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将告别“地上河”?20多年调沙32.5亿吨,下游河道下沉3.1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4 02:17 1

摘要:黄河,先不说远古神话,先说泥沙。泥沙这玩意儿,一直没消停过——每秒大约4400吨泥沙随黄河入海,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不是谁家的吹牛。泥沙多了,下游河床就慢慢往上拱,黄河成了一条“地上河”,这是人类历史里极难缠的难题,现在说起来好像很平常,但想想怎么可

黄河,先不说远古神话,先说泥沙。泥沙这玩意儿,一直没消停过——每秒大约4400吨泥沙随黄河入海,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不是谁家的吹牛。泥沙多了,下游河床就慢慢往上拱,黄河成了一条“地上河”,这是人类历史里极难缠的难题,现在说起来好像很平常,但想想怎么可能没点意外!

伏羲生在这片黄河边。传说他的八卦,灵感就是看着黄河水流的变化,中间一定有点水的秘密。黄河漩涡、支流、涨水、漫沙,不信他没向河水里捞点学问。他会不会也想过,洪水泛滥的头天晚上,那些没来得及逃的人家会怎么想?而“河底日隆堤日高”,与生俱来就不是仙话,倒像块随时会滑落的巨石,压在古人心头。古书上画的黄河,是汹涌而有点吓人的。

东汉时,黄河河底越来越高,这并不是什么突然的事。黄土高原的细泥一丢,就像有人不停地往筐里倒沙,黄河下游咣当咣当地装不下了,自然就冒顶。公元69年,大水拍穿堤岸,河南整片田地成了水乡。有学者统计,从1602到1938年,下游决口1590次。再数数大规模改道,七次……总觉得这事太夸张。可要是不信,翻一下《黄河志》,又没错。

河堤加高,可人们心里并未安稳。长堤如蛇,虽挡得了一时,谁敢说能压得住下一个雨季?倒不是没见过堤塌房倒的惨剧,山东、河南,十几个县城贴着水,百姓只能寄希望于“再忍忍,等水过了明年也许好点”。但明年就真好吗?好像总差点什么。

泥沙问题越缠越紧。明明是想护田保命,修了堤,反成了让泥沙沉到底部。黄河一次涨水,泥沙就堆在那,河道渐升,堤坝跟着加高。愈加高,愈危险。河比屋高,屋比人低。这种地形,十九世纪末的欧洲旅行者到中国,都写日记说,像天上的水怪。从“害河”到“母亲河”,转念之间,全靠命大。

1841年开封决口。水来的时候,没什么花俏,两省几十县成了泽国。洪水褪去,田没了,野地成了沙埂,一阵风能刮起满天尘沙。城墙边,空房子里一宿一宿累着咸涩的盐碱,农人骂不出来,也没人搭理。沙丘从那以后成了地标,乡亲们认得出来的地名都混着沙。

既然老天爷不给面子,人就只好另辟蹊径。2002年那阵子,科学家、官员都在琢磨怎么治沙。调水调沙,听起来新,但说穿了就是用水冲,把泥沙一口气带到海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得跟时间抢命。上游的水库,比如小浪底、万家寨,一个个提前放水,留下库容,等汛期来了,“轰”的一下泄洪。这股水柱呼啸而下,把下游沙石冲带出去。现在看小浪底的监测数据,2023年那次调水调沙,出库的水肉眼看清澈。泥沙含量下降到新低。

官方公开数据显示,二十年下来,黄河下游河道低了3.1米,近33亿吨泥沙进了大海。这变化,也就这两年才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下游的土坡没以前那么吓人了。可我倒觉得,这样的办法未必长久?谁敢说下一个泥沙大年不会把河道再推高?不过事实是,这套方法确实暂时奏效了。

从筑堤堵水到水库冲沙,这拧巴的折腾,折算起来,永远是躲不过的轮回。有时候你会突然怀疑,这么多泥沙,难道没人早发现?古代也不是没智者,修水门堤坝乃至疏导支流,东汉时已经在做了。王景、王吴那批人派去差事,也许还带了点创新思路吧。孔庙前的石碑,一面写着祈福,一面刻着水灾统计数字,历史总喜欢留下“万民苍生”的名头,但细节还是百姓自个熬过来的。

动人的总是那些被忽略的小细节。决堤那天,村里老人说家里猪没跑出去,水退后,在沙堆上找回半截木门,小孩能辨认哪条沟是自家的地。考古报告里有记载,开封一带翻新河堤时还刨出先前决口那代留下的泥沙分层,密密麻麻,像蛋糕一样层层叠叠。这不是真正的荣耀也不是耻辱,泥沙证明大家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现在黄河治理看着有谱。有网民评论说,水坝看着壮观,可泥沙还是像懒得动的巨兽,并不活跃。调水调沙确实有效,但谁也懒得保证十年后不会旧病复发。科研人员挺乐观,媒体也同步提到黄河生态改善明显,但你看卫星照片,入海口的面积不再像十年前扩张那么狠。可不可以说,黄河地上河这个麻烦事,终于缓和下来了?又或者,麻烦只是短暂被拖延了?

各地围黄河而生的小城,记忆里不只是灾难。泛舟、捕鱼、取水、祭河,这都是沿岸百姓的日常。近年水位下降,沙坡平缓,孩子们可以赤脚过小河沟,农户不用夜里数着心跳睡觉。可不是吗,这一切你说真快乐,也未必,反正比以前安生点。历史上的大案要案、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实际落到某个夜晚,还得落在村口水闸边谁家的灯先灭上。

水与泥沙,总有说不尽的对峙和妥协。有人说只要给黄河一点喘息,它自会归于清明。我却不太认同。去年实地探访郑州以东的黄河滩区,即使调水已成常态,但河堤边还是能看出加固时留的沙包,手一摸都成了灰。老农一脸纠结,说“明年要是不下大雨,也能过个顺当年。”这表情五十年前就有,五十年后估计还是一样。

不过治水这事,更像是拿着破伞等暴雨,总得有人提着灯去瞧。过去的“黄河大改道”,惊涛拍岸,摧城塌圩,都是一夜之间搞出来的。政令发了,工程队赶到,百姓跟着收拾残局。可现今社会,科技挂帅——遥感监测,数字模型,堤坝维护标准化。这些流程也不是绝对保险,谁能说铁板一块?

“黄河地上河”不是纸面上的数据,是历史里一颗悬着的心。大家说技术上成就很大,我又觉得,面对千年老河,这种“成就”讲起来算哪门子的自信?

但最后也只能讲得直白:黄河,泥沙,堤坝和洪水,千头万绪,折腾了几千年,现在眼见着太平点,谁都明白,这种平静只是暂时保存着。历史进程里,总有一些问题,是你以为能解决,结果却只能凑合过活。

来源:春意阑珊要减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