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山东大学“鸢舞新篇”潍坊风筝非遗文化创意团队于7月24日至7月25日赴潍坊国际风筝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风筝文化”为核心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沉浸于风筝的世界,从童真的视角到历史的纵深,再到科技与文
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山东大学“鸢舞新篇”潍坊风筝非遗文化创意团队于7月24日至7月25日赴潍坊国际风筝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风筝文化”为核心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沉浸于风筝的世界,从童真的视角到历史的纵深,再到科技与文创的融合,全方位探寻了潍坊这座“世界风筝都”的文化脉搏。
童心绘鸢:感知风筝的缤纷世界与纯粹魅力
实践伊始,团队成员聚焦于风筝的多样形态。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中,他们系统性地了解和学习各种风筝种类:从灵动精巧的沙燕、蝴蝶、金鱼等传统软翅、硬翅风筝,到气势恢宏的立体类、串式类风筝;从承载神话传说的“仙女散花”“八仙过海”,到寓意吉祥的“福寿双全”“连年有余”。这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无声地展现着民间艺术的智慧与想象力。
调研期间,实践团偶遇了前来参观的小学生团队。成员们欣然加入孩子们的队伍,一同聆听专业讲解员生动有趣的介绍。在互动环节,团队成员饶有兴致地询问小朋友们眼中的风筝是什么样子。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天真的想象力和纯粹的快乐:“风筝像在天空中跳舞的大鸟!”“它是春天派来的信使,告诉我们风来啦!”“那个大蜈蚣风筝好神奇,像会飞的火车!”这些稚嫩而真挚的话语,瞬间拉近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童心的距离。这次意外的“联合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种子,正是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和纯真的感受中悄然播下。
一线千年:追溯潍坊风筝的传承脉络与国际化之路
带着对风筝形态的初步认知,实践团深入探究了风筝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潍坊成为“世界风筝都”的发展历程。在博物馆的历史展区,团队成员系统地梳理了风筝的演变史:从古代用于军事侦察和通讯的“木鹊”“纸鸢”,到唐宋时期逐渐成为民间的娱乐工具,并在明清时期于潍坊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派和制作技艺。
近代以来,潍坊风筝的发展迎来了关键转折。团队成员了解到,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潍坊风筝匠人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新型材料技术,对传统风筝的骨架结构、造型设计和放飞技巧进行了革新与优化,使其更加坚固、美观且易于操控。而真正让潍坊风筝飞向世界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自1984年起每年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博物馆内详实的图文资料和珍贵的影像记录,向实践团生动展示了这一盛会的辉煌:数十年来,吸引了来自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爱好者和专业团队齐聚潍坊,切磋技艺,交流文化。正是凭借这份深厚的传统积淀、不断的创新活力以及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潍坊在1988年被世界风筝联合会正式授予“世界风筝都”的称号。这段历史清晰地揭示:风筝技艺的传承并非故步自封,而是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最终实现了从地方特色到世界名片的华丽蜕变。
科技赋能与文创探索:传统风筝的现代转型与文化平衡
在博物馆二楼,团队成员欣喜地发现了风筝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现代化衍生设施与蓬勃发展的文创产业。
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引入VR技术的“太空风筝”模拟放飞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直观感受风筝在特殊环境下的飞行原理和应用潜力。在专门的科技展区,通过模型和动态演示,深入了解了风筝作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之一,其蕴含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如何为现代飞机、滑翔机的设计提供启蒙和灵感。这种跨越时空的科技对话,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团队成员重点调研了博物馆内的文创商店,他们观察到,文创产品种类繁多,价格区间跨度极大:从日常实用的明信片、笔记本、团扇、帆布袋等(单价多在10-30元左右),到工艺精湛、具有收藏价值的微型传统风筝复刻品(价格可达上百元甚至更高)。这种显著的差异反映了市场定位的分层:平价文创满足大众游客的纪念需求,而高端精品则瞄准收藏爱好者和追求文化品位的群体。可以看到,传统风筝本身,正经历着从“实用放飞”向“艺术观赏”和“文化收藏”的价值转型。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传统精品风筝,其成本高昂,主要承载的是艺术欣赏、文化传承和收藏价值,而作为日常放飞玩具的功能已相对弱化,经济性、受众广的现代风筝成为这一市场的主力军。
这一现象引发了实践团对“平衡市场经济与文化传承”这一核心课题的深入思考。一方面,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开发,是让风筝文化以更轻盈、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拓宽受众、维持产业活力。但另一方面,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的同时,如何深刻理解、尊重并保护风筝传统技艺的精髓与历史脉络,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文化稀释,显得尤为重要。文创绝非简单的符号粘贴或商品复制,它需要在市场逻辑与守护文化尊严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确保创新的翅膀始终扎根于深厚的传统土壤。
在传承与创新的双翼上翱翔
在此次潍坊国际风筝博物馆之行中,团队成员从与孩童的互动中重温了风筝最本真的快乐与梦想,从历史的钩沉中领悟了开放创新对于文化传承的关键作用,更从科技赋能与文创市场的实践中敏锐地捕捉到传统风筝在现代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即如何在拥抱时代浪潮的同时,守护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与历史价值。调研成果清晰地指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需要敬畏心与创新力并重的系统工程。唯有为传统文化插上“传承”与“创新”的双翼,并在“文化尊严”与“市场需求”之间构建可持续的平衡桥梁,像潍坊风筝这样璀璨的中华文化瑰宝,才能如同潍坊上空那些永不疲倦的精灵,乘着时代的长风,在人类文明的广阔天空中,舞出更加绚丽多彩、永续传承的新篇章。
通讯员:闵一焓、孙雅欣
来源:木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