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三阶四维”育新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11:37 1

摘要:今年6月的一个清晨,在太和中学高二(21)班的教室里,王珍指着《荷花淀》中“粉色荷花箭”发问:“这荷花为何能在战火里盛开?”顿时,数十只手高高举起。这堂语文课,是王珍运用“三阶四维”模式播撒红色种子的日常一幕。

今年6月的一个清晨,在太和中学高二(21)班的教室里,王珍指着《荷花淀》中“粉色荷花箭”发问:“这荷花为何能在战火里盛开?”顿时,数十只手高高举起。这堂语文课,是王珍运用“三阶四维”模式播撒红色种子的日常一幕。

王珍是高级教师、在读博士、师德标兵,深耕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教育十余年。他以“三阶四维”模式,让红色基因在课堂落地生根。“三阶四维”是他探索出的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教育特色路径。“三阶”指的是“认知——内化——践行”这一递进式教育阶段;“四维”则是“德、美、史、文”相融合的教育维度。通过跨学科协同,让革命传统教育变得更加立体、全面。

要让“三阶四维”模式落地实施,需先吃透课本中的革命传统资源。王珍的办公桌上,一边摆放着密密麻麻批注的《与妻书》手稿,“巾短情长”四字被红笔反复圈画;另一边则是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页边写着“如何转化为《与妻书》课堂设计”的备注。

王珍用17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专科到博士的学业进阶,并将这股钻研劲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备考博士时,他正好承担着高三的教学工作。清晨6点半,他便带领学生晨读《记念刘和珍君》等课文,深入解析“真的猛士”的精神内核;白天,备课、批改作文,忙得不可开交;深夜,还在优化“三阶四维”的实践细节。为了弄清楚“SOLO分类理论”在“三阶四维”中的应用,他抱着文献资料向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李安国请教,归家途中,晨雾已然漫过了路灯。

“自己先嚼透文本,才能让学生尝到滋味”。王珍的书架上,省课题结题材料里夹着学生习作《从〈百合花〉看革命中的温情》,论文旁压着课堂用的“百合花”标本。这些都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见证,为“三阶四维”筑牢了文本根基。

“三阶四维”的关键在于,让革命符号转化为可感的体验,推动学生从“认知”迈向“内化”。在组内公开课上,王珍手持学生缝制的布艺百合花,提问:“这床被子从嫁妆变成殓被,其中藏着怎样的革命情怀?”讲到“新媳妇为小通讯员拭去血污”时,曾称“写作文没素材”的学生陈雨桐(化名)眼眶泛红。课后,她写下《今日的奋斗,奔向更好的明天》,荣获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二等奖。学生先认知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再通过情感共鸣实现内化,这正体现了从“认知”到“内化”的转变。

在讲授《与妻书》时,王珍引导学生进入“德”“文”融合的维度。他让学生给“百年前的同龄人”写信,有学生写道:“您笔下的‘乐土’,我们正用奋斗铺就。”他让林觉民的家国情怀化作了可触摸的力量。

在“史”“文”结合的实践中,王珍让学生将太和县“四·一九”起义写成研究报告。有个曾说“革命故事离我们太远”的学生,在报告中写下:“他们的青春在战火中绽放,我们的青春要在奋斗中闪光。”这句话成了班级文化墙的标语。学生们在历史实践中完成了对革命精神的内化。

“三阶四维”最终指向“践行”,旨在让学生在行动中成为革命传统的传承人。作为阜阳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王珍运用“美”“德”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践行。他带领学生为烈士诗抄配插画;为《囚歌》画破壁红梅;为《我的“自白”书》配向日葵。有家长反馈,孩子说要像红梅一样有骨气。艺术创作让革命气节从文字变为具象的追求,推动学生从“内化”走向“践行”。

王珍的革命传统教育更关注学生在践行中的成长。学生李萌萌曾不愿发言,王珍就让她负责“红色故事分享会”的记录工作。三个月后,李萌萌在台上念出《小通讯员与当代青年》。如今已上大二的她成了大学“红色宣讲团”的主力,革命精神已融入她的成长轨迹。

在王珍的书架上,最珍贵的当属学生的“成长档案”:毛笔抄的《七律·长征》,配着插画的烈士诗抄,还有毕业学生留下文字的便利贴。这些稚嫩却坚定的笔迹印证着“三阶四维”的育人力量。

张秀礼、记者徐徐

来源:安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