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范围逐渐扩大!医生:这些驱蚊产品没用,关键是防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00:19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7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今年入夏后,全国多地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病例。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已陆续出现输入病例,部分地区还发现了局部传播。

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它和登革热一样,都是蚊子咬一口就可能引发的病毒性疾病

更重要的是,这种病正悄悄逼近我们的生活圈。医生提醒:一些常见的驱蚊产品其实根本没用,真正有效的防护措施,很多人反而没做到。

不少人以为:蚊子叮一下而已,顶多痒几天。可一旦感染了基孔肯雅热,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它的急性发热、关节剧痛、皮疹、严重乏力,能让一个健康人几天内“躺倒”。更有患者,关节痛持续数月,甚至变成慢性病

而且目前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只能靠免疫系统自己扛。说白了,被传染了,只能硬抗。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传播。这个蚊种并不稀奇,它就是我们平时在家里、楼道、水沟边最常见的那种斑蚊。它白天特别活跃,尤其是清晨和傍晚。

现在,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蚊虫数量激增。再加上跨境交流频繁,病毒输入变得更容易。只要有一例感染者,再加上活跃的蚊群,局部传播就可能出现。

这时候,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驱蚊。市面上驱蚊产品五花八门,从手环、驱蚊贴,到香薰、超声波器,几块到几百块的都有。

目前被国内外多个卫生组织认可的有效驱蚊成分,只有以下几种:

避蚊胺(DEET)

派卡瑞丁(Picaridin)

伊默宁(IR3535)

柠檬桉叶油提取物(PMD)

其他成分,比如香茅油、艾草、超声波,没有权威证据表明能有效防蚊。尤其是驱蚊手环、驱蚊贴,驱蚊范围小得可怜,几乎只能保护贴着的那一小块皮肤

第一,护住自己;第二,清除蚊子。

护住自己,就是正确使用含有效成分的驱蚊剂。比如:

外出前,在裸露皮肤上均匀喷涂驱蚊剂。别只喷手臂,腿脚、脖子也别落下。

儿童可以用浓度适中的派卡瑞丁或IR3535,但要避开眼口鼻。

室内可以使用电蚊香片或液体电蚊香,但注意通风。

睡觉时,挂蚊帐依然是最实用的防护方式。

清除蚊子,就是尽量不给蚊子留下“家”:

倒掉阳台、窗台、空调底盘、花盆下积水;

清除废旧轮胎、饮料瓶等能积水的小容器;

保证下水道通畅,定期开盖清洁;

社区物业定期喷药消杀,个人也要做好门窗纱网的修补。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大概是2-12天,通常在3-7天后发病。一旦感染,症状可能很明显:

高热,一般在39℃以上;

关节剧痛,以手、腕、膝、踝关节为主;

皮疹,躯干和四肢常见,偶尔出现出血点;

少数人还会出现结膜炎、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多数人可在一周内缓解,但也有不少患者出现持续性关节炎样疼痛,甚至持续数月。

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退烧、止痛,可用对乙酰氨基酚;

避免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药,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多休息,多补液,注意电解质平衡;

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者,需及时就医。

很多人把基孔肯雅热当成“南方的事”,其实它正在往北扩散。随着气候变化、城市化加速,白纹伊蚊的活动区域也在变化。

早在十年前,它就已经“搬家”到长江以北。现在,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等地都已发现该蚊种的稳定种群。也就是说,不是南方才有蚊子,也不是南方才会爆发疫情

更值得警惕的是,它和登革热寨卡病毒具有共同传播媒介,也就是白纹伊蚊。如果不重视防控,一旦蚊群中出现多种病毒携带者,就有可能出现混合感染或者疫情叠加

所以,医生提醒大家:别再指望用香薰驱蚊了,也别拿驱蚊手环当护身符。真正有效的防蚊手段,是科学选用驱蚊剂,加上环境管理,双管齐下。

特别是在疫情高发季节,有过旅行史或发热症状的人,要尽早就医,做好自身隔离,避免病毒在社区传播。

让我们把“防蚊”这件小事,当成“防疫”的大事。不然,被咬一口的后果,可能远比你想得严重。

参考资料:① 国家疾控局. 基孔肯雅热防控指南(2024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洋洋说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