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种了一辈子地,40 多年了,从没见过这么旱的天!” 近日,河南周口市郸城县的农户张先生满脸愁容地感叹道。这话道出了许多河南农户的心声,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正给这片中原大地带来严重影响。
“我种了一辈子地,40 多年了,从没见过这么旱的天!” 近日,河南周口市郸城县的农户张先生满脸愁容地感叹道。这话道出了许多河南农户的心声,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正给这片中原大地带来严重影响。
自 7 月以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河南大部地区被高温闷热天气笼罩。全省平均气温飙升至 30.5℃,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 3.2℃,创下了 1961 年以来同期最高值。高温少雨的天气,使得河南多地旱情迅速发展。据气象监测,全省已有 41% 的站点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其中驻马店、周口和漯河局部站点甚至达到了特旱级别。
在周口市,7 月的高温堪称 “全勤打卡”,高温日数多达 31 天。郸城县的张先生告诉我们,从五月播种至今,两个多月里几乎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他种植的四五十亩地,主要作物有花生、玉米和中药材,因缺水,一些没浇过的地块干裂得厉害,裂缝最宽处可达五六厘米。
为了挽救庄稼,农户们只能依靠井水灌溉。可村里机井数量有限,大家只能轮流抽水,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得带着水泵、水管去机井口排队占位置。张先生无奈地说:“我的地要昼夜不停地浇上三天三夜才能浇完一遍,其间得扛着喷杆枪不停地喷淋,浇完透了才能回去休息会儿。但没休息几天,近 40℃的高温又把地烤干了。” 如此炎热的天气,田地里没有一处阴凉地,浇水时还得穿着厚衣服以防玉米叶划伤,一天下来,张先生要喝十几瓶水才能勉强解渴。他的一位朋友,前些天在地里扛着管子浇水时甚至中暑了,胳膊肿得粗了好几圈,好在被及时拉到空调房才缓过来。
尽管张先生争分夺秒,已给玉米地浇了四遍水,花生地浇了五遍,但他仍忧心忡忡。目前作物生长周期刚过一半,花生还需两个多月才能收获,玉米也得一个半月。然而,村里 25 米深的机井从十几天前就快见底了,抽上来的水混着大量泥沙,有时浇到一半就没水了,只能等水攒一攒再继续。
和张先生一样发愁的还有开封杞县宗店乡的张大爷,近一个月来,村里几乎没下过雨。正值玉米生长关键期,高温让玉米叶子都晒得打了卷。村子里几口机井旁,每天都有农户排队等待浇地。
旱情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巨大。周口市淮阳区的农户孙先生种植了百余亩玉米,因干旱高温,只能用井水灌溉,可即便一天浇一次,地也浇不透。他的玉米因旱情预计会大幅减产,“作物长不高,结出的玉米棒也很小。” 还有一位种植户张先生,种了五六十亩玉米,仅靠井水灌溉,一天最多能浇三亩多地,全部浇一遍得半个多月。目前虽还看不出是否减产,但近一个月的井水灌溉已产生了两千多元电费,而且地始终无法 “浇透”。由于高温干旱,作物授粉也受到影响,许多玉米、花生剥开后里面没有籽儿,农户们预估今年收成至少减产一半。
面对如此严峻的旱情,河南各地积极行动起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旱情主要集中在豫东和豫南地区,农作物受旱面积达 163 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 39.8 万亩。不过,得益于从 7 月初干旱发生以来,全省累计浇灌 10056 万亩次,许多地块浇灌了 2 - 3 遍,部分地块甚至浇了 4 - 5 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旱情蔓延,稳住了秋作物生产大局。
为应对旱情,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紧急会商研判,安排下达 2000 万元抗旱资金,预拨中央 5000 万元抗旱资金和 1 亿元 “一喷多促” 资金,支持重点地区抗旱保秋。周口市、驻马店市分别下拨 2000 万元、900 万元抗旱资金,用于应急打井、机井维修、调水引水、设备购置等。农业农村部门统筹 115 万眼机井,持续做好检修工作,方便群众浇灌。水利部门组织水库开闸放水,累计调水 9.49 亿立方米。针对机井不足、群众排队的情况,周口、驻马店两市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打应急井 1.29 万眼,同时利用沟渠连通成果,组织水泵抽引河水补源,挖掘浇灌潜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自 7 月中旬起,启动干旱灾情一周两次报告制度,派出 18 个秋粮工作指导组和 9 个抗旱督导组分赴各地,实地查看秋作物墒情、长势和灌溉情况,及时解决抗旱难题。
据河南省气象台预计,8 月全省降水呈 “北多南少” 格局,南部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6 - 7 日虽将迎来一次对流性降水过程,但对于缓解大面积旱情而言,作用有限。此次河南严重旱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抗灾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希望在政府、社会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能将此次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让农户们的辛勤付出能有一个相对满意的回报 。
来源:上进的船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