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基点评:看来骗子们是KPI压力大啊,这才刚出的政策就开始行骗了,真TM恶心!
阿基点评:看来骗子们是KPI压力大啊,这才刚出的政策就开始行骗了,真TM恶心!
①针对育儿补贴诈骗的诈骗来龙去脉:政策热点被恶意利用
1.政策背景与诈骗时间差
国家育儿补贴方案于2025年7月28日公布,明确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直至3周岁。
关键漏洞:各省在线申领系统需8月下旬才陆续开放,骗子利用政策落地前的“空窗期”伪造申领渠道。
2.典型诈骗案例与手法
伪造“预申请”陷阱:
骗子群发短信或邮件,声称“扫码抢先申领补贴”,诱导受害者输入身份证、银行卡及验证码,实则盗刷资金(如输入验证码后卡内资金被转走)。
案例:有受害者扫描二维码跳转至伪装“财政部网站”,提交信息后收到“银联验证短信”,输入后损失数万元。
心理操控策略:
标注“过期视为放弃”“勿声张”制造紧迫感,选择凌晨或午休时段发送,阻碍受害人求证。
②骗子猖狂的本质原因
1.低成本高回报的犯罪模式
单案平均损失达数万元(日本2025上半年电诈损失近600亿日元),而犯罪成本极低。
2.信息泄露与黑色产业链
公民个人信息被批量贩卖,骗子精准定位新生儿父母群体。
3.人性弱点利用
利用“贪婪心理”和“政策信息差”:
父母急于减轻育儿负担,易轻信“捷径”渠道;
年轻人成新目标(日本30岁以下受害者占40%),因“担心征信”等焦虑中招。
4. 跨境与科技化作案
诈骗集团租用境外服务器、伪造政府网站,技术迭代快于监管响应。
③杜绝骗局:多方协同行动指南
1.监管部门:堵漏洞+强震慑
技术拦截:要求运营商自动过滤“补贴”“领取”类群发短信,封堵仿冒网站。
快速响应机制:银保监会与警方联动冻结可疑账户(如96110反诈专线)。
法律严惩:推动对个人信息买卖行为最高量刑至7年,提高犯罪成本。
2.平台责任:切断传播链
社交平台需实时监控“包办补贴”等关键词,封禁可疑账号;
支付平台加强转账风控(如单日多次向陌生账户转账触发审核)。
3.个人防范:
④官方申领指南(2025年8月更新)
1.时间节点
8月下旬起:各省陆续开放申请(如成都、绍兴等)。
逾期补救:出生12个月内仍可补办,无需支付加急费。
2.正规渠道
线上:
支付宝“育儿补贴”小程序(已开放预约);
地方政务APP(如成都“天府市民云”)。
线下:户籍所在地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带齐身份证、户口本、出生证明)。
3.材料清单
基础证件:父母身份证、结婚证、子女出生医学证明及户口簿;
特殊情形:离异需离婚协议,收养需民政登记证。
⑤防骗核心逻辑
1政策常识:
真补贴永不收费、无需验证码、不催办,凡违反任一原则即为诈骗。
2.行动优先级:
立即删除可疑链接 → 拨打96110核实 → 通过官方APP/街道办申领。
3.社会共治:
公众举报诈骗线索(警方建立线索奖励),企业加强数据防护,媒体持续曝光新骗术。
国家发钱不玩套路,所有“捷径”都是陷阱!等8月下旬,上支付宝或街道办,带齐证件,安心领钱。
赶紧转发给你身边朋友们,避免上当受骗!
骗局花样百出,无处不在,但凡跟钱财相关的一定要再三确认,通过官方渠道核对,非官方统统拉黑删除不理会!
来源:新生代作手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