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1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你是不是也发现,身边感冒发烧的人变多了?医院排队排到走廊,药店的退烧药也经常断货。
换季、病毒流行、免疫力低下多重因素叠加,让“发烧潮”来得比以往更猛。但就在大家纷纷中招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却“安然无恙”,哪怕周围人都病倒了,他们依然不发烧、不咳嗽、不中招。
这不是“命好”,而是身体真的有差别。专家指出,有4类人感染风险相对较低,关键在于他们的身体状态、生活习惯和免疫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4类人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之一。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火墙”,病毒进来第一时间就拦截。
这类人不一定天天锻炼,也不一定吃得多讲究,但他们的免疫系统反应迅速、有力,能在病毒刚接触身体时就将其清除,避免出现症状。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指导意见,长期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的人,免疫细胞的活性更高,对抗病毒的能力也更强。典型特征包括:
睡眠时间充足,深睡时间足够;
饮食多样,不偏食,摄取足够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很少熬夜,压力管理得当。
不是吃补品、打疫苗就能瞬间变强,免疫力靠长期养出来。
你没听错,肠道菌群对免疫力的影响超过很多人的想象。肠道不仅仅是消化食物的地方,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研究发现,70%以上的免疫细胞集中在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
如果肠道菌群平衡,免疫系统就稳定,病毒想“闯关”也没那么容易。反之,如果肠道菌群紊乱,便秘、腹泻、消化不良频繁出现,病毒更容易趁虚而入。这类人通常有这些习惯:
饮食中蔬菜水果比例高,摄入膳食纤维充足;
少吃或不吃高糖、高脂、超加工食品;
不滥用抗生素,保护肠道菌群多样性。
一个健康的肠道,就是身体的免疫屏障。
有些人中招后症状轻,有些人根本不中招,疫苗可能就是关键差异点。以流感病毒为例,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50%~60%的感染风险,即使感染,重症和住院风险也明显降低。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新冠、肺炎球菌等其他传染病。这一类人有个共同点:
每年按时接种流感疫苗;
医生建议的疫苗基本都打了;
特殊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有针对性接种计划。
当然,疫苗不是“护身符”,但它是对抗病毒最强有力的盾牌之一。疫苗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命的底线保护。
你可能没想到,情绪也会影响免疫力。长期压力大、焦虑、抑郁,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免疫功能紊乱。高压状态下,免疫细胞的反应能力会变弱,病毒更容易突破防线。
而心理状态好、情绪稳定的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处于“巡逻”状态,能更快识别并清除病毒。这不是玄学,《中华实用内科杂志》等权威资料早已证实:压力会影响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间接影响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
这类人通常有以下特征:
一个情绪稳定的大脑,才是身体最好的中控系统。
说到底,疾病不是靠“运气”避开的,而是靠身体的综合战斗力来抵御的。这四类人身上体现出的共通点是:
身体内环境稳定;
免疫系统反应快;
能够快速清除病原体;
不给病毒留下“可乘之机”。
而我们身边生病的人,多数都有一个共同问题:熬夜多、吃得乱、情绪差、生活节奏失调。病毒并不是突然变强了,而是我们自己变弱了。
第一,规律作息。每天至少保证7小时睡眠,尽量在23点前入睡,深度睡眠时免疫细胞修复最活跃。
第二,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C、D、锌的食物,如柑橘、鸡蛋、坚果、菌菇等,少吃炸鸡奶茶火锅。
第三,适当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跳绳、游泳等,都能提升免疫细胞活性。
第四,管理情绪。焦虑、愤怒、悲伤都会削弱免疫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减压方式,比如冥想、聊天、写日记。
第五,接种疫苗。特别是流感季节、疫情高发期,疫苗是最可靠的预防手段。
发烧不是小事,它背后是身体和病毒的“拉锯战”。而你是否容易中招,往往和你平时是怎么“对待自己”有关。
那4类不容易感染的人,不是天赋异禀,而是长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给了自己更强的保护力。如果你不是这四类人,也没关系。只要从今天开始调整习惯,你也可以慢慢变得“不容易感染”。
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放弃了对自己身体的管理。
参考文献: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②.中华预防医学会.《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1
来源:邵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