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A友的亲身经历:感染HIV后我如何告诉我的爱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6 12:29 1

摘要:作为一名HIV感染者,确诊初期的我曾陷入巨大的恐惧:不是怕疾病本身,而是怕告诉爱人后,他会离开我,怕周围的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作为一名HIV感染者,确诊初期的我曾陷入巨大的恐惧:不是怕疾病本身,而是怕告诉爱人后,他会离开我,怕周围的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后来我才明白,正确的告知方式不仅能保护伴侣,更能让我们一起面对疾病。今天想以我的经历,和大家聊聊如何坦诚沟通,也分享一些防艾常识。

为什么很多感染者选择隐瞒?

确诊时,医生告诉我:“HIV早已不是绝症,规范治疗后,病毒载量可降到测不出的水平,性传播风险几乎为零(这就是‘U=U’定理)。”但我依然犹豫了三个月——不是怕爱人的反应,而是怕消息传到家族里,被贴上“不干净”的标签。这种对“污名化”的恐惧,是很多感染者隐瞒病情的根本原因。

★《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二十条中明确规定:感染者和病人应当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事实及时告知其配偶或者性伴侣;本人不告知的,医疗卫生机构有权告知。

同时,民法典第1053条早有规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如何开口告知?分步骤更从容

01

告知前:先做好自我心理建设

确诊后,初筛阳性的我需要做专项检查。这段时间其实是最佳告知窗口——结果未出时,我和爱人一起去医院咨询,告诉他“我可能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想和你一起面对”。这样的铺垫让他更容易接受。

如果已经确诊,别急着开口。先和医生或志愿者聊聊:公开病情可能面临伴侣的排斥,但也能卸下心理负担;隐瞒则会让自己长期焦虑,还可能让伴侣暴露在风险中。

02

告知时:用“共情”代替“坦白”

我曾看过一份告知技巧指南,里面提到:“别让爱人觉得你在‘甩锅’,而是让他感受到你在‘保护’。”

★选对时机:别在对方情绪低落时说,也别在登记结婚前匆忙告知。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比如家里,慢慢开口。

★学会换位思考:我当时说:“如果我发现你隐瞒了健康问题,我可能会生气。但我更怕因为我的犹豫,让你受到伤害。”

★用事实消除恐惧:拿出医生给的科普资料,告诉他:“现在通过吃药,病毒能被控制,我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要孩子(母婴阻断成功率超98%)。”

03

若难以开口,也可寻求帮助

如果实在紧张,可以授权信任的家人或志愿者陪同告知。比如文化程度较高的伴侣,可重点科普“U=U”和治疗手段;若对方对医学术语不敏感,就用成功案例举例:“我认识一对夫妻,丈夫感染后坚持治疗,妻子从未被感染,孩子也很健康。”

婚前检查≠万无一失

主动担责更重要

2003年强制婚检取消后,婚检变为自愿。但这不是逃避告知的理由。作为伴侣,我们该做的是:

★婚前主动检测:别等到婚检才查,第一次性行为前就该对彼此负责。现在有自测试剂盒,很方便。

★共同面对报告:北京一些医院会让夫妻一起取婚检报告,发现异常时,医生会引导双方沟通。

★理解比歧视更重要:HIV的传播途径只有性、血液和母婴,日常接触不会感染。感染者规范治疗后,寿命和生活质量与常人无异。

我曾以为,告诉爱人后他会离开。但当我颤抖着说完一切,他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我们一起治病。”那一刻我才明白,真正的障碍不是疾病,而是社会对HIV的误解。

如果你的爱人确诊了,请给他勇气:规范治疗、正确防护,你们依然可以拥有正常的生活。而作为感染者,坦诚告知不是“冒险”,而是对爱情和生命的担当。

信息来源:ARTYN

来源:新疆天同公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