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先生离世:一位历史学家的百年风骨与时代回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6:30 1

摘要:2025年8月4日,历史学界痛失巨擘——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逝世,享年95岁。这位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长于江苏无锡的学者,一生跨越海峡两岸,最终定居美国匹兹堡,却始终以“中国人”自居,用笔墨书写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

热点概况

2025年8月4日,历史学界痛失巨擘——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逝世,享年95岁。这位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长于江苏无锡的学者,一生跨越海峡两岸,最终定居美国匹兹堡,却始终以“中国人”自居,用笔墨书写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

许倬云的人生轨迹与20世纪中国历史紧密交织:1948年随家迁台,1970年赴美任教,却在异国他乡开创了“大历史观”的学术范式。他的代表作《万古江河》以“江河奔涌”为喻,将中华文明比作不断汇入支流的活水,从北方小米到外来小麦的饮食变迁,从胡服骑射到琵琶箜篌的文化交融,用百姓生活的细节勾勒出文明演进的宏大图景。这部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作品,销量突破百万册,成为几代人理解中国文化的“启蒙之书”。

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倬云晚年虽因身体残缺瘫痪在床,仅剩两根手指可动,却坚持通过直播与年轻人对话。2020年疫情期间,90岁的他连续十天线上开讲,从瘟疫与全球化谈到“理想国”的构建,用颤抖的手指敲出“文化如水,至柔却能穿石”的警句。这位历史学家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学者,从不在书斋中枯坐,而是在时代的洪流里,为文明寻找出路。

态度/观点
许倬云的离去,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中国文化的一次“精神地震”!某些人总说“历史是帝王将相的舞台”,可许先生偏要撕下这层伪装——他写《汉代农业》,不谈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只讲农民如何改良犁具、如何应对水旱灾害;他讲唐代开放,不说长安城的金碧辉煌,只记胡商带来的葡萄种子如何改变中国人的餐桌。这种“常民视角”的史学,才是对历史的真正尊重!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晚年拖着病体也要“为年轻人说话”!当短视频吞噬注意力,当“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许先生用直播告诉00后:“你们不是碎片化的一代,你们是能接住文明火炬的新生代!”他写《许倬云说美国》,不吹捧也不贬低,只客观分析“五月花号”移民如何塑造美国性格;他谈中美文明比较,直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解药”。这种“不偏不倚,只问是非”的学者风骨,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定居美国的学者,凭什么代表中国文化?可许先生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他拒绝加入美国籍,始终以“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自居;他95岁高龄仍坚持用中文写作,说“母语是学者的根”;他甚至在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时,用颤巍巍的声音强调:“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让世界看见真实的中国。”这样的学者,才是中国文化真正的“摆渡人”!

结尾
从《万古江河》的江河奔涌,到直播间的谆谆教诲,许倬云先生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学者的担当”。当今天我们为“文化自信”欢呼时,更该记住:真正的自信,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像许先生那样,既能看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韧性,也能清醒认识自身的不足。

许老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奔涌在文化的长河里。你读过许倬云的书吗?你从他的文字中获得了哪些力量?欢迎留言分享,让更多人听见这位百年学人的时代回响!

来源:历史追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