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2025年的立秋即将来到,具体时间是:8月7日14:20:45,阴历闰六月十四。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2025年的立秋即将来到,具体时间是:8月7日14:20:45,阴历闰六月十四。
这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当太阳达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节气开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就要到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它解释道:“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所谓“揪敛”,本意是抓住,引申之意到了这个季节,天地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管子》:“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民谚:“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立秋之后,季节交替,余热未消,气候逐渐干燥,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平衡,人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疲乏无力,中医上称之为“秋燥”、“秋乏”,此时饮茶养生讲究温润之道。
立秋喝普洱茶,既能养胃护胃,又能养心定神,再加上,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带给我们的人生领悟是不一样的。特别适合在这个“悲秋”的季节,品一品人生的滋味,提醒我们爱惜生活,珍惜当下,减少“再品已是茶中人”的遗憾。
秋天适合喝乌龙茶,汤色清冽,香高味爽,有秋高气爽的味道。立秋喝红茶,既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又能提神醒脑。特别适合在这个转季容易感冒的季节,喝一杯红茶,护着体内的正气,防止风邪入侵,也是不错的选择。
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
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虽然初秋可能还残留着夏日的余热,但凉爽的秋风已经不远。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这意味着,随着立秋的到来,我们迎来了调整身体、养护精气神的好时机。此时,应顺应自然,早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态,让身体逐渐适应季节的变化。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立秋到,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立秋到,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
实际上,我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很闷热,并没有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
立秋物侯
古代,人们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丨一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白露降丨
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寒蝉鸣丨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立秋到,天气还炎热吗?雨还会下的多吗?
2025年的立秋是60年一遇的,这种情况上一次出现还是1965年,下一次则要等到2085年。2025年的立秋将带着四大罕见标签降临:晚立秋、母秋、闭眼秋、秋包伏。
今年的立秋是“六月秋”。老话说,“六月秋样样收,七月秋样样丢”。立秋出现在农历六月份,往往预示着接下来的气候不错,有利于庄稼丰收。这体现了立秋时间和粮食收成之间关系。今年的立秋在月中老话说“立秋在头,八月大热;立秋在尾,八月穿棉”,今年立秋恰好在月中,阴历闰六月十四。这样就有了“冷热适中”的说法,也就是既不冷凉,也不闷热。
2025年立秋是“闭眼秋”。立秋的时间以中午12点为界限,12点钟以前是“睁眼秋”,而过了中午12点立秋便称之为“闭眼秋” 。2025年立秋时间为8月7日14:20:45,属于闭眼秋。老话说的好,“早上秋凉飕飕,晚上秋热死牛”。下午立秋预示着立秋后天气依然会持续炎热,秋老虎发威,暑气难消。
今年立秋在闰六月,虽属早立秋,但由于气候复杂多变,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立秋后的天气,未必会立刻转凉,“秋老虎”的余威仍不可小觑。
“立秋逢单胜似冬,立秋逢双秋老虎”。这里的“单双”日对应的都是农历日期。2025年立秋的时间是阴历闰六月十四,是双,因此寓意着炎热高温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秋老虎会很凶。“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这一天要下雨,庄家会丰收。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秋雨多不多,就看立秋”。立秋没下雨,秋天就干燥炎热;立秋下雨了,整个秋季雨水就多。“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参考一些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现代气象预测。
不过天气这东西,变化多端,很难百分百准确预测。“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立秋这天晴朗无雨,那么接下来的秋季可能会以晴好天气为主;而如果立秋这天下雨,则可能预示着整个秋季雨水较多。
立秋习俗
1、祭祀土地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2、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3、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4、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立秋养生
薄衣御寒: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薄衣御寒”的养生法。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的需要,又起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就尽量不要穿长袖。
滋养润燥: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秋季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适时进补: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等。
立秋饮茶
立秋之后,季节交替,余热未消,气候逐渐干燥,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平衡,人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疲乏无力,中医上称之为“秋燥”、“秋乏”,此时饮茶养生讲究温润之道。
1、乌龙茶
秋天适合喝乌龙茶,汤色清冽,香高味爽,有秋高气爽的味道。
秋天本是凋零衰落的季节,一杯乌龙茶却能够让人打开心境。乌龙茶适合男士或重度喝茶人群饮用。对于茶龄多年的老茶客而言,岩茶更适合他们的“重口味”。而中年人士也更喜欢乌龙的沉稳、霸气以及岩茶的岩韵。
古汉语中,秋者,揫也。万物于此而揫敛也,自然万物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同时,人体的阴阳代谢自然也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而饮茶,也同样讲究四季有别,有“夏饮绿,冬饮红,一年到头喝乌龙”的说法。
立秋时节一到,此时饮茶养生最讲究温润之道。而这里首选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青茶汤色金黄,内质馥郁,其味爽口回甘。
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温热适中,常饮能益肺,生津润喉,有效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对金秋保健大有好处。
2、红茶
立秋喝红茶,既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又能提神醒脑。特别适合在这个转季容易感冒的季节,喝一杯红茶,护着体内的正气,防止风邪入侵,也是不错的选择。
进入伏天之后,人的精神劲儿就很差,时常昏昏欲睡,非常倦怠。红茶中富含的咖啡碱可以刺激神经中枢,加快我们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可以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长夏,我们也总是喜欢吃一些冰冻食物或者冷饮来给自己“降降温”。殊不知这样很容易伤到脆弱脾胃。而红茶属于热性,具有暖胃护胃的功效。所以,夏天也很适合喝红茶。
3、普洱茶
立秋喝普洱茶,既能养胃护胃,又能养心定神,再加上,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带给我们的人生领悟是不一样的。特别适合在这个“悲秋”的季节,品一品人生的滋味,提醒我们爱惜生活,珍惜当下,减少“再品已是茶中人”的遗憾。
普洱茶属后发酵茶类,普洱熟茶五行归土,口感甜,气味香腻;入脾经,通胃经,故熟普能调理脾胃,帮助消化。适合夏秋交界的仲夏时节(亦称“长夏”)饮用,能够固脾胃。
长夏是四季之中的一个小季,自小暑至立秋共三十天。此季湿气当令,是植物化花为果之时,在五行属土,有万物长养之功,在五脏为脾。主司水谷精微之运化,故在色为黄。脾土受心阳温煦故能制水,若为湿热所困,则因土不制水而致脾湿便溏,易引发厌食腹胀及胃肠疾病。此季饮普洱老茶,以温心阳而固脾土
普洱茶的世界,博大精深。从粗枝大叶的粗犷,到一芽一叶的精致,再到以珍贵白毫芽头为主料制成的特级生普,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风味版图与内在价值。
今天,我们以一款沉淀二十年(2005年)的顶级白毫生普为引,揭开其与普通生普的“云泥之别”,探寻那份凝聚在芽尖的岁月精华与健康馈赠。
普通生普:原料范围广泛,涵盖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三叶甚至成熟叶片和茶梗。产量相对较大,风味追求均衡、醇厚或地域特色。常见于日常品饮。
特级白毫:核心在于“毫”
“特级”代表等级:意味着采摘标准极其严苛,以早春肥壮饱满的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为主。这类芽头,是茶树历经寒冬后萌发的第一波精华,积蓄了整个冬季的能量。
白毫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富含高等级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和芳香物质的标志。白毫越多越密,通常意味着原料越嫩、等级越高、风味物质越集中。
茶氨酸是茶叶鲜爽味的主要来源,更拥有显著的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改善睡眠、保护神经、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特级白毫生普,是时光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它以严苛的原料标准、卓然的风味表现、浓缩的营养精华和时光赋予的醇雅气韵,定义了普洱茶的一种极致可能。
这款来自2005年的珍稀之作,正是这份“极致”的岁月见证。量少,情真。愿静待有缘人,共品这穿越时光的毫香蜜韵。
冲泡贴士
如此年份的老生普,需格外用心
1. 择器:建议选用保温性好的紫砂壶(如朱泥、紫泥)或厚胎白瓷盖碗。老茶需要温度来激发内质。
2. 醒茶:提前1-2周将茶从仓储环境中取出,置于茶则或洁净陶罐中自然苏醒。冲泡前,用沸水快速润茶1-2次(即入即出),让茶叶初步舒展。
3. 用水:山泉水、纯净水为佳,避免用自来水。
4. 水温:务必用沸水(95-100℃)高温是激发老茶内质的关键。
5. 冲泡:前几泡可稍快出汤(5-10秒),感受香气和滋味的渐次释放。中后段可适当坐杯(延长浸泡时间10-30秒或更久),充分榨取其醇厚汤感。
饮毕,齿颊留香,喉底甘润清凉,身体暖意融融,余韵袅袅不绝。这是时光赋予老茶最动人的乐章。
立秋诗词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立秋》
南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
唐 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太原早秋》
唐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宋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
来源:泽青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