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提醒大家:无论多忙,1不穿、2不睡、3不喝、4要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13:16 1

摘要: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极具转折意义的一个节点。炎夏未尽,凉意初现,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个“过渡期”的健康风险。立秋到底藏着哪些健康“陷阱”?为何医生反复强调“四个提醒”?今天这篇文章,将为您揭开答案。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极具转折意义的一个节点。炎夏未尽,凉意初现,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个“过渡期”的健康风险。立秋到底藏着哪些健康“陷阱”?为何医生反复强调“四个提醒”?今天这篇文章,将为您揭开答案。

立秋之后,如果你还在穿错、睡错、喝错、吃错,疾病真的会悄悄找上门。

从临床来看,每年立秋前后,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事件等发病率都有明显上升。不是天气突然变了,而是人体的“适应机制”出了问题。

“1不穿”指的是立秋后别再穿得太少。虽然白天气温仍高,但早晚温差开始拉大,尤其是在北方或空调环境中,昼夜温差超过8℃已成为常态。医学研究表明,昼夜温差大于7℃时,感冒、支气管炎的风险会增加约30%。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体温调节能力弱,更易中招。

很多年轻人觉得“热都还没过完”,依旧短袖短裤、露脐装出行。但现实往往“打脸”:立秋后感冒门诊量悄然上涨。尤其今年,某城市疾控数据显示,7月末到8月初,上呼吸道感染就诊人数环比增长了18.7%

“2不睡”强调的是别贪凉通宵不睡或开空调猛睡。立秋是“阴气渐盛”的开始,夜晚温度下降,如果仍然熬夜、露宿、空调强冷,极易导致“寒湿入体”,诱发甚至加重颈肩腰腿痛、风湿、甚至心绞痛。

特别提醒心血管病患者,这段时间是“隐形杀手”活跃期。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年统计数据,立秋后两周内,心梗发病率较7月平均提高了12%。很多患者都是因为夜间受凉加上作息紊乱,诱发急症。

第三,“3不喝”提醒的是,立秋后不宜再大量喝冰饮。夏天喝冷饮解暑,可一旦进入立秋,肠胃逐渐恢复“常温运作”,突如其来的冷刺激对胃肠道是一种伤害。

尤其是胃溃疡、慢性胃炎患者,冷饮就是“慢性毒药”。2025年最新发布的《消化内科门诊诊疗趋势分析》指出,8月初至9月,因腹泻、胃痛前来就诊的中青年人群占比上升了22.4%,其中不少人都有“冰饮”习惯。

“4要吃”说的是立秋后必须重视“贴秋膘”的饮食调整。不是暴饮暴食,而是适度进补,增强体质。传统饮食文化中讲究“秋收冬藏”,此时人体脾胃功能较夏季强,适合补充蛋白质和营养,调养免疫。

尤其是体质虚弱、易感冒、秋后疲乏的人群,建议适量食用牛肉、羊肉、黄豆、芝麻等温补食材,中医称之为“养阴润燥、补气养血”。不过也要因人而异,肥腻食物仍需节制,避免“贴秋膘变贴脂肪”。

根据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秋季养生指导手册》,立秋后应优先考虑“清补”而非“大补”。比如银耳莲子汤、山药排骨汤等,既滋阴又不易上火。

最新科研也证明了这种“顺时而食”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在2023年的一项实验中发现,人体免疫细胞在秋季表现出更高的活性反应,但前提是环境温度稳定、营养摄入充足。

从疾病易感人群角度看,立秋最该注意的人有三类:

一是老人。血管弹性下降、体温调节差,是寒凉刺激的“重灾区”。究竟有多严重?《中国心血管健康报告2024》指出,65岁以上老人立秋后两周内心衰入院率上升15.3%。

二是儿童。肺脏娇嫩、抵抗力低,穿少喝凉、熬夜玩手机,极易感冒发烧。部分孩子甚至出现“秋季哮喘”复发,家长务必警惕。

三是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哮喘、高血压、胃病、糖尿病等人群,立秋后气候波动、饮食变化、作息混乱都可能诱发病情波动。

普通人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秋病高发”边缘?以下几个信号值得注意:一是早晨起床嗓子干、轻咳;二是饭后胃胀、腹泻;三是夜间心悸、胸闷、出虚汗。这些不是小毛病,都是身体在“抗议”:需要调整了。

从医生角度看,立秋后的健康管理不该被忽视,而应成为全年健康防线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强调:“季节转换往往是疾病传播的加速器。”

但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节气与健康的关系。2025年上半年,某平台“节气养生”话题浏览量已超3亿次,说明大众健康意识正在觉醒。

如果你还觉得“立秋不重要”,想象一下:夏日高温下的你是一台高速运转的空调,秋天来了,是不是也该“调速降温”?

立秋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调好饮食、规律作息、适时加衣、远离冰饮,这些看似“小事”,其实正是防病于未然的“大智慧”。

别等到生病了,才意识到身体的提示一直都在。现在就行动,从这四个提醒做起,为你的秋天打下健康基础。

你是否也有立秋后“中招”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同时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关心健康的朋友。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方式,度过一个真正健康的秋季!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秋季养生指导手册[Z].北京:国家卫健委,202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报告2024[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张瑞,胡建新,林晓玲,等.中国节气与呼吸道疾病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5):618-622.

来源:岐黄传人王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