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应该还记得,理想汽车曾经为了“理想”两个字,状告一家叫“理想汽车贴膜工厂”的小店。
大家应该还记得,理想汽车曾经为了“理想”两个字,状告一家叫“理想汽车贴膜工厂”的小店。
一纸诉状递上去就有 690 页,索赔 120 万,要求人家改名、道歉、赔礼,理由是侵犯“理想”品牌。
可事实是这家贴膜店早在 2012 年就注册使用了“理想”这个名字,比理想汽车还早了整整 6 年!
更关键的是,理想汽车连“贴膜”这一类商标都没注册,却硬要扯上“驰名商标”来压人。
一审法院支持理想汽车,贴膜小店不服,上诉,二审山东省高院裁定:撤销临沂中院判决;发回临沂中院重审。
这场跨界商标维权诉讼还在打,理想汽车自己却在另一场风波中,狠狠地踩了一脚“品牌信任”的急刹车。
一、中国汽研的回应,戳破了理想的测试剧本
8 月初,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展示了理想 i8 对撞乘龙卡车的视频,试图营造出“理想 i8 安全性吊打大卡车”的视觉冲击。
但随后,中国汽研的公开回应,把部分测试细节摊在了台面上,也让理想在这场“撞出圈”的安全测试的操作看起来不太理想。
原本是想秀安全,结果搞成了信任危机。
二、车辆来源:二手车入场,测试公平性成疑
根据中国汽研的声明,此次碰撞测试所用的乘龙卡车,并非厂商提供的新车,而是:
“从市场端随机购买的二手卡车”。
而理想汽车在前期宣传中,对此只字未提。
在法律上,企业若在商业宣传中隐瞒关键影响因素,可能违反《广告法》第四条,构成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行为。
换句话说:
你拿一辆二手老卡车撞,结果拍成大片说“我们赢了”,
这不是技术验证,这是舆论误导。
三、车辆改装
中国汽研同时还披露:这辆卡车测试前经过了“整备与外饰伪装”,包括:
重喷车漆、贴膜伪装;安装自动驾驶设备;加配重至 8 吨。
也就是说,这不是一辆“代表真实交通场景”的普通卡车,而是一辆经过特殊“准备”的测试工具车。
理想在宣传中只提了“对自家车全车查验”,但对卡车的这些改装操作完全未披露。
这意味着什么?
你只讲“我赢了”,不讲“我提前定了比赛规则”,
这已经不只是选择性展示,而是有虚假陈述的嫌疑。
而这段测试视频确实给乘龙卡车造成了商誉影响,若乘龙主张权利,理想可能面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所指的——
“捏造、传播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的法律责任。
理想在发布会上说:“正面对撞,总速度 100 公里每小时”。
听起来是不是像“两车对冲,各 50 公里/小时”?
公平、科学、有冲击力。
但事实是:
理想 i8:60km/h;乘龙卡车:40km/h。
这叫“非对等碰撞”。
在传播语言上,构成“模糊表达,并对消费者构成实际的误导。
公众看到卡车四轮离地,车头前翻,很容易以为:
“哇,理想技术真强。”
但真相是:
这是巧妙设置剧本+选角+剪辑的安全秀。
而这种误导,如果导致用户产生“盲目信任”,在真实道路上冒险驾驶,一旦发生事故,理想还可能面临产品安全误导带来的法律后果和民事赔偿责任。
五、“道歉声明”:说是道歉,更像是“撇清声明”
8 月 3 日,理想发布《关于理想 i8 碰撞测试的说明》,表面上表达歉意,实际内容如下:
“对测试引发的误解,属无心之举。”
“测试目的仅是验证自家安全性,未针对他人品牌。”
听上去像是在“示弱”,但实质上:
没承认测试方案由理想自行制定;没回应卡车测试准备是否超出常规;没停止视频传播或做出澄清声明。
一句“误解”,就想把整个舆论风险打包甩出去,
这不是道歉,是试图“体面收场”。
六、结语
你可以用测试赢得眼球,但被点破后,失去的是难能可贵的市场信任;你可以起诉别人的“理想”,但更应该守好自己的“诚信”。
来源:共享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