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乌冲突的惨烈教训,正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解放台湾岛之前,必须先摧毁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基地网络。只有掐断台湾的“生命线”,才能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潭,实现最小代价的统一。
很多人以为,台海之战将是我军直接登陆台湾岛,通过压倒性军力一举攻克。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战争的胜负往往不在正面交锋,而在切断敌方外援的战略先手。
俄乌冲突的惨烈教训,正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解放台湾岛之前,必须先摧毁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基地网络。只有掐断台湾的“生命线”,才能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潭,实现最小代价的统一。
在探讨台海之战前,我们不妨回顾俄乌冲突。这场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已持续三年多,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暴露了现代战争中战略失误的致命后果。
俄罗斯本以为凭借军力优势能速战速决,却因未能有效切断乌克兰的外援,而陷入胶着消耗战。这一教训,对中国解放台湾具有深刻启示。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以“特别军事行动”为名进攻乌克兰。起初,俄军集结约20万大军,意图直捣基辅,推翻泽连斯基政府。俄军拥有坦克、火炮和空军优势,乌克兰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明显劣势。
然而,俄罗斯的战略失误在于低估了西方援助的作用。乌克兰迅速获得美国和北约的武器支持,包括“标枪”反坦克导弹、“毒刺”防空导弹,以及后来的“海马斯”火箭系统和F-16战机。这些援军通过波兰、罗马尼亚等陆路通道源源不断涌入,使乌克兰军队化被动为主动。
俄罗斯司令部最初倾向于正面强攻,认为快速占领基辅就能结束战争。但普京未能预料到西方的决心。美国主导的北约提供情报支持、卫星侦察和网络战援助,帮助乌克兰精准打击俄军补给线。
2022年秋季,乌克兰在哈尔科夫反攻中收复大片领土,俄军损失上千辆坦克和数万士兵。2023年,乌克兰利用西方援助的“豹2”坦克和“风暴阴影”导弹,进一步拖延战局。
兰德公司模拟显示,若俄罗斯在开战初期摧毁乌克兰的西部边境通道和北约援助基地,战争可能在数月内结束。但俄军专注于东部战场,忽略了“打援”的重要性,导致援军和装备如潮水般涌入。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核威慑并不奏效。普京多次暗示使用核武器,但美国通过情报共享和制裁反制,迫使俄罗斯退缩。经济上,西方冻结俄罗斯3000亿美元资产,切断其石油出口,导致卢布贬值和通胀飙升。
2025年7月,理解战争研究所报告指出,俄罗斯GDP已缩水15%,军工生产已经开始受限。与此同时,乌克兰正在频繁袭击位于俄罗斯腹地的天然气以及燃气工厂,进一步加重了俄罗斯经济的困难。
虽然如今俄军在前线依然占据优势,但想要彻底击败乌克兰是相当难的。因为特朗普对俄罗斯已经失去了耐心,很可能再度开启对乌克兰的大规模支援,同时还威胁对俄罗斯进行二级制裁。若此次,俄乌冲突可能还要再拖三年。
事实上,这一局面完全源于俄罗斯未能先发制人,摧毁北约在东欧的补给枢纽,如波兰的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
俄乌冲突对中国最大的启示在于: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外援已经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只要外援不绝,就很难彻底击败一个国家。当年美国无法击败有中苏支援的越南,俄罗斯也同样很难击败外援不绝的乌克兰。
俄罗斯因执着于攻占乌克兰城市,而忽视西方“援军”,陷入“围猎场”。俄罗斯若在开战前打击北约后勤基地,胜算必然大增。
同样,台湾当局的“刺猬战术”依赖美军援助。若我军直奔台湾岛,美军从西太平洋基地介入,将使战事胶着。俄乌教训提醒我们:解放台湾的关键不在岛上,而在摧毁美军“后门”——西太平洋基地。只有切断援台通道,才能如俄军本应做的那样,速战速决、当断则断,否则必受其害。
近年来,我军在台海方向的军事优势日益显著。
2025年,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超过千架先进战机,包括歼-20隐身机和歼-35舰载机,海军有3艘航母、多艘两栖攻击舰以及十多艘055型驱逐舰,火箭军装备东风-41洲际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
相比之下,台湾军力薄弱,仅有400余架老旧战机和少量潜艇。然而,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基地网络,如一张蛛网,构成了台海之战的最大变数。
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基地体系源于冷战时期,如今已成为遏制中国的“第一岛链”支柱。主要基地包括:
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驻扎约2万美军,配备F-35隐身战机和E-3预警机。距台湾仅600公里,可在数小时内提供空中支援。2025年,美军从冲绳撤出部分F-15战机,转往关岛,但仍保留核心力量。
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和阿普拉海军基地,驻扎B-52轰炸机和核潜艇。关岛距台湾2500公里,是美军太平洋指挥中心。2025年,美军投资数十亿美元加固关岛防御,部署“萨德”系统。
菲律宾:2023年以来,美军新增4个基地,距台湾数百公里,可提供后勤和无人机支持。2025年,美军在菲律宾部署“海马斯”火箭系统。
其他:帕劳、阿留申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基地,形成补给链。此外在2025年,美军还复兴二战时期太平洋岛屿基地,如天宁岛,用于分散部署。
这些基地不仅是美军干预的跳板,更是台湾的“生命线”。台湾90%的能源和粮食依赖进口,一旦海峡封锁,储备仅够3-6个月。
但若美军基地完好,其陆基空军以及航母战斗群可突破封锁,提供补给。若美军从关岛和冲绳介入,我军登陆将面临多线威胁,不仅拖延解放台湾的速度,还会徒增很多上网。
台湾当局寄希望于此。赖清德政府推行“全民防卫”,征召平民配备导弹,意图拖延等待美援。2025年汉光演习模拟解放金登陆,其中重点测试了美军支援情景。美军“太平洋伙伴2025”演习,涉及多国,强化基地网络。若不摧毁这些基地,台海将如俄乌般持久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既然俄乌冲突告诉我们,攻城为下,打援为上,那么解放台湾的关键在于先摧毁美军西太平洋基地。这不仅是军事打击,更是战略震慑,能迫使台湾不战而降。
通过这一先手策略,我军可以避免直接登陆台湾岛的惨烈代价,转而从源头瓦解美军的干预能力,实现体系性的胜利。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摧毁基地正是伐谋伐交的典范,能在开战之初就颠覆敌方的战略平衡。
首先,隔离并摧毁基地是首要步骤。这一步骤的核心在于利用我军的导弹和海空军优势,发动精准而高效的饱和攻击,瘫痪美军的指挥、补给和机动能力。
2025年,我军火箭军已装备东风-26“关岛杀手”导弹,射程达4000公里以上,能携带常规或核弹头,专为打击关岛等远距离目标设计;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则以其不可预测的弹道和马赫5以上的速度,覆盖冲绳乃至菲律宾基地,难以被拦截。这些武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电子战系统和卫星侦察相结合,形成多层次打击链。
开战初期,我军可对美军基地发起饱和式导弹进攻,重点针对机场跑道、港口设施和指挥中心。从伊朗-以色列冲突的经验看,即使是美国的“萨德”(THAAD)和“爱国者”防空系统,在面对饱和攻击时也暴露了严重局限。
伊朗导弹的技术水平远逊于中国导弹,都能突防。而后者具备机动变轨和低空突防能力,自然更能突破美军的防御体系。在类似饱和攻击下,美军关岛基地的跑道可在数小时内被瘫痪,其修复需数周时间。
若我军摧毁这些关键节点,就能最大限度地拖延美军动员的速度:关岛作为太平洋指挥中枢,一旦失能,美军航母战斗群的补给链将中断,第七舰队难以在短期内集结足够力量干预台海。
鉴于俄乌冲突的教训,我军不必追求全面占领基地,这会分散兵力并引发不必要的国际反弹。只需精准摧毁补给设施,如燃料库、弹药仓和通信节点,就能达到目的。
其次,军事行动必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以放大战略效果。摧毁基地后,我军应通过多渠道外交向美国释放明确信号:这并非全面战争,而是针对台海问题的有限行动,旨在维护中国核心利益而不寻求扩大冲突。
通过联合国、双边热线和国际媒体,我军可强调“和平统一”的原则,邀请第三方调解,同时许诺在统一后保障台湾民众的自治和经济权益。这种“攻心为上”的策略,能进一步瓦解美军的干预意志。
2025年多项民调显示,虽然有70%美国人支持在某种程度上防卫台湾,但当涉及实际开战和经济代价时,支持率显著下降,仅约42%民众赞成正式承诺出兵。
特朗普政府多次表示不愿为台湾“冒险”,这进一步暴露了美军的政治软肋。若我军展示出摧毁基地的决心,而非全面对抗,美方很可能选择退让,以避免国内分裂和经济衰退。
若美军顽抗到底,我军仍有十足能力击败其干预。CNAS中心2025年发布的“危险海峡”兵棋推演显示,在台海冲突中,中国通过先发打击西太平洋基地,能有效反制美国干预,瓦解其援台补给链,导致美军在短期内丧失空中和海上优势。
歼-20隐身战机和055型驱逐舰的组合,能压制F-35机群和航母编队,而高超音速武器以及无人机的饱和攻击将使美军防御体系崩溃。
失去外援,台湾内部将迅速瓦解,从而避免战争的长期化。
总之,台海若开战,我们要争取打第一枪,而不是等敌人开枪。做最坏的打算,要有破釜沉舟之势。
战争一开始,就直取美军基地作为命门,在开战之初就震慑美日联盟,迫使台湾当局放弃抵抗。通过这种战略性的智慧,我军不仅能以最小代价解放台湾,更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实现从防御到主动的战略转型。
来源:陶陶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