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判断直接影响普京的战略选择——面对特朗普设定的8月8日停火最后通牒,普京选择继续推进夏季攻势,坚持完全占领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地的目标。
«——【·前言·】——»
8月5日,路透社援引接近克里姆林宫的消息人士报道,俄罗斯总参谋部将军和俄罗斯高级官员向总统普京承诺,乌克兰在前线的防御将在未来2-3个月内垮掉。
«——【·克里姆林宫的信心拼图·】——»
8月5日,路透社援引接近克里姆林宫的消息人士披露,俄罗斯总参谋部将军和高级官员向总统普京作出“乌克兰防线将在未来2-3个月内垮掉”的承诺。
这一判断直接影响普京的战略选择——面对特朗普设定的8月8日停火最后通牒,普京选择继续推进夏季攻势,坚持完全占领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地的目标。
支撑这一承诺的,是俄军过去数月的战场进展。在顿涅茨克战线,俄军中部军区部队于6月21日至30日实施“中路突破”战术,利用废弃矿道实施突袭,连续突破乌军经营8年的戈尔洛夫卡-捷尔任斯克防线,纵深推进达5千米。
类似战术在阿夫杰耶夫卡战役中也曾奏效,俄军“老兵”志愿兵支队通过1.5千米地道绕至乌军后方,摧毁其防御体系。这种“挤压式推进”战术,配合FAB-3000重型炸弹对地下工事的破坏,使得乌军防线呈现“层层塌陷”的态势。
普京的决策逻辑中,还包含对国际博弈的算计。特朗普的10天通牒看似紧迫,实则存在操作空间。战争研究所俄罗斯首席专家乔治·巴罗斯指出,以俄军当前损失规模,其仍能支撑12-16个月的战争消耗。
对普京而言,等待2-3个月验证军方承诺,显然比立即停火更符合利益。此外,普京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提出的“民族统一”叙事,将战争包装为历史使命,既巩固国内支持,也为谈判设定地缘秩序框架。
«——【·战场迷雾中的情报博弈·】——»
乌克兰方面对俄方承诺嗤之以鼻。乌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利特维年科直言,普京陷入“信息茧房”,被亲随人员编织的“胜利幻象”所包围。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普京的助理帕特鲁舍夫、总统府第一副局长基里延科、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等核心圈成员,被指存在个人利益驱动——帕特鲁舍夫家族通过军工复合体获利,基里延科需维持垂直权力体系,格拉西莫夫则依赖持续战事巩固地位。
战场现实与俄方承诺存在显著落差。在红军村方向,俄军虽集结11万重兵,但乌军依托铁路枢纽和碳矿资源构建的防御体系仍在坚守。6月24日,乌军通过“蛛网”行动对俄罗斯腹地5个空军基地发动无人机袭击,宣称摧毁41架战略轰炸机,虽遭俄方否认,但暴露俄军纵深防御漏洞。
这种“以硅换钢”的战术,以数千美元无人机消耗俄方数百万美元防空导弹,形成1:390的费效比优势。西方情报机构的评估更为审慎。战争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俄军虽在局部取得突破,但整体仍处于“量变积累阶段”。
乌军通过修筑多道防线、实施“弹性防御”,将俄军进攻速度压缩至日均2.6平方公里。更关键的是,乌军的兵员动员和装备补给仍在持续——德国与英国联合提供22万发“猎豹”防空炮弹,瑞典、挪威、丹麦三国注资5亿美元采购“爱国者”系统,这些援助正在重塑战场平衡。
«——【·乌克兰的韧性密码·】——»
乌军防线的韧性,首先来自防御体系的立体构建。在顿涅茨克地区,乌军依托矿坑、废弃厂房等割裂地形,构建“筑垒地域”与“火制地带”结合的防御网络。列宁西克-阿尔乔莫沃方向的筑垒工事,曾让俄军机械化部队陷入苦战。
即便在戈尔洛夫卡防线被突破后,乌军仍能依托斯拉维扬斯克防御弧组织反击,显示其战场弹性。西方援助的持续注入,为乌军提供了关键支撑。德国不仅承担“爱国者”系统采购费用,还投资乌克兰本土军工,资助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生产。
美国主导的“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机制,通过北约协调欧洲国家采购美制装备,荷兰、挪威等国已承诺提供专项资金。这些援助不仅填补弹药缺口,更提升乌军的战场感知能力——德国提供的光纤无人机,使乌军对俄军装甲集群的打击效率提升40%。
当俄军将领承诺“两三个月破防”时,战争研究所的模型却指向另一种结局——以当前消耗速度,俄军至多维持12-16个月的高强度作战。这种矛盾揭示出俄军的深层困境:尽管夺取恰索夫亚尔等战略要地,但顿巴斯地区的拉锯战已造成日均3000人以上的伤亡,装甲部队损失率超过40%。
更严峻的是,俄罗斯军工产能面临瓶颈,T-90M坦克月产量不足50辆,远低于战场需求。 乌克兰的持久战策略正在显现成效。通过“蛛网”行动对俄本土实施战略威慑,乌方正将战场压力外溢至俄罗斯腹地。
6月2日的无人机袭击,迫使俄方在西伯利亚地区增设防空系统,分散了前线兵力部署。与此同时,乌军依托第聂伯河天险,在扎波罗热方向实施“焦土防御”,迟滞俄军渡河作战。这种“空间换时间”的战术,为西方援助争取了窗口期。
国际博弈的变量同样不容忽视。特朗普政府的对俄政策呈现矛盾性威胁实施100%关税制裁,通过特使威特科夫赴俄沟通,试图保留谈判渠道。欧洲国家则在军援上展现更强自主性——德国总理默茨明确表示,将在北约框架内发挥“决定性作用”,芬兰、加拿大等国已加入新一轮援乌武器采购。
«——【·结语·】——»
这种“欧美分流”的态势,可能延缓对乌军援的节奏,但无法逆转其总体趋势。在这场信息与实力的双重博弈中,普京的决策逻辑正面临多重考验。
俄军将领的承诺看似符合其“速胜”期待,但战场现实、西方评估与乌军韧性形成的三重制约,使得“两三个月破防”的预言愈发显得乐观。
当战争研究所的模型指向12-16个月的持久战周期时,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俄罗斯能否在经济制裁加剧、兵员消耗殆尽前突破乌军防线,将决定这场冲突的最终走向。
来源:探史纪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