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以为只是蚊子咬了一下,怎么就住进了医院?”——这是一位深圳市民在病房中发出的疑问。就在上周,深圳市疾控中心通报,新增6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我以为只是蚊子咬了一下,怎么就住进了医院?”——这是一位深圳市民在病房中发出的疑问。就在上周,深圳市疾控中心通报,新增6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这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一记警钟。一个“陌生”的名字,背后却隐藏着被忽视的健康威胁。基孔肯雅热,究竟是啥?到底是哪些“疏忽”让人陷入高烧、关节痛的折磨?
基孔肯雅热,听上去像是一种遥远的“热带病”,但它已经悄悄走进中国人的生活。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自2024年起,广东、云南、海南等地相继报告输入性及本地传播病例。
尤其在深圳,随着外来人口流动频繁、气候湿热、蚊媒活跃,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风险显著提升。
该病由伊蚊传播,与登革热有许多相似之处,其突出的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皮疹、头痛、恶心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持续性关节炎。就像一场“移动的火焰”,烧得人虚脱,还让关节像生锈一样地疼。
2024年在深圳南山区人民医院确诊的一位患者表示:“前几天一直在户外跑步,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高烧39度,关节肿胀得像打了石膏。”医生提醒,这类症状要高度警惕,不可一味“抗一抗”。
很多人以为蚊子咬一口,顶多是红肿瘙痒,涂点药膏就完事了。
可别忘了,蚊子不是“温柔小白兔”,而是“移动注射器”。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这些蚊子大都在白天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最活跃。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在2023年我国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中,90%以上都与蚊虫叮咬相关。
而这其中,大量患者表示“没注意防蚊”“没喷驱蚊液”“穿短袖短裤”——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疏忽”,就是打开了病毒传播的大门。
想要有效防范,必须做到:
穿长袖长裤,尤其在户外活动时;
使用含有避蚊胺、伊默宁的驱蚊剂;
居室安装纱窗纱门;
清除积水,杜绝蚊虫滋生。
就像老话说的,“防蚊如防贼”,一不留神就要“破财伤身”。
基孔肯雅热的早期症状与感冒、流感极为相似:发热、乏力、肌肉酸痛。许多患者因此掉以轻心,自行吃退烧药,以为“挺一挺就好了”。这种做法十分危险。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临床数据,约有30%的患者在起病3天内未能及时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特别是中老年人和有慢性病基础的人群,拖延就诊可能导致关节功能损伤、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指出:“基孔肯雅热不是简单的热一热,它可以让你‘痛到骨子里’。有病人疼得不能下床,连刷牙都要人扶。”
出现以下症状时,务必提高警惕,尽快就医:
高热(体温超过38.5℃);
明显关节疼痛,尤其是手腕、脚踝;
皮疹或眼结膜发红;
出现无法解释的头痛或极度乏力。
别把“发烧”当成小事,小病拖成大病,代价太高。
“发烧了,吃点退烧药不就行了?”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药物都适合基孔肯雅热的治疗。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常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适用于缓解发热和疼痛。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在未明确诊断前不宜随意使用,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群体。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蚊媒传染病防治技术指南》中明确指出,误用某些药物可能引发胃肠道出血、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不是“吃药越猛,病好得越快”,有时候反而是“帮倒忙”。
正确的做法是:
发热时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多饮水、休息,增强免疫力;
有症状时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接受规范检查和治疗。
一个蚊子飞不成气候,一群蚊子却能掀起“热浪”。基孔肯雅热具有较强的社区传播特性,尤其在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下,蚊虫繁殖迅速,一个病人可能“带飞”整个小区。
以深圳此次新增的6例为例,均为同一片区居民,且在同一时间段内参加了户外夜跑活动。疾控专家表示,社区宣传不足、居民防范意识差,是导致病例聚集的重要原因。
社区防控的核心是信息共享、群防群控:
及时关注所在地区的疾控通报;
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蚊虫防治活动;
发现疑似症状及时上报;
配合疾控人员进行环境消杀和流调。
正如老百姓常说的,“一人疏忽,全家遭殃;一家懈怠,邻里遭殃”。疾病防控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不只是一个病毒的扩散,更反映出公众健康意识的短板。这不仅是一场医学上的挑战,更是一场全民健康素养的“大考”。
作为医生,深知“防病胜于治病”的道理。每一例确诊,背后可能藏着成百上千个未被发现的隐患;每一次防蚊成功,都是对家庭健康的一次守护。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千万别等病倒了才后悔“当初要是注意点就好了”。
国家在大力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从治疗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怕病毒有多厉害,就怕我们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的健康知识才是最好的“护身符”。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场疫情中吸取经验,用行动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别让无知成为病毒的帮凶,也别让“疏忽”演变为“灾难”。
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4年版)[Z].2024.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蚊媒传染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年版)[Z].2023.
[3]李晓峰,张雪梅,郑欣.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特点及防控策略[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4):214-218.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