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还欠乘龙汽车一个道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7:30 1

摘要:随着某汽研与某想汽车相继发表相关声明/说明,某想i8与某龙M3中卡的碰撞事件本以为可以翻篇,却意外再次掀起网络上关于涉事各方的鸣不平、质疑和指责。很显然,作为当事方,某汽研与某想汽车的一纸声明,并没有平息网民们的“怒火”,并大有“推波助澜”之功效,让涉事各方仍

第一商用车网 严骏

随着某汽研与某想汽车相继发表相关声明/说明,某想i8与某龙M3中卡的碰撞事件本以为可以翻篇,却意外再次掀起网络上关于涉事各方的鸣不平、质疑和指责。很显然,作为当事方,某汽研与某想汽车的一纸声明,并没有平息网民们的“怒火”,并大有“推波助澜”之功效,让涉事各方仍深陷舆论漩涡。

不论是专业人士,或是看客,最关心的是想要弄清事实的真相,所以,我们暂且抛开所谓央国企、新势力等一众标签,回归事情的本质,单纯从这次碰撞来看,我们还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这是一场什么试验?

事情的起因是这次碰撞,所以,很有必要弄清楚为什么要碰、怎么碰、碰出了啥?

关于为什么碰,某想汽车在其说明中给出了明确回复,即“为了确保新设计的安全可靠性,我们决定通过主动模拟现实生活中对用户安全极为关键的对撞场景,科学验证并持续提升理想i8的被动安全性能”,并委托第三方(某汽研)执行,初衷是为了让用户看到某想在车辆安全性上的努力与成果。虽然初心不错,但是,不论是从股市还是网民的反应来看,结果是有些背道而驰。

接着,就是怎么碰,也就是标准。作为测试方,某汽研表示“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随后又承认此测试属“非强制性项目”,仅用于车辆开发验证,而非国家公告准入测试,并在声明中强调此次测试为“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它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仅以卡车整备质量作为选择标准,在市场端随机购买了二手卡车作为移动式避障车”,“测试过程中,理想i8的碰撞速度为60±2km/h,移动式壁障车相向速度为 40±2km/h”。

说了很多,但是,核心就几个字“非标准”,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测试试验,并没有遵循任何国内外已知的测试标准,例如,C-NCAP、C-IASI、IIHS等国内外标准体系,大有安志杰“我的规矩,就是规矩”的味道。这样的测试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也许各位网友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第一商用车网关心的是,这能否验证某想提出的验证自身安全性能的诉求,如不能,“花了钱,非标准,结果不可复现”,那属实有点冤大头了,毕竟没有啥参考价值。

最后,碰出了啥,想必大家都已经看到了,某想站上“神台”,发布会上受粉丝膜拜,某龙被质疑“撞不过小车”,气得“原地升天”。说起来,大家觉得很可笑,细想一下,又觉得智商被侮辱,这也就是引发网友“狂欢”争相解密的动力之一了。

“起飞”的卡车与原地定住的i8

当然,吐槽也好,狂欢也罢,在这次“反智”的碰撞背后,网友更急于知道真相:为何一辆2.6吨的小车能怼的8吨的中卡原地“起飞”,而i8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接下来,就要涉及到一些初高中的物理知识(比较枯燥,想看结论的可以直接跳过)。

首先,关于碰撞高中物理介绍了两种情况,即碰撞后各自分开的弹性碰撞,还有一种是碰撞后双方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新物体继续运动。虽然,现实情况往往是居于两种理想情况之间,但是,联系此次事件,根据物体变型的程度,一般更倾向于考虑以非弹性碰撞为主。还原到此次事件,就是质量分别为2.6(m1=2600kg)吨和8吨(m2=8000kg)的两个物体,分别以60mk/h(v1=16.67m/s)和40km/h(v2= -11.11)的速度碰撞,求最终的共同速度。

根据动量守恒公式:m1v1+m2v2 =(m1+m2)vf

设:v1 =16.67m/s(向右为正方向) v2 = -11.11m/s(向左为负方向)

代入数值:vf ≈-4.30 m/s(向左)=-15.48km/h(向左)

虽然说理论计算跟实际有一定差距,但是,与现实中两车碰撞后,原地停了下来,与理论计算完全不符,确实令人匪夷所思。问题出在哪里?这就要结合碰撞前后的动能及双方车辆的结构特点来看。

碰撞前双方的总动能:KEi = m1v12 + m2v22 ≈854984 J

碰撞后的总动能:KEf =(m1+m2)vf 2 ≈97997 J

动能损失:△KE=KEi - KEf = 756987 J

动能损失很好理解,毕竟,两辆车的形变吸能,将这部分动能转化为了机械能和热能。但然而,碰撞后的合体并没有如理论计算那般仍保留部分动能,而是水平速度在碰撞的瞬间都归零了,那这部分动能去哪了呢?从现场看到的结果是,其一,某龙M3的驾驶室因锁止装置的功能丧失发生了翻转(重心上移h1=0.5m),其二,是某龙M3整车原地腾空(h2≈0.3-0.5m)。计算驾驶室翻转及整车原地起跳的举升力及重力做工:

Q1=F1×h1=m2g×h1 =23520~39200 J

Q2=F2×h2 =50000 J

(注:m2为某龙M3驾驶室质量,F2为举升超48°角所需的托举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找到了碰撞后总动能的去处,至少在数量级上,两者能对的上。而某龙M3之所以能飞起来,还是得说说某想i8底趴的车头造型,在两车接触的瞬间,被因惯性而翻转的车头死死压在地面上,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从而完成了动能向势能的转化。这种精心设计也未必能一击必中的操作,在某想的说明中称之为“无心之举”,笔者不做评论,大家自行脑补。

还有一点让看客们颇有些费解的,就是如此剧烈的撞击下,某想i8确实没有遭受较大的损伤。第一商用车网大胆猜想一下,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性,即由于撞击位置的“巧合”和某龙驾驶室恰到好处的翻转,将水平方向的巨大动能没有被车辆的相关部件所吸收,而是转化为某龙原地起跳的势能,变相化解了彼此遭受的冲击。如果说今后在实际车祸事故中,每辆车都能有这种“化干戈为玉帛”的本领,大家原地“跺跺脚”就能避免伤害,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各方关注的复测还会有吗?

所谓吃瓜吃全套,在涉事三方均发布相关声明/说明之后,网友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复测什么时候开始。根据第一商用车网的了解,可能会让大家失望了,因为复测不会有,整件事大概率的结局是三方握手言和,只是现在还需要一个契机。

尽管某想的一些领导在互联网上豪言不怕复测,可以直播,但是,不论是按照标准试验重复操作,还是在国道、高速上看现场案例,似乎对于各方而言,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第三方机构要的是公信力,车企要的是商誉,然而,任何一场复测都不可能让这三者得到共赢的局面。

某想汽车当然可以选择冷处理,毕竟互联网热度很快就会过去,但是质疑或许会永远存在。把头埋进沙里,无疑是纵容对自身品牌的伤害,而从互联网的反馈来看,这种影响已经在蔓延,超出了此次事件本身的范畴。

也许,体面的收场是某想先放下姿态,对某龙汽车因自己的“无心之举”表示歉意,而不是再挑起事端,怼天怼地。只是这对于“听我说完”梗萦绕下的某想汽车,是否会存在难度。

结语

时至今日,平息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当是各方的重点,当然,作为受害方,没有理由阻止某龙汽车鸣冤、叫不平,而因由事件的触发者主动按下停止键。

写到最后,笔者想起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曾表示,个人是孤立的个体时,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一旦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所淹没,并呈现出群体“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等特点。这件本不该被大众所疯传的偶发性事件,因某想汽车内部的把关不严,致使公共注意力被大量占用,甚至被集体降智,谁应该为此承担主要责任,无需多言。

来源:第一商用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