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调味品市场深陷价格战漩涡,当传统零售遭遇流量枯竭的严峻寒冬,当无数企业在“红海厮杀”中茫然失措、迷失航向——2025年的商业战场,正激烈上演着一场关于“品类占位”的生死突围大戏。
当调味品市场深陷价格战漩涡,当传统零售遭遇流量枯竭的严峻寒冬,当无数企业在“红海厮杀”中茫然失措、迷失航向——2025年的商业战场,正激烈上演着一场关于“品类占位”的生死突围大戏。
纵观近年来调味品市场:千禾酱油以“零添加”强势重构巨头林立的酱油市场版图;川娃子凭借“烧椒酱”成功开辟酱料领域的全新赛道;仲景食品依托“上海葱油”有力撬动厨房场景的变革浪潮……
这些鲜活案例揭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真相:在存量市场几近饱和的当下,品类占位已然成为企业突破困局、实现增长的最佳途径。
解码3大品类王的成功逻辑
1.千禾酱油:从“添加剂战场”到“健康心智”的降维打击
千禾酱油的崛起逻辑,是围绕“零添加”这一核心价值构建的差异化竞争体系。其成功本质在于精准捕捉消费升级趋势,通过健康理念重塑品类认知,并以极致产品力与全域运营实现市场突围。
早期,千禾以焦糖色生产为主业,但存在老抽市场萎缩以及过度依赖B端客户的风险,2008年毅然转型调味品行业,切入点选择了行业薄弱环节:高品质健康调味品,主打“零添加”与有机酱油,以15元/500ml的高价格带,巧妙避开与海天、厨邦等巨头的正面竞争。
同时,千禾提炼出“给家人吃不加味精的酱油”这一战略口号,将酱油市场一分为二,直击消费者对味精的顾虑,形成差异化认知。
同时,千禾主打零添加,无味精、无防腐剂、无焦糖色,配料表仅含水、大豆、小麦和盐四种,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调味品的需求。
包装上,为强化“零添加”心智,千禾摒弃繁复文字说明,采用经典黑黄配色,将醒目的“0”字置于包装正面,形成强烈视觉冲击,使消费者在货架上能快速识别,与海天、厨邦等品牌的“零添加”系列形成鲜明区隔。
2013年起,千禾逐步走出西南地区,2015年全面启动全国化战略。2012年 - 2017年,千禾连续6年复合增长率达11.58%,其中酱油品类复合增长率高达32.14%。
营销层面,千禾冠名央视综艺节目,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并借助元气森林带动的“0糖0脂0卡”健康趋势,在2020年后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2年,千禾营收达24.36亿元,2023年增至32.07亿元。
为应对行业竞争与政策变化,千禾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推出减盐30%酱油、针对婴童和银发群体的定制产品线,并计划投入1.5亿元建设专用生产线。
同时,千禾还在强化电商运营能力,通过内容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销售业绩,探索应用AI工具提升销售转化率,以巩固高端调味品市场地位。
2.川娃子烧椒酱:从区域小吃到全国爆品的品类裂变
这一诞生于四川眉山的品牌,用“烧椒酱”完成了从地方特产到国民调味品的华丽蜕变。
川娃子烧椒酱的成功逻辑,本质上是围绕“鲜辣”这一核心价值构建的品类创新与全域运营体系。
该产品以新鲜二荆条辣椒、紫皮独蒜和农家菜籽油为原料,通过低温烤制工艺锁住焦香,同时以“轻盐、轻油、短保”特性打破传统辣酱重油重麻的认知,精准切入新消费群体对健康与风味平衡的需求。
场景端,产品突破单一佐餐功能,延伸至拌饭、拌面、烹饪(如烧椒皮蛋、烧椒牛肉)甚至中西餐融合场景,通过“一酱多用”提升使用频次,并借“干饭人必备”“激活味蕾”等标签强化情感共鸣,将调味品转化为生活仪式感的载体。
供应链层面,川娃子依托新希望集团冷链物流优势,实现辣椒从贵州、四川产地直采后36小时内锁鲜。同时,公司推出230g小罐装、4kg餐饮装及“烧椒 +”系列(如皮蛋、牛肉口味),覆盖C端便携需求与B端餐饮定制需求。
渠道端,川娃子采用BC协同策略,B端服务超1.5万家餐饮品牌,通过火锅底料、串串香红油等供应链解决方案渗透菜单,反向教育C端消费者认知。
C端则通过天猫、京东、抖音直播(带货占比超40%)及线下5万个终端网点(含山姆、大润发等)实现全域触达,并借助社群、小红书、抖音等私域运营沉淀用户,鼓励UGC内容创作(如“烧椒酱100种吃法”),累计曝光超10亿次,形成“爆款引流-场景渗透-私域复购”的闭环。
具体营销策略中,公司以“烧椒酱开创者”为定位,洞察到了年轻人“压力大、时间紧、吃饭经常应付了事”的困境,愿意站在一个陪伴者的位置,呼吁大家重视每一餐。用最关心我们一日三餐的外婆形象大量投放广告,“全网劝饭”,在切入情绪营销的同时,巧妙将“好好吃饭”与其王牌产品烧椒酱系列深度捆绑。
川娃子成功关键在于:以消费者需求为原点,用工业化手段还原传统风味(如低温烤制保留鲜度),通过供应链效率(冷链直采、标准化生产)支撑产品创新(短保、多口味),再以BC端渠道融合实现规模效应(餐饮教育 + 零售覆盖),最终完成从地方特色到全国畅销品、从调味料到文化符号的跨越,验证了“精准定位 + 供应链深耕 + 场景化创新 + 全域营销”的系统性打法在传统品类升级中的有效性。
3.仲景上海葱油:从地域特产到厨房标配的认知重构
仲景上海葱油的成功逻辑,是围绕地域稀缺性、技术壁垒、场景创新与全域渠道深度融合构建的系统性增长模型。
上海葱油原材料选自云南泸西县小香葱,该地平均海拔1800米,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 15.2℃,土壤环境优越,是小香葱生长的绝佳环境。
工艺上,该产品突破传统蒸馏法,运用超临界CO萃取技术精准提取花椒麻素(精度达0.1mg/kg),结合电磁控温油炸技术分两次投料控制油温,使葱叶酥脆不焦糊且最大程度保证风味。
产品端,该产品分为25g小包装适配外卖“一人食”场景、500g大包装满足餐饮团餐需求,并延伸葱油拌面料、葱油汁等衍生品覆盖拌面、烩面、凉拌菜等多场景。
渠道上,仲景通过抖音绑定“早餐拌面”场景,以短视频种草、直播带货实现爆发式增长,同时搭建“31个自营店铺 + 3个直播间 + 4万达人合作”矩阵;线下则依托2207个经销商覆盖8.8万家终端网点,并与永辉、盒马合作推出区域限定装。
营销端,除将“医圣张仲景”IP植入包装外,公司还通过抖音“葱油拌面挑战赛”和“葱油100种吃法”教程延伸消费场景,并获iiMedia Research“2021 - 2023年连续三年葱油酱全国销量第一”认证强化品牌地位。
上海葱油酱成功本质在于:以地域稀缺性为起点,通过技术标准化解决传统调味品风味不稳定痛点;同时用场景创新从家庭厨房延伸至外卖、餐饮、预制菜等多场景拓宽品类边界,再以全域渠道(线上兴趣电商引爆流量 + 线下深度下沉覆盖近场消费 + 餐饮定制化渗透B端)放大品牌声量,最终完成从区域特色到全国爆款的跨越,验证了“稀缺原料控制 + 技术工艺革新 + 场景需求挖掘 + 全域渠道协同”的传统品类升级范式。
品类王的崛起路径
千禾酱油、川娃子烧椒酱、仲景上海葱油三大品牌的崛起,看似是不同品类的独立成功,实则暗含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从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到技术赋能产品壁垒,从场景延伸拓展品类边界,再到全域渠道与情感营销俘获市场。
它们的成功证明,在存量竞争时代,调味品新品类的崛起已不再是单一维度的“优势”,而是功能价值、心智需求与全面营销的融合体。
“品类王”的起点常藏在用户未被满足的“隐性需求”里。
来源:调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