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强:省通信管理局按照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全力实施反诈“铸盾工程”,在源头治理、技术防范、协同打击、宣传预警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一定成效。今年上半年,省通信管理局反诈平台能力有大幅提升,涉诈电话发现能力增长2.8倍,涉诈APP发现能力增长52%,向公安机关推送预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公安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纵深推进反诈三年行动,以务实举措筑牢民生防线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凤凰网记者:
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等“通信链”编织出一张张“诈骗网”,请问,省通信管理局在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中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诈骗手段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孟强:省通信管理局按照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全力实施反诈“铸盾工程”,在源头治理、技术防范、协同打击、宣传预警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一定成效。今年上半年,省通信管理局反诈平台能力有大幅提升,涉诈电话发现能力增长2.8倍,涉诈APP发现能力增长52%,向公安机关推送预警线索219万条,协助打掉各类诈骗窝点400余个。
从技术对抗的轨迹可以看出,近期诈骗手段快速变化,大家仍需进一步提高警惕。
在电话卡方面,省通信管理局采取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管控举措,精准“断卡”,全力整治“利用虚拟号码诈骗扰民问题”,核查75家企业,整改2家、关停1家,清理违规号码千余个。综合施策下,今年上半年,山东涉案电话卡数量同比下降34.7%。
这种形势下,诈骗分子转而使用境外号码行骗。可以说,没有海外关系情况下,接到境外来电,几乎都是诈骗电话!省通信管理局已经对手机上境外来电进行闪信弹窗提醒,便于大家甄别号码来源、提高警惕。在这里呼吁一下,如确无境外通联需要,可以在手机上操作或联系运营商关闭境外来电和短信接收功能,以免大家尤其是老人孩子遭受诈骗。今后有留学或出境旅游等需要时可随时打开该功能。
随着上述手机反诈举措的深化,诈骗分子把主意打到座机上来,伙同国内帮凶偷偷在医院、酒店、写字楼、小区等楼内分线箱架设“VOIP”设备,从境外通过该设备盗用单位或家里线路拨打诈骗电话。请大家提高警惕,关注单位或小区有无不明设备,话费是否有异常,并请物业及时排查配线箱、管道井。
针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公安机关进行了精准宣传提醒,今年已面向全省发送5轮次公益短信。同时,创新打造“山东通信反诈小卫士”数字人,揭露最新诈骗手法、讲授防范技巧,请大家关注。
下一步,省通信管理局将继续按照方案部署,深入推进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一是深化源头治理。开展“实名制治理”专项行动,严控异常入网。深入推进断卡精准化,切断电话诈骗途径。二是强化技术防范。持续推进反诈大平台升级扩容,积极运用AI、大模型进行技术反制,不断提升反诈高科技手段能力。三是推进多元共治。全力配合公安机关、金融部门,联手预警和打击电诈犯罪,坚决铲除黑灰产业链。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我们了解到,当前犯罪分子不单单是针对群众实施诈骗,还会诱导群众去参与一些涉诈违法犯罪行为,那么这些涉诈行为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呢?我们该如何避免?
靖涛:这种行为就是经常提到的“电诈工具人”,它是对帮助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人员的统称。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中,电诈分子为采取分散赃款、伪装诈骗电话、冒用账号等手段来支撑实施诈骗、规避公安机关打击处理,便大肆收购、获取电话卡、银行卡和个人信息,发展“跑分”洗钱、推广引流等网络黑灰产,利用多种手段利诱蒙骗普通群众沦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成为电诈“工具人”。“电诈工具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下面重点揭示四类:
一、资金转移与支付工具类。犯罪分子以“发放扶贫款帮扶金”“代刷流水冲业绩”等为诱饵,引导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人员、老年人,通过手机银行、ATM机取现和转账,或骗取支付宝、微信等实名支付账户用于接收、转移诈骗资金。
二、“两卡”租售及通讯技术支持类。犯罪分子以“办卡给补贴”“包装贷款资质”等为诱饵,引导群众开办和租售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或利用“高新技术兼职”诱使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架设GOIP等涉诈设备为境外诈骗提供通讯支持。
三、伪装消费与慢充洗钱类。犯罪分子假借“现金鲜花礼盒”“黄金蛋糕”“代购购物卡”等高额定制订单,或推出“慢充话费/电费”折扣服务(承诺延迟到账),利用商家及消费者账户套现和洗白赃款。这些情况大部分是在群众不知情情况下被利用,可能不会直接让涉及人员违法,但会面临经济损失或名下手机号、银行账户被封风险,影响工作生活。
四、虚假推广与吸粉引流类。这是电诈的“前端服务”,犯罪分子招募人员通过“扫码送礼”“地摊引流”等线下方式,或冒充客服打电话、短视频平台私信等线上方式,诱导群众进入诈骗群组,协助在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广告,拨打涉诈电话、发送涉诈短信。这里重点强调一下,当前有两类常见的诈骗引流方式需引起警惕:一是“色情小卡片”引流。诈骗分子在公共场所投放含二维码的色情小卡片,以“同城约会”“高额报酬”为诱饵,诱骗受害人扫码进入诈骗群聊或平台,然后以刷单等名义实施诈骗。二是“物流快递引流”。诈骗分子利用包裹夹带传单或小礼品,诱导收件人扫码添加联系方式后拉入诈骗群聊,进一步实施诈骗。
在此提醒广大群众,一要警惕“高薪兼职”“大额取现”,绝不提供银行卡或支付账号帮他人取现或转账;二要拒绝出租、出售、出借“两卡”,守住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三是面对大额、易变现的消费订单,务必核实对方身份,避免被动卷入;四要对“扫码送礼”“拉群引流”保持警惕,不要因好奇或贪利,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五要不轻信“帮扶款”“低息贷款”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遇到可疑情况请及时报警。
山东法制报记者:
金融行业“资金链”治理是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请介绍一下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王延伟: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131”机制工作要求,以及《山东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职责分工,聚焦重点任务,紧盯关键环节,压实工作责任,全力做好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治理工作。2025年以来,组织全省商业银行依法处置涉诈账户1.7万户,排查涉诈关联账户6.4万户,对中高风险客户开展强化尽职调查31.5万人次,协助公安机关冻结资金9.19亿元,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一是强化账户风险防控。按照“谁的客户谁负责”“谁的账户谁负责”的原则,督促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加强开户尽职调查,强化账户分类分级管理,合理设置账户限额和功能,持续压降账户涉案风险。深入开展涉案账户倒查、存量账户排查治理以及金融产品与服务风险评估,防止被利用转移涉诈资金。
二是持续深化精准治理。根据电信网络诈骗资金转移的形势变化,督促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不断优化风险防控策略,提高风险识别预警与拦截处置能力,推进“资金链”精准、无感治理。组织省内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账户“白名单”管理机制,提供简易开户服务,完善账户异地与线上解控、提额机制,畅通咨询服务渠道,统筹推进风险防控和优化服务。
三是加大资金保护力度。继续协助公安机关做好受害人预警劝阻和精准保护,督促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客户异常现金存取、黄金寄递等行为,充分向客户提示风险,持续强化警银协作,减少群众资金损失。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继续落实账户协查机制,协助公安机关高效做好账户冻结、止付,及时拦截涉案资金,最大限度预防案件发生。
四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指导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持续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宣传为主线,常态化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讲好“反诈必修课”,开展针对性风险提示,提升群众识诈反诈、依法合规用卡的意识和能力,争取社会各界对金融领域“资金链”治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下一步,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将组织金融行业继续贯彻落实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三年行动方案,与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一道,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来源:山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