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千禾味业发布了2024年报,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则延续了上年的下滑走势,在竞争激烈的调味品市场中似乎步入了增长乏力期。
近期,千禾味业发布了2024年报,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则延续了上年的下滑走势,在竞争激烈的调味品市场中似乎步入了增长乏力期。
以“零添加”概念横扫市场的千禾味业今年3月份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如今还未彻底从质疑声中走出来,不过千禾味业在年报中提及经营计划时表示仍聚焦零添加核心品类,这一赛道还能找到多少增长需要看千禾味业的市场表现,但多个细分赛道的增长也让外界看到了一丝希望。
主营业务增长按下暂停键
据2024年财报显示,千禾味业实现营收30.73亿元,同比下降4.16%;归母净利润达5.14亿元,同比下降3.07%;今年一季度营收延续下滑趋势收入8.31亿元,同比下降7.15%;归母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增长3.67%。
作为定位中国专业酿造高品质健康调味品的企业,千禾味业酱油、食醋两大主营业务收入双双下降令人唏嘘。从财报中可以看到,去年占比超过六成的酱油业务营收同比降3.75%,食醋营收同比降12.52%,今年一季度,酱油和食醋业务营收分别下滑4.69%和10.64%。
从国内区域市场来看,千禾味业表现出明显的分化,除南部区域营收正向增长外,其他区域营收均在下滑,具体来看,南部区域营收2.37亿元,同比增长13.99%,西部大本营收入下滑8.9%,东部、北部、中部等区域分别营收7.00亿元、5.60亿元、4.17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78%、1.36%、7.07%。而从销售模式来看,线下和线上业绩均出现下滑,线下营收24.33亿元,同比下降4.00%;线上营收6.00亿元,同比下降4.89%。
2016年3月7日千禾味业于上交所主板上市,自上市后营收一直保持双位数增长,特别是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31.62%,然而进入2024年后就出现了下滑,不过2024年业绩承压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实现正增长释放出了积极信号。
多重因素致主营业务失速
当下消费者对调味品的需求正在改变,健康化成为驱动市场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消费者愈发关注食品的健康属性,对零添加、低盐、有机等概念的追求日益强烈。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超半数消费者期望未来调味食品能够往主打健康、无添加剂方向发展 。
这一变化使得酱油和食醋市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市场需求和偏好推动着健康化的调味品市场持续扩容,另一方面,千禾味业原本以零添加为核心卖点,在行业“食品添加剂双标”事件后业绩一路攀升,但随着整个行业加大零添加产品布局,千禾味业的独特优势被削弱。
从成绩单来看,海天味业实现营收、净利的双增,中炬高新净利润大幅下滑但营收同比增长7.39%,龙头企业的增长进一步挤压了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
具体来看,海天味业这两年也在发力零添加产品领域,其零添加系列收入增长23%,同时深挖下沉市场,且终端客户结构中餐饮企业占比超过60%;中炬高新、李锦记等品牌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优化营销策略等同样占据了一定份额,同时一些专注于健康、特色调味品的新兴企业凭借创新的产品理念吸引了一批关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随着众多品牌纷纷加码零添加产品,使得市场上的产品在功能定位上趋于相似,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难以区分,价格战也成为竞争的常态,各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促销等手段,压缩了利润空间。
除了外部竞争加剧外,千禾味业自身也在调整,此前的2024年半年报中千禾味业曾提到,“调味品市场存量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进一步调整产品价格带,打折促销力度加大、频次增多。”
此外,2024年千禾味业还主动调整渠道策略,收缩部分产品线、弱化网点拓展任务,转向“千禾进千村”计划,重点精耕下沉市场。这一调整也使得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五季度的营收均出现下滑。渠道方面,2024年经销商净增66家但淘汰超200家,重点考核动销率、库存周转等质量指标,这些因素均影响了千禾味业的市场表现。
新兴品牌崛起,内忧外患成难题
在国内调味品市场上,既有老牌巨头又有不少新兴品牌,酱油、食醋作为主要调味品各自面临众多竞争者,其中酱油市场有海天、李锦记、中炬高新(厨邦酱油)、千禾味业、欣和、珠江桥、加加等品牌,食醋行业则有更多品牌,如恒顺醋业、紫林醋业、水塔醋业、山西老陈醋、龙门米醋、李锦记、鲁花醋业等品牌。
据中国调味品协会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酱油市场的集中度在缓慢提高,在入围百强的31家酱油生产企业中,销售收入CR3为65%,产量CR3为65%。不过也有行业数据显示,以2023年的收入计,中国酱油市场前五大参与者市场占有率为24.6%,其中多个信源均指出海天味业酱油市场份额领先。
市场中除了老牌企业外,还有不少新兴品牌试图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松鲜鲜、禾然有机等一些专注于健康、特色调味品的新兴企业通过创新的产品理念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吸引了部分消费者的关注。比如松鲜鲜以松茸等天然食材为原料,打造出具有独特风味和健康理念的调味品,在年轻消费者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中颇受欢迎;禾然有机则专注于有机调味品领域,其产品以有机原料和严格的生产标准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的需求。
这些新兴品牌虽然市场份额不高,但增长速度却很快,对传统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就产品创新来说,一些新兴品牌敢于突破的精神值得学习。还有一些新兴品牌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了“一人食”小包装的酱油和食醋产品,既方便了消费者使用又符合当下小型家庭的消费需求;还有些品牌将酱油和食醋与其他食材进行融合,开发出了水果醋、海鲜酱油、螃蟹用醋等具有复合口味的调味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但行业发展不仅要看品牌自身,行业政策及监管变化也影响着市场发展,就千禾味业而言,以零添加的产品特点迅速挤占高端市场,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其优势原本就有所减弱,前不久监管部门再次发布一系列标准,其中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可能要直接删去“零添加”相关表述,而在其财报中,该系列占其营收超40%,这可能会给千禾味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有机、高端,为品牌注入活力
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大数据信息中心与马上赢数据,2024年国内调味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2.99%。尤其是酱油、醋等传统调味品品类增速放缓,随着市场逐渐成熟以及竞争的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发展触顶的状况日渐显著,如何寻求新的增长点成为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相比于国内酱油市场需求量增速放缓,2023年国内高品质酱油的需求量同比增长高达18%,有机、无添加等高端酱油产品的销售额占比也达到了25%,这些无不显示出市场对于健康和口味更纯正酱油的青睐。
千禾味业也在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在产品、价格、渠道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变,比如推出了有机酱油、头道原香酱油等高端酱油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这些产品以高品质、健康理念为卖点吸引了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也提升了千禾味业的利润率。据其财报数据,千禾味业有机酱油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8%提升至2025Q1的12%,毛利率高出普通产品15个百分点,2024年推出的减盐30%酱油已占酱油收入的5%。
报告期内,千禾味业还推出了千禾浓香酱油、千禾醇香醋、千禾松茸生抽、千禾挤挤瓶蚝油、千禾零添加减盐酱油等多款高端产品,常规而言,调整产品结构推出高端产必然会拉动销售均价上涨,但就事实来看,目前高端产品还没能发挥拉动作用。据华泰证券研报数据,千禾味业2024年酱油吨价同比下滑5%,食醋吨价下滑3.3%,从侧面显示出高端产品未能有效拉动公司整体业绩,不过其终端均价有所提升,千禾味业坚守高端定位推动了终端均价提升8%。
海外掘金寻求新机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调味品市场也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但海外市场也有不少竞争者,如日本的龟甲万、韩国的大象等,其中日本龟甲万在国际市场布局较早,市场份额及品牌影响力都很大;韩国的大象集团则在亚洲市场尤其是韩国及周边国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而英国的HP Sauce、美国的味好美等在欧洲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
就龟甲万来看,其2024财年6608亿日元的营业收入中,有77%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其中北美市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分别贡献了70%、16%和12%的海外收入,在美国市场,龟甲万酱油产品的市场份额高达57.6%。
在海外新的空间中拓展市场、谋求更高的增速成为不少调味品企业的选择,比如海天味业就将海外市场纳入了发展目标。今年1月13日,海天味业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对于赴港上市,海天味业多次表示“开拓国际市场”是目的之一,2024年海天还新增设立全资子公司海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并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设立全资子公司,专注于调味食品的生产。
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千禾味业也将目光投向海外,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之路。早在2024年5月份的股东大会上,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就透露管理层正在调研海外市场空间,发现总人口接近3亿人的印度尼西亚或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此外欧美国家的一些消费者也开始使用酱油产品。
同年9月的业绩说明会上,伍超群再次表示,公司高度关注产品出海,在产品口味、销售渠道等方面着力,目前已开拓了部分海外市场。
撕掉固有标签,探索新兴品牌打法
近年来,零添加概念在食品行业中盛行,千禾味业凭借0添加的产品实现了业绩的持续增长,更是稳坐零添加酱油市场的头部交椅。但一直以来,食品行业中关于“零添加”是否为营销噱头的争议一直存在。
早在2007年千禾就率先提出了零添加概念,并于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产品,2015年成立电商部门深耕线上渠道,此后还围绕“零添加”概念注册了一系列商标。零添加早已成为千禾味业的认知标签,但随着政策风向的改变,零添加概念面临禁用风险,千禾味业品牌转型迫在眉睫。
反观松鲜鲜、禾然有机等新兴品牌已不再拘泥于传统调味品赛道的竞争逻辑,而是以“品类跨界+精准营销”重构消费场景。其中松鲜鲜通过KOL种草和直播间定制,将酱油与“轻食”“健身”等生活方式深度绑定;禾然有机则瞄准母婴和银发人群,推出高附加值的细分产品,以“功能化”标签切割市场。
这些品牌虽然目前规模还很小,但他们对年轻消费者的心智占领和私域流量的高效运营方法值得千禾们学习,学习他们如何运用创新营销策略打破传统框架,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挖掘更多增量空间
在当前调味品市场这片红海中,竞争态势愈发白热化,各大品牌纷纷推出类似产品争夺市场份额,千禾味业需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虽然其近年来在“零添加”领域持续发力,但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千禾味业也需要拓展更多细分市场。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千禾味业对单一产品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在巩固酱油、食醋等传统优势品类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千禾味业还需要积极拓展料酒、蚝油等其他调味品品类。通过丰富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不仅能够降低对单一产品的依赖,还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
而且千禾味业还面临着餐饮渠道相对薄弱的问题,餐饮渠道作为调味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具有消费量大、稳定性高的特点。然而千禾味业在餐饮渠道的收入占比却较低,2024年餐饮渠道收入占比仅有7%,和海天的35%相比差距较大,公司需要加大对餐饮市场的调研力度,深入了解餐饮客户的需求和痛点,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解决方案,以提高在餐饮渠道的销售和服务水平。
随着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调味品市场的渠道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千禾味业在年报中指出,当前渠道多样化趋势明显,KA渠道客流量逐渐下滑,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线上和社区门店进行采购,减少到店频次,就近采购、网上采购、集中采购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常态购物方式。然而在千禾味业的收入构成中,线上业务仍然有待拓展,2024年其线上收入仅有约6亿元,大部分收入依然依靠线下渠道。这种渠道结构的不平衡可能会使千禾味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调味品市场也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大数据信息中心携手线下零售监测网络马上赢发布的《调味品行业2024线下零售数据解读》,通过对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各等级城市(不含乡、镇、村)以及全国核心城市群,覆盖包括大卖场、大超市、小超市、便利店、食杂店等业态检测,连续门店下,2024年调味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下跌2.99%。
线下市场的疲软进一步凸显了线上渠道的重要性,线上渠道正在成为调味品行业重要的增长赛道,许多调味品企业已经捕捉到了这一趋势纷纷加码线上渠道。不过千禾味业也意识到了线上的机会,在年报中明确提到,未来计划继续强化电商运营能力,通过内容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销售业绩,探索应用AI工具,提升销售转化率。
行业思考:千禾味业作为一家调味品企业,产品零添加的标签已经深入人心,且其减盐产品也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在调味品市场中,不论是零添加还是减盐均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这也使得千禾味业辛苦建立起来的优势特点迅速被其他品牌瓦解,再加上政策层面的变化可能会让千禾味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千禾味业亟需定下未来的发展路子。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