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长期口服尼古丁可能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这一发现挑战了人们对尼古丁的传统认知。该研究于7月28日发表在《先进科学》期刊上,为理解尼古丁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也引发了关于其潜在风险的激烈讨论。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长期口服尼古丁可能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这一发现挑战了人们对尼古丁的传统认知。该研究于7月28日发表在《先进科学》期刊上,为理解尼古丁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也引发了关于其潜在风险的激烈讨论。
研究团队通过长达22个月的动物实验发现,长期口服尼古丁的老年小鼠在运动协调性、耐力表现以及焦虑行为方面均出现显著改善。更令人意外的是,接受尼古丁治疗的小鼠在多个组织中表现出与年轻小鼠相似的代谢特征,暗示尼古丁可能通过重塑全身代谢来发挥抗衰老作用。
代谢重编程的分子机制
图:论文截图
注:尼古丁具有成瘾性,本文基于学术研究,不构成任何建议。
研究人员发现,尼古丁的抗衰老效应主要通过两个关键途径实现。首先是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代谢途径的激活。NAD+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辅酶,随着年龄增长其水平会显著下降。实验显示,口服尼古丁能够显著提升小鼠体内NAD+和其前体NMN的水平,从而增强细胞的能量代谢能力。
其次是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肠道微生物组在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组成和功能的变化与多种衰老相关疾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长期口服尼古丁能够维持老年小鼠肠道菌群的稳态,特别是增加了与健康衰老相关的有益菌群比例。
图:论文截图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尼古丁影响鞘脂代谢的机制。鞘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代谢失调与衰老密切相关。实验显示,尼古丁处理降低了有害的神经酰胺水平,同时增加了有益的鞘磷脂含量,这种变化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
争议与风险评估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学术界对此反应谨慎。尼古丁作为烟草的主要成分,其成瘾性和心血管风险早已被广泛证实。长期以来,尼古丁被认为是导致吸烟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风和某些类型的癌症。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使用的是口服尼古丁,而非吸入方式,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呼吸系统的直接损害。研究人员特别强调,在实验剂量下,长期口服尼古丁未对小鼠的肝脏、胰腺等主要代谢器官造成明显病理损伤,也未引发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然而,多位未参与该研究的专家指出,动物模型的结果不能直接外推至人类。人类对尼古丁的代谢能力、敏感性以及长期暴露的风险可能与小鼠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尼古丁的成瘾性机制在人类中更为复杂,涉及多个神经递质系统的相互作用。
临床转化的挑战
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这项研究还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剂量问题。研究中使用的尼古丁剂量需要在人类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确定最佳的治疗窗口。其次是给药方式的优化。口服尼古丁的生物利用度和代谢特征与其他给药途径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最适合的给药方案。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开发非成瘾性的尼古丁类似物。研究团队表示,未来的重点将是识别尼古丁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具体分子靶点,并开发能够激活这些靶点但不具有成瘾性的化合物。这种方法可能为开发新型抗衰老药物提供思路。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多项针对NAD+代谢途径的抗衰老研究正在进行,包括NAD+前体物质如NMN和NR的临床试验。这些研究为理解尼古丁抗衰老机制提供了重要背景,也为未来的药物开发指明了方向。
科学界的谨慎态度
面对这一颠覆性发现,科学界普遍持谨慎态度。多位衰老生物学专家强调,虽然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但绝不应将其解读为支持使用尼古丁产品的依据。相反,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揭示了一个新的生物学机制,为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抗衰老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团队也在论文中明确声明,尼古丁的成瘾性和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绝不能将其视为实际的抗衰老方法。他们呼吁进行更多的机制研究,以深入理解尼古丁抗衰老效应的分子基础,并寻找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这项研究为衰老生物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还有漫长的道路。在开发基于这些发现的治疗方法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安全性评估和机制验证研究。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