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6日上午,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十届山东省运河论坛活动圆满收官。山东省运河论坛是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每年经山东省社科联备案的常规性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成为山东省运河研究领域的亮丽名片。
7月26日上午,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十届山东省运河论坛活动圆满收官。山东省运河论坛是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每年经山东省社科联备案的常规性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成为山东省运河研究领域的亮丽名片。
本届运河论坛的主题是“擦亮运河之都品牌”,共收集论文46篇,收录论文集44篇,所收集论文也都围绕这个主题思考、谋划、布局和建议。论坛活动期间共计170余人参加,论坛得到了济宁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山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任城区委宣传部精心指导、具体谋划。北京锦绣富华投资管理公司、济宁籍企业山东鸿儒会展、山东成信彩印、红太阳酒业集团等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在征集论文过程中,收到了热爱家乡、关注济宁发展的各地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
论坛由山东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张德宽主持。张德宽在主持论坛开幕式时提到,“总结九届运河论坛走过的历程,我们欣喜的看到,“运河论坛”从关注一般性的运河经济文化研究到注重做好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的研究;从关注运河园区开发利用研究到注重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从关注山东运河沿线隆起带发展研究到注重打造运河齐鲁文化高地的研究;从关注运河通水复航研究到注重运河“穿黄”方案的研究;从关注“鲁风运河”的开发研究到注重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从关注运河自身发展研究到运河规划与黄河战略统一起来研究等等,这充分反映出“运河论坛”越办越走向成熟,越办越接地气,越办越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特别是今天举办的第十届山东省运河论坛,更是继去年首次聚焦一座运河城市研究到聚焦一座城市文化品牌的研究”。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冰、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洪文、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傅现强、山东黄河文化经济促进会咨询委员会主任李德明、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昌华、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秘书长张宇、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副秘书长王晖军等先后致辞。他们在致辞中纷纷表达了对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以及对济宁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期待,并强调了本次论坛对于推动运河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山东运河会客厅揭牌仪式、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大运河经济文化研究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山东运河中心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好运山东农优直供”平台上线开通仪式。
在大会主旨发言阶段,12位专家代表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做了主旨发言。济宁市国资委事务中心副部长赵青,作了《打造国家级内河航运推动济宁运河之都崛起》报告。他指出,内河航运是济宁的重要优势资源,打造国家级内河航运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能进一步提升济宁“运河之都”的影响力。通过完善内河航运基础设施、优化航运服务体系等措施,将为济宁的崛起注入强大动力。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咨询王栋,在《试论济宁运河之都和内河航运中心建设》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济宁建设内河航运中心的现状和潜力。他认为,济宁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内河航运中心,推动运河经济的繁荣发展。
济宁市运河文化专班副主任焦振炜,在《在保护传承利用中推动运河之都文化遗产“活化”》报告中强调,运河文化遗产是济宁的宝贵财富,要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活化”的途径。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开发文化产品等方式,让运河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校长张隆海,在《文化与产业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责任与实践》报告中提出,人才是推动运河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加强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更多适应运河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运河文化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济宁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杨义堂,作了《在文学创作中夯实运河之都核心文化价值》报告。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传播运河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展现运河之都的核心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济宁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杨宽,在《建立运河会客厅,打开运河经济文化窗口》报告中,提出了建立运河会客厅的设想。
他认为,运河会客厅可以作为展示运河文化、促进交流合作的平台,为运河经济文化的发展打开新的窗口。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金陵,在《擦亮运河之都品牌打造文化旅游名城》报告中,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济宁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优势和不足。他建议,要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升“运河之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梁山县水浒文化研究院王清然,在《推动运河文化“两创”,打造济宁文旅名城》报告中,强调了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应结合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特色的运河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济宁文旅名城的建设。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韩鸿霞,在《文旅融合视域下南旺分水枢纽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中,以南旺分水枢纽为例,探讨了文旅融合背景下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她认为,要充分挖掘南旺分水枢纽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微山县文联负责人黄艳生,在《多链融合赋能济宁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路径创新建议》的报告中,提出了多链融合的发展思路。他认为,应将运河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为济宁打造文化旅游名城提供新的动力。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在《关于运河研学游带动济宁文旅发展的探讨》的报告中,探讨了运河研学游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他建议,要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运河研学游产品,通过研学游带动济宁文旅产业的发展。
论坛最后,南兵军同志对本届论坛做了高度总结和详细点评。南兵军肯定了这次论坛取得的成果,认为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就如何让“运河之都”亮起来,从本届论坛取得的8个方面的成果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本届论坛活动期间,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还联合济南市济宁商会组织了全国8省市的济宁商会的优秀企业家,举办了“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企业家参观考察项目活动;组织外地参会嘉宾夜游运河记忆景区文旅体验活动;组织全体与会嘉宾参观考察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并参加朗诵《运河之都赋》仪式及“从我做起,擦亮运河之都品牌”万人签名活动;组织召开了运河会客厅企业家座谈会等。
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将为运河文化的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乡村振兴与运河文化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供 稿:运河中心秘书处
编 审:刘 勇
复 审:张善兵
终 审:傅现强
来源:远见卓识艺术家V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