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想赚钱想疯了!让一个没有收入的69岁老人,5年交95万买保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6 09:51 1

摘要:保险代理人递来一沓文件,老人以为是分期缴纳的说明,殊不知每份都是独立的保险合同。从预期的19万到最终的95万,这巨大差额足以压垮一个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老人。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五年交95万,一位69岁老人面对像天文数字一样的保险费,而这笔钱竟然是她儿子的身故赔偿金,

本想着买一份保障,结果阴差阳错签下四份合同,一个仅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老人,如何看懂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

保险代理人递来一沓文件,老人以为是分期缴纳的说明,殊不知每份都是独立的保险合同。从预期的19万到最终的95万,这巨大差额足以压垮一个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老人。

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们想必在签完合同后暗自庆幸,又一单“大业绩”入账。

2022年,中国保监会数据显示,老年人保险投诉占比达到保险投诉总量的38.7%,其中销售误导类投诉高达57%。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很多像这位69岁老人一样的面容,保障合同一般有几十页,满是专业术语,年轻人读的时候都得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认认真真去琢磨,更何况那些文化程度相对没那么高的老年人?

金融知识的欠缺与销售人员的精心包装,构成了一场不对等的博弈。

我有个堂弟的经历颇为典型。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听说保险行业“钱景”不错便满怀期待地加入。

但现实很快让他受到打击——为了达成团队业绩,他没办法只能自己掏钱给父母买保险,一个月后,他垂头丧气的离开这个行业,这种内部压力传导机制,让一些代理人只能拼命一搏,用误导甚至诈骗的办法完成销售任务。

所谓的“双录”制度本应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购买流程需进行录音录像,要让销售人员向消费者如实说明产品信息,使消费者能充分了解产品内容

不过实际情况是,此事常流于形式:播放速度过快,内容晦涩难懂,老年人难以看清,更谈不上理解。

有位保险业内人士私下透露,一些企业会专门培训业务员,在双录过程中“采取一些技巧”来绕开风险点,从而让合同能够顺利签署。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让“双录”成了没用的东西,从法律角度看,老人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确实应对自己签字的合同负责。

但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明白白规定了,商家得给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不能搞让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若能证明保险代理人存在欺诈行为,老人有权请求法院撤销合同,返还已缴保费。

保险这一金融工具本身并无过错。农业保险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重疾险为患者提供经济支持,养老险保障老年生活质量。2023年,我国重大疾病保险赔了873亿元,让无数家庭没因为生病变穷

而问题就出在销售这一块,要是提成和业绩成了唯一要追求的,那么代理人就会不顾客户实际需求瞎推销,监管也起不到实际的作用,保险这个本应该惠及社会的工具,就变成少数人牟利的手段。

针对老年人群体,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探索更有效的保护措施,日本保险法就规定,75岁及以上的老人买保险的时候,得有家属陪着一块儿签字。

新加坡要求保险公司给年长客户提供简体版保险合同,减少专业术语,增加图表解释,这些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学习。

老年人面对复杂的保险产品,得提高防范意识,买之前最好叫上熟悉的亲戚朋友一起陪着,仔仔细细核对保险金额、缴费年限这些重要信息,要是有不清楚的,一定要问清楚

遇到高压销售手段时,应保持警惕,给自己留出充分的考虑时间。

金融素养教育也有待加强。社区可以定期开展保险知识讲座,媒体应揭露更多销售陷阱案例,帮助老年人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监管部门得对“双录”这类环节进行实际监督,对违规行为严厉惩处,保险企业自己得扛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把合规运营放在业绩考评的首要位置,并且给代理人设计更合理的激励机制,防止出现只盯着短期业绩的情况。

这位69岁老人的遭遇不应该再发生,保险是让人生活更有保障的,不是有些人用来赚大钱的门路。

当我们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合同条款时,不妨思考:如果连我们都觉得难以理解,这样对一位文化有限的老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金融领域的游戏规则得更公正些,尤其是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保险本来就是起保障作用的,不是用来剥削的。对此,你们又有啥看法呢

来源:鸿毛有其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