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甘肃陇南高速交警,行人严禁上高速,请尽快离开!”7月18日14时36分,陇南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高速公路六大队“机巢式”警用无人机按照规定航线巡逻时,发现有2名摘花椒的村民正准备翻越护栏进入高速公路,随即喊话提醒,引导群众离开高速公路。这一幕,正是陇南公
人民公安报
“我是甘肃陇南高速交警,行人严禁上高速,请尽快离开!”7月18日14时36分,陇南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高速公路六大队“机巢式”警用无人机按照规定航线巡逻时,发现有2名摘花椒的村民正准备翻越护栏进入高速公路,随即喊话提醒,引导群众离开高速公路。这一幕,正是陇南公安交管部门“机巢式”警用无人机执行日常巡逻任务时,智能发现并即时处置风险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陇南市公安局坚持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牵引,深耕警用无人机在道路安全管理领域的实战应用,着力构建“指挥调度立体化、警情处置多元化、安全防范智能化”的现代警务实战体系,为守护“陇上江南”路畅人安注入了强大战斗力。今年以来,警用无人机已累计飞行7398分钟、航程475.38公里,劝离行人上高速32人次,勘查处理道路交通事故35起,排查道路交通安全隐患63处,在这片山川秀美的土地上,织就了一张立体智能的“平安天网”。
布点连线织密平安网
走进陇南市公安局交管支队高速公路二大队指挥室,电子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警用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它正沿着预设航线,对平绵高速公路米仓山路段执行巡逻勤务,路面的标线、车辆等细节清晰可见。
“‘机巢式’无人机可以执行夜间巡逻勤务,有效规避了夜间路面巡逻的人身风险,显著提升了夜间道路通行安全系数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二大队负责人翟军介绍。
“我们在高速公路长下坡、桥梁隧道、行人易上高速等重点路段部署了智能机巢,设置智能化无人机巡航航线图,构建了常态化的空中巡逻走廊,实现对重点区域全天候、无缝隙监控。”陇南市交管支队调度指挥大队负责人王凯介绍。同时,高速大队及县区大队还配备了便携式无人机,灵活应对各类突发状况,确保“看得见、喊得应、管得住”,一张覆盖重点区域、24小时在线的“空天地”一体感知网已全面成型。
快处快撤提升效能
“事故车辆人员请注意!请立即撤离至应急车道安全区域!后方车辆请有序排队等候,勿占用应急车道!”7月12日,兰海高速公路柳叶剑隧道出口发生一起伤人交通事故,民警何涛操控的警用无人机迅速抵达现场上空,第一时间发出空中指令,有效引导了人员疏散和车流秩序。与此同时,无人机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对现场的拍摄取证、现场图制作等工作。“过去靠皮尺丈量、手绘草图,费时费力。现在无人机AI绘图,稍作修改就能快速生成标准的事故现场图,效率提升了70%!”在事故处理岗位奋战10年的何涛,对科技带来的变革感触颇深。
对于桥隧比高达82.3%的平绵高速公路武九段而言,临水临崖、坡陡弯急的地形使得传统的人工隐患排查困难重重、风险极高。警用无人机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利器。面对陇南“七下八上”汛期特点,高速公路八大队联合“一路四方”联勤单位,利用警用无人机对辖区隧道山体、桥梁墩柱、高陡护坡等人工难以企及的区域进行拉网式、高精度巡查。“一次联合排查,我们发现了4处落石风险点、22处隔离网破损隐患,并和联勤单位及时商讨治理方案,形成了隐患排查、交办、整改、验收的闭环管理。”高速公路八大队大队长刘兵兵说。
“空中课堂”护民安
“我是西和交警,骑乘电动车,头盔要戴好!安全守护不能少!”日前,在西和县实验小学门口,搭载着高音喊话器的无人机在人群上空缓缓飞行,循环播放着安全提示。接孩子的家长纷纷仰头观望,不少未佩戴头盔的骑行者面露尴尬,连忙从车筐里找出头盔戴上。
“以前我们扯着嗓子喊,覆盖范围小,效果也有限。现在这‘空中大喇叭’一响,声音传得远、听得清,劝导效果立竿见影,群众接受度也高!”西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宣传工作负责人李扬说。
“空中课堂”以新颖、高效的方式,将交通安全意识精准送达。每逢“五一”“清明”“端午”等出行高峰,以及花椒、油橄榄采摘季等关键时间节点,陇南公安交管部门全面启动“空地”一体化勤务模式,加大空中宣传力度,同时加强与地面警力紧密协同,积极应对旅游、农忙时节等群众出行高峰。
“警用无人机成为破解山区交通管理难题的‘关键变量’,更是陇南公安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生动实践,为提升道路交通现代治理水平、守护群众平安出行开辟了崭新航路。”陇南市交管支队支队长刘劭说。
来源:甘肃公安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