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4日中午12时,在息烽县永靖镇老厂村上寨村民组的山郎坪山顶上,一架无人机在飞手的操控下快速到达莲花白收割点,吊绳下方,刚装满的货筐被工人敏捷挂上挂钩。旋即,它带着轰鸣飞向300米外货车停放处,垂直下沉,精准投筐入箱。下方两名工人卸货码菜,动作一气呵成。无人
8月4日中午12时,在息烽县永靖镇老厂村上寨村民组的山郎坪山顶上,一架无人机在飞手的操控下快速到达莲花白收割点,吊绳下方,刚装满的货筐被工人敏捷挂上挂钩。旋即,它带着轰鸣飞向300米外货车停放处,垂直下沉,精准投筐入箱。下方两名工人卸货码菜,动作一气呵成。无人机旋即升空,再度投入运输——一个来回,竟不到两分钟。
这高效一幕,正是老厂村今季莲花白运输的真实写照。收运现场,记者看到从大马路边到山坳中的种植地点仅有一条坡度极大的山路,不仅弯弯绕绕而且泥泞不堪。“看着直线不远,靠人背要多绕百多米哩!”当天雇佣无人机的是当地种植户高永华,他抹了把汗,指着自家几亩莲花白算起了账:“十吨菜刚好装一车,往年请人背下山,人工费要两三千。如今请无人机,费用省一半还轻松!”
“无人机一次可以吊运150斤左右,一车是11吨,装满最多3小时就能完工。”货车旁,无人机的所有者吴祥也是当地村民,他正在利索地给无人机更换电池,黝黑的脸上难掩兴奋:“忙起来一天能装三车!”
“我长年在外面的工地上做一些小工程,前段时间回村时抽空参加了农业部门和村里组织的农民技能培训,课程上就讲到了无人机在植保上的运用。”吴祥的创业灵感源于一次返乡的经历,他说:“当时我就想到工地上已经有人使用无人机吊运建筑材料,老家到处是山,种出来的农产品运输一直是大难题,如果用无人机肯定方便快捷得多。”说干就干,于是他就带着侄儿一起学了无人机操作证,并购买设备准备试一试。
吴祥把无人机开回了老厂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小红得知后,及时上门落实安全规范。当看到吊运的效率后,李小红更成了“首席推广员”,把视频图片都发在了村民微信群,并把吴祥的联系方式留在群里,村民有需要的就提前对接。李小红告诉记者:“老厂村今年种植了3000亩莲花白,大部分都离主干道有一定距离,以前运输全靠人力,现在有了无人机,效率提升是一方面,运输成本也比以前节省了三分之一还多。”
贵阳市区的蔬菜收购商龙淑坤在老厂村收菜有20多年了,他对无人机运输也竖起来大拇指:“以前收一车菜要十几个人来背,在菜地一等就是四五个小时,现在无人机直接从土里吊到车里,效率高得多。”
订单如雪片般涌向吴祥。“我从6月底开始用无人机运输,这一个来月已经帮助收运了400多亩莲花白。现在每天电话接都接不过来,提前预约排队的都有10来家,还有其他村的找我运南瓜。”吴祥眼中闪着光兴奋地说,农业农村局的干部还鼓励自己参与其他乡镇的水果运输,农忙的时候运农产品,其他时间还能去工地上运建材,根本忙不过来。已经准备让在浙江打工的儿子回来抓紧考证,也加入进来干。
当无人机在山间划出银色轨迹时,山脚下的农田里,另一场“机器革命”早已悄然扎根。李小红回忆道:“不仅是无人机,早在2010年前后,老厂村就开始使用农机耕种,耕牛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微耕机,劳动力多的家庭甚至购买了两三台。”铁牛轰鸣替代了老牛喘息,将更多人力从繁重耕作中解放,使其得以投入更广阔的生产与生活。
“全县目前植保无人机有19台,老厂村村民吴祥在全县是第一家采用无人机运输农产品的,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家。”息烽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息烽县10个农业乡镇均已成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实现了涉农乡(镇)农机合作社全覆盖,现有农机合作社13家、各类农机具257台,今年上半年完成机耕34万亩,机播5.87万亩,机收2.2万亩。
智慧农业的翅膀要翱翔,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与体系护航。
吴祥的成功,正是息烽县精心育才结出的硕果。2024年,该县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圆满完成四期180人培训,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更是多达490人。专业涵盖粮食、油菜、蔬菜生产及农机操作。参训学员需通过理论与实操双重考核,才能获得培训证书。这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有了人才引擎,息烽县开始系统布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息烽县202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聚焦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划算的环节,重点支持无人机运输、集中育苗、机收减损等关键领域,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快车道。
这仅是贵阳市锻造乡村人才链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环。据了解,今年以来,贵阳市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乡村振兴“筑才卡”认定,全市培育农村实用人才6136人,累计认定入库“筑才卡”355人。另外,创新“筑农夜校”培训模式,举办种养殖、民宿经营、人居环境整治、农用无人机等培训34期,覆盖群众2100余人次。一张以人才激活乡村产业活力的网络正越织越密。
同时,政策甘霖精准灌溉。今年上半年,贵阳市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惠及农户9411户,报废更新补贴受益522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惠农政策落细落实,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拓展无人机等技术在播种、植保等全链条应用场景,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从深陷泥泞的“人背马驮”,到凌空翱翔的科技翅膀,无人机悬吊的不仅是沉甸甸的果实,更托起了山区农业破茧成蝶的崭新希望。当农机装备的轰鸣在山谷回响,当新农人在夜校的灯光下如饥似渴——一场由人才驱动、政策护航、科技赋能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正在贵阳的青山沃野间澎湃涌动。这惠农政策落地的铿锵之声,终将汇成乡村振兴最为动人的时代和鸣。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