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听别人说,穿刺会把癌细胞‘扎出来’,引起扩散,是真的吗?”这是肿瘤门诊中,患者及家属最常提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当医生建议进行穿刺活检时,患者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配合,而是恐慌。
“医生,我听别人说,穿刺会把癌细胞‘扎出来’,引起扩散,是真的吗?”
这是肿瘤门诊中,患者及家属最常提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当医生建议进行穿刺活检时,患者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配合,而是恐慌。
穿刺活检到底是什么检查?真会“扎出”癌细胞吗?还是我们误解了它?
要解答这个问题,先得搞清楚——穿刺活检的本质是什么,它在医学诊断中又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
在医学上,“穿刺活检”是一种通过细针或粗针,从可疑病灶中获取组织或细胞样本的操作,用于明确肿瘤性质(良性或恶性),确定分型和分期,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它并不是“随便一扎”,而是有严格操作流程、技术规范和适应证限制的精准检查。
很多人害怕的是“穿刺传播”,但这种担忧并不成立。
已有大量高质量研究和临床数据表明,穿刺活检不会增加癌细胞转移的风险。不做穿刺,盲目治疗,才是真正可能延误病情的“元凶”。
在《中国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中,肺结节、乳腺肿块、甲状腺结节等明确指出:穿刺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之一。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治疗的大门。
穿刺不是风险,而是救命的“通行证”。
我们不妨从一个真实案例谈起。
王女士,55岁,单位体检发现肺部有结节,CT提示“考虑恶性可能”。在医生建议下,她做了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为早期肺腺癌,随后接受了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术后恢复良好,五年内未复发。
如果她因害怕穿刺,“拖拖看看”等着很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
穿刺活检的价值不只在于是否癌症,更重要的是能精准识别“敌人”,制定合适方案。
而肿瘤并非“你不碰它,它就不动”的静态存在。越早明确,越早应对,才是防止扩散的关键。
穿刺为什么不会导致癌细胞转移?
从生物学机制来看,癌细胞的转移需要复杂的过程,包括穿透基底膜、进入血管或淋巴管、逃避免疫系统、在远处定植。一次穿刺远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
现代穿刺设备使用负压封闭技术,针道极短,且操作在影像引导下进行,极大减少了“种植风险”。
第三,在术后处理方面,医生会进行压迫止血、针道封闭等规范操作,进一步降低风险。
目前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回顾性研究均未发现穿刺活检增加转移概率。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2年一项涵盖全国多中心的数据分析表明,乳腺穿刺术后局部复发率与未穿刺组无显著差异。
穿刺活检虽安全,但并非“零风险”。常见并发症包括轻微出血、穿刺部位疼痛、气胸(尤其是肺穿刺)等。但这些情况大多可控可逆,远不如癌症进展可怕。
这就像开车上高速,可能遇到小堵车,却避免了绕远路的风险。
而不做穿刺,靠影像“猜测”,一旦误诊,代价更大。
穿刺活检的类型很多,根据部位不同,有甲状腺细针穿刺、乳腺粗针穿刺、肝脏穿刺、骨髓穿刺等。操作上也有讲究:
穿刺前医生会评估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必要时停用抗凝药;
穿刺过程在B超、CT或X线引导下进行,确保精准取样;
术后需观察4小时以上,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出血或感染。
整个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是现代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西医角度,传统中医也有其独到见解。中医讲“辨证论治”,强调“不明病机,不可妄施针药”。
在现代中医肿瘤科,越来越多医生也会结合穿刺结果,判断肿瘤的“虚实寒热”,制定调理方案,提升患者体力,减轻副反应,协同治疗。
这正体现了中西医融合的优势——既尊重现代医学证据,又不忽视个体体质差异。
为什么还有人对穿刺如此排斥?根源在于“谈癌色变”的心理与信息误区。
很多患者听信非正规渠道说法,如“穿刺会把癌细胞引出来”“一动就扩散”……这些说法没有任何临床依据,却被反复传播,造成恐慌。
我们必须用科学纠正这些误区。
正如“打疫苗会致病”“吃抗生素伤肾”一样,穿刺活检的“传言”也该被还原真相。
医生不是要患者冒险,而是要他们少走弯路。
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中国人对“动刀动针”始终心存敬畏。相比之下,更信奉“以食养生”。这本无可厚非,但若因此忽视医学检查,反而可能贻误病情。
很多乳腺肿块患者希望“多喝豆浆、多贴膏药”来自我调理,却拒绝做穿刺明确良恶性。这种做法,风险极高。
正确做法应是:先搞清楚问题,再谈如何调理。
穿刺活检不是“动它就早死”,而是“不动它可能更糟”。它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疾病的真相。
患者真正需要的,是科学的眼光、冷静的判断和专业的引导。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鼓励所有患者——不怕检查,只怕误判;不怕穿刺,只怕拖延。
如果你正在犹豫是否要做穿刺,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
有没有比“确诊”更重要的事?
有没有比“拖延”更大的风险?
答案,其实早已写在每一个活检成功挽救的生命里。
穿刺活检不是“癌细胞的扩音器”,而是“治疗的导航仪”。
在医学面前,科学是我们的武器,理性是我们的盔甲。
愿每一位患者,都不被误解困住,而被真相照亮。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了解穿刺活检的真相,远离恐慌与误解。关注我,持续获取专业、靠谱的健康知识。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中国穿刺活检操作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3,57(4):241-250.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李荣,刘洋,张晓锋,等.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及其预防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22,25(6):391-396.
来源:医言良语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