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的发育要经历七个阶段,依次为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和成虫,其中尾蚴是能够感染人体的阶段。
8月5日凌晨
深圳市大部分地区
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降水
大家出行时
难免会遇到积水、城市内涝等情况
然而!
路面积水看似不起眼,但蕴藏着危险
其中可能藏着一些
致命“杀手”!
10秒!
血吸虫病可能悄悄找上你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于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又称裂体吸虫。
它的发育要经历七个阶段,依次为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和成虫,其中尾蚴是能够感染人体的阶段。
其感染途径主要是人与动物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
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
第一步:感染了血吸虫的人或动物将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排入水里;
第二步:水里生存着血吸虫传播的中间宿主——钉螺,继而产生能够感染人的尾蚴;
第三步:人接触了含有尾蚴的水体(疫水),只需10秒,就可感染。
血吸虫病的传播季节主要是在每年4-10月份。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汛期水位升高,易引起人畜接触水体,频次增大,粪便污染水体机会增加,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分布范围扩大,从而增加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血吸虫病的三类症状
出现这些要警惕
根据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症状及危害如下:
急性血吸虫病
多由首次感染或再次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潜伏期为14-84天,通常在35-42天。若未及时治疗,会快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及腹水,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慢性血吸虫病
常因少量多次感染尾蚴,或急性期未治疗、未治愈发展而来。常见症状有乏力、腹痛、间歇性慢性腹泻、大便带血、肝脾肿大等,部分轻症者可能无明显表现。
晚期血吸虫病
由反复或大量感染尾蚴后,未及时彻底治疗,经长期病程发展导致。患者常出现不规则腹痛、腹泻或排便异常、食欲减退、食后上腹胀满等症状,临床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做好以下几点
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接触疫水
这是预防血吸虫病最直接的方式。日常要尽量避开可能含血吸虫尾蚴的河流、湖泊、池塘等水体,不在此类水域捕鱼、游泳、洗澡或洗衣。
若因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特殊情况必须接触水体,下水前务必涂抹防护药膏,并穿戴好防护用品。
保证用水安全
优先选用干净卫生的水源,坚决不喝生水。临时用水可按比例处理:每 50kg水加入0.5g漂白精或1g漂白粉,静置30分钟后再使用;饮用水则必须煮沸后饮用。
规范管理人畜粪便
通过安全放牧等方式,防止粪便进入水体,从源头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链条。
及时检查治疗
如果接触过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自然水体,且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要主动到医疗卫生机构检查;一旦确诊感染,需尽早接受规范治疗。
警惕“鼠尿病”
广东一男子曾中招
什么是“鼠尿病”?
每年汛期,尤其是洪水退去后,有一种潜藏在积水中的疾病会进入高发期,却常被人们忽略,它就是俗称“鼠尿病”的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
作为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发的人兽共患病,钩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也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其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眼结膜充血、小腿疼痛、乏力等。病情严重时,患者会出现黄疸、肾功能不全及出血倾向,而严重肺出血是重症钩体病的重要表现——尽管这种情况较为罕见,致死率却高达50%~7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钩体病发病459例,无死亡病例。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在我国的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
下雨之后需格外注意!
此前,一场暴雨过后,广东的小李像往常一样挽起裤脚去田里劳作,几天后,他开始出现发热、全身无力、头痛等症状,“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没太在意。但症状越来越严重,最后住进了ICU。”
小李回想起生病的过程,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后来他被确诊为钩体病。医生认为,小李可能在赤脚过程中,接触了被老鼠尿液污染的积水,从而被感染。
专家介绍,下雨时,这些藏在动物尿液里的钩端螺旋体可能随着雨水一起流到水坑里,如果有人接触到了污水,比如在小溪里玩耍、在田间劳作、在水上作业、在野外游泳等,钩端螺旋体就会趁机钻到人的身上。
图源:海南疾控
只有老鼠才会传播钩体病吗?
钩体病的宿主动物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在我国,已有67种动物被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宿主包括黑线姬鼠、黄胸鼠等鼠类,以及猪、犬等家畜。这些动物会通过尿液长期排菌,污染周边环境,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当人体免疫力较弱,或皮肤存在破损时,接触被污染的污水、土壤等环境,就容易引发感染。
此外,老鼠啃食过的食物、饮料、外卖等,也可能成为间接传播的媒介,需警惕食源性感染风险。因此,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和饮料,绝对不能再食用。
如何预防钩体病?
暴雨天气,若非必要应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需避免接触受污染的水体。
从事田间劳作、水上作业等活动前,要做好防护措施,比如穿防水靴、戴手套等;同时避免在水质不明的水域游泳,雨天也不建议赤脚行走。
对于家养动物,应定期为其接种疫苗、进行体检,同时保持其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还要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老鼠等可能携带钩端螺旋体的动物。
钩体病属于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目前,我国未将钩体疫苗纳入常规接种范围,但若发生钩体病疫情,或因洪涝灾害可能引发钩体病暴发流行时,会对重点人群开展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雨停别大意
这些防病要点赶紧存!
雨天防病,这四类人需特别注意:
皮肤病患者要警惕真菌感染
阴雨天真菌易繁殖,皮肤接触雨水或污水后,无论水质如何,都应立即用清水和肥皂清洗,条件允许时尽快用干净清水冲洗,以防引发皮炎等问题。
冠心病患者需防范缺氧
减少户外活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吸氧;有心脏病史者要及时补水,可在睡前半小时、半夜醒来及清晨起床后饮用开水。
哮喘病患者要避开过敏原
雷雨前后尽量减少外出,下雨时可适当开窗,让自然风和雨水带走过敏原;雨后若遇太阳暴晒、气温升高,出门需戴口罩防过敏。
肠胃病患者需注重饮食
雷雨天气温骤降,脾胃较弱者要注意保暖,更需重视饮水和饮食卫生。
做好“七不要”
严防“病从口入”
水淹的食物 —— 坚决不碰!
被雨水、洪水浸泡过的粮食、肉禽、果蔬等所有食品,均可能被污水中的微生物污染、腐烂变质,食用易引发食物中毒,务必丢弃。别用雨水或受污染的水清洗果蔬、餐具;若冰箱进水或曾停电,内部食物也建议丢弃。
变质的食物——一口别尝!
暴雨后闷热潮湿,食物易腐坏,米面储存不当还可能霉变。食用霉变食物会导致霉菌毒素中毒,先引发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进而损害肝、肾等器官。
提示:夏季熟食室温存放不超 2 小时,剩菜冷藏不超 3 天,食用前彻底加热且仅限一次;尽量当日清空饭菜,腐败变质的果断丢弃。
死因不明的动物——绝对禁食!
来源不明或因降雨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可能携带致病菌、产生毒素,食用会导致食物中毒,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
来源不明的食物——拒入口中!
不食用来源不明、非专用容器包装、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
野生蘑菇——千万别采!
雨后野生蘑菇疯长,但靠传统方法无法可靠识别毒蘑菇,切勿随意采食。
卫生条件差的凉拌菜——谨慎避开!
暴雨后部分区域卫生条件不佳,冷荤凉菜易受污染,食用前务必烧熟煮透。生食果蔬需用清水洗净,禁用雨水。
生水——绝不饮用!
不喝生水、来源不明或受污染的水,优先选择烧开的自来水、瓶装水或桶装水,勿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河水、井水等。保护饮用水源,垃圾、污水、粪便需按指定地点处理。
若处于强降雨高风险区,要关注水务部门和官方媒体的水质公告;若供水受污染或中断,立即停用并采取可靠替代措施。
连日暴雨,不少家庭囤菜更频繁
但潮湿天气里,变质食物暗藏 “杀机”
关于米酵菌酸中毒的这些错误认知
可能悄悄埋下健康隐患
来源: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