了一种免标记荧光适体传感器,用于同时检测尿液样品中的EP和NE,检测限分别为0.41μM和0.83μM,表明其在生物医学和临床诊断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我校陈钢/李华安团队在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uilifunctional nanocomposite-driven microneedles enabling bacteria capturing,detecting, and killing for precision treatment of acne with varying severiti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5, 514: 163339)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动力微针平台,能够实现对痤疮丙酸杆菌(C. acnes)的精准捕获、检测与治疗,在痤疮个性化诊疗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广东药科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由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引起,易造成色素沉着、瘢痕以及心理负担。 目前的诊疗手段多基于标准化抗生素给药方案,存在治疗不足或过度的问题,且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发耐药性。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具备细菌捕获、检测与光动力治疗功能的中药活性成分微针系统,实现对不同严重程度痤疮的“按需治疗”。

该系统采用壳聚糖(CS)作为阳离子载体,负载具有抗炎作用的丹参酮IIA(TSIIA)及拥有荧光性质与产生活性氧功能的姜黄素(CUR),三者构建形成的纳米复合物(NC)不仅具备细菌捕获能力,还可在紫外/蓝光照射下精准识别并杀灭细菌。通过与微针技术结合,NC被有效递送至皮肤感染区域,并在不同浓度痤疮丙酸杆菌对应的荧光强度基础上,调节蓝光照射剂量,实现个性化治疗。研究进一步构建了“C. acnes浓度–荧光信号–蓝光剂量”的三元诊疗关系,实现了可视化诊断与精准给药,为痤疮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范式。在动物模型实验中,NC@微针系统在抑菌、抗炎等方面均展现出优异效果,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组织安全性。

中药活性成分微针递送系统捕获、检测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用于不同严重程度的痤疮个性化光动力治疗示意图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以及广东省“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的资助。

我校新药研发中心孙端平研究员团队在药学领域权威期刊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在线发表题为“Label-free electrochemical aptasensing of cardiac cell secretomes in cell culture media for the evaluation of drug-induced myocardial injury”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校2022级硕士生阳泽琳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孙端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广东药科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

心脏毒性是临床肿瘤治疗中的主要副作用之一。随着抗肿瘤药物的快速发展,患者生存率虽得到提升,但由此引发的心肌损伤(MI)导致的死亡率显著上升,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建立早期高效的心脏毒性评估平台至关重要,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是诊断心肌损伤的核心生物标志物,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可在心肌损伤后3-4小时显著升高,是评估药物心脏毒性的关键指标。然而,现有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存在耗时长、操作繁琐、灵敏度不足等局限,难以实现细胞水平的实时监测。

针对上述挑战,孙端平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超灵敏的电化学传感平台,用于高灵敏、高选择性地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该平台的核心策略在于利用基于杂化纳米信号探针与金属有机框架修饰电极基底的协同效应,实现了电化学信号的有效放大。 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高效定量检测cTnI,检测限低至0.31 pg/mL,线性检测范围为0.001-100 ng/mL。该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表征和评估蒽环类药物阿霉素(DOX)诱导心肌细胞释放cTnI的水平,其结果与金标准ELISA方法高度一致,且操作更简便、耗时更短。 该电化学传感平台可应用于实时监测cTnI的分泌水平,为临床药物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电化学实时监测细胞培养皿中心肌细胞释放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相关结果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237384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4A1515011385)、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5A04J7083)等项目的支持。

来源:寂寞的咖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