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在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医生,我其实早就有点不舒服,就是一直没当回事儿。”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的检查报告已经躺在桌上,红的地方比黑的多,时间已经被病魔偷走一截。
你以为“熬一熬就过去了”的身体信号,可能是倒计时的开始。不是危言耸听,有些病,一旦确诊,医学只能陪你“延命”,很难逆转。
我们在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医生,我其实早就有点不舒服,就是一直没当回事儿。”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的检查报告已经躺在桌上,红的地方比黑的多,时间已经被病魔偷走一截。
有四种病,医生看到都会皱眉头。不是没得治,而是治了也难回头。它们藏得深、长得快、发作狠,一旦拖进中晚期,治疗路径就会变得非常有限。下面我们不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
第一关:胰腺癌,沉默的杀手
这种病,来得太安静。很多人确诊时,已经是晚期。不是你粗心,是它太狡猾。
胰腺藏在胃后,像个“医学隐士”,它的症状往往是“泛泛不适”:背痛、食欲差、轻微黄疸,甚至是最近瘦了几斤。你以为是压力大,它其实是癌细胞在扩散。
研究显示,胰腺癌五年生存率不到10%,即便手术成功,复发率依然高得吓人。早期发现是它唯一的软肋。但问题是,大多数人连胰腺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提查它了。
医生建议: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肿瘤标志物CA19-9筛查,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脂饮食、长期吸烟的人群。
第二关:肝硬化进展的肝癌,悄无声息的演变
“我酒量挺好,从来没醉过。”门诊里,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笑着说。他肚子鼓鼓的,脸色发黄,眼白发浑。检查报告显示:肝功能严重异常,AFP(甲胎蛋白)飙升,肝脏已经布满结节。
他自己完全不知道,这背后是长期脂肪肝+乙肝病毒+饮酒的组合拳,把肝一步步推向了癌变。
数据来自《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年的一项全国多中心调查显示,中国肝癌患者中,有超过80%是由肝硬化演变而来。这个过程可以长达十年,而症状往往在最后时刻才出现。
医生建议:有乙肝病毒携带史或脂肪肝、经常喝酒的人,每年务必做一次肝功能+AFP+肝脏彩超,三件套,不能少。
第三关:肺癌,别再把咳嗽当感冒了
“咳了好几个月,以为是气管炎,吃点药就忍着。”这句话我们听得太多了。很多肺癌患者起初就是反复咳嗽、痰中带血丝、呼吸急促,以为是小毛病,结果一拍CT,肺里已经是一片浓云。
肺部的神经分布比较少,有时肿瘤长得很大了,病人都没感觉。一项发表于《中国肺癌杂志》的研究指出,中国肺癌早期发现率不足20%,绝大多数一发现就已是晚期。
医生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吸烟史超过10年的,每年要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别嫌麻烦,早期发现的肺癌,五年生存率可突破70%。
第四关:肾功能衰竭,你的肾不会喊疼
“我没觉得腰疼啊,怎么就要透析了?”这是很多尿毒症患者的第一反应。肾脏是“沉默器官”,即使坏掉80%也可能无明显症状。
你可能只是觉得累、食欲差、晚上老醒,却从没联想到肾。等到脸肿、尿少、血压高才去查,肾功能已经下降得只剩个位数。
《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肾病患病率高达10.8%,但知晓率不足13%。很多人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肌酐高”“尿蛋白阳性”,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医生建议:每年查一次尿常规+血肌酐+肾脏B超,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人群,这是肾功能受损的高危搭配。
这四种病,像是四个不动声色的“时间杀手”。你没感觉,不代表它没在发展。
那我们是不是就只能被动挨打?当然不是。
医生忠告:每年做这3个体检,或许能帮你提前踩下刹车
第一件:影像检查。肺的CT、肝的B超、肾的彩超,别小看这些“黑白片”,它们是发现肿块、结节、萎缩的侦察兵。
第二件:血液筛查。肿瘤标志物(CA19-9、AFP)、肾功能(肌酐、尿素氮)、肝功能、血糖血脂。它们像是身体运行的“仪表盘”,一旦指针偏了,往往早于症状。
第三件:尿常规+粪便潜血+胃镜。这组是“隐匿病”最怕的组合拳。尤其是尿蛋白和潜血,像是身体悄悄发出的求救信号,很多肾病、消化道癌症就是从这里露出马脚。
有些人觉得查体太频繁,像是在“找病”。但真正做医生的都知道:早发现不是找病,是保命。
门诊里有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去年单位组织体检,发现肺上有个8毫米的小结节。她本来不想理,后来听劝做了进一步增强CT和穿刺,确诊为早期肺癌。手术做完,现在恢复得很好。她说:“幸好当初没嫌麻烦。”
有些病,错过了窗口期,再多的钱、再好的医院,也难挽回。别再把体检当成“走过场”、别用“我平时挺健康的”做借口。你的身体不是沉默的,它只是没被你听见。
你可能觉得自己还年轻,没必要想这些“老年病”。但现在很多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30多岁查出肝癌、40岁开始透析,我们在临床上已经见怪不怪。
健康不是不生病,而是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就像一辆车,不怕有点小故障,就怕你一直不开盖子看。等到冒烟了再修,代价就不是几百块的保养,而是发动机报废。
如果你今年还没做体检,现在就给自己定一个时间,别等症状来敲门才后悔。这不是医生的“职业唠叨”,而是一位看惯生死的朋友真心的提醒。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39(2):101-106.
[2]李志刚.中国肝癌早筛策略及其效果评估[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5):321-326.
[3]陈晓红.肺癌早期筛查现状与优化路径[J].中国肺癌杂志,2024,27(3):145-150.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