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7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不是那种人,怎么会得这个病?”医院门诊室里,林老师哭着对我说。她是某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46岁,形象体面,性格温和。体检时发现HIV抗体阳性,她根本不敢相信这个结果。
我们做了二次检测,还是阳性。林老师几乎崩溃,她反复问我,是不是检测错了,自己从不乱交,也没有吸毒史,怎么会感染上艾滋病?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诊中年女性HIV感染者。而林老师的感染路径,正好暴露出很多人对艾滋病的4个危险误区。
林老师的疑问,代表了很多人的误解:“我生活规律,不乱来,怎么可能得艾滋病?”
但病毒从不看身份。医生要做的,是还原真相,堵住漏洞。我们详细询问了她的生活史,追查接触风险。最后,发现了4个关键性的误区。
林老师结婚20年,丈夫是建筑商,经常外出谈项目。她一直以为,丈夫不会做出越轨的事。但现实是,她丈夫曾在外地有过一次性行为,没使用安全套。事后也没确诊、没治疗。
这就是隐性传播,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病毒。根据《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报告》,我国近六成女性HIV感染来源于配偶。
稳定关系≠安全关系。只要没有做好防护,就存在风险。
林老师坚信自己没有输过血,也没不洁性行为,怎么会感染?
她忽略了一个高风险行为:共用私人物品。她曾和一位闺蜜共用过剃毛刀和拔痘针,对方是美容师,从不做消毒,自己又反复长痘,用工具频繁。
HIV病毒在体液中存活时间较短,但在器具上如果残留血液,在密闭潮湿环境中,也可存活数小时,存在感染风险。
共用牙刷、刮刀、针具,都可能构成隐性传播途径。尤其是带血器具,风险不容忽视。
林老师说自己身体一直挺好,几乎不生病,怎么可能感染上这种病?
但HIV感染在最初的几年,常常是无症状期。病毒在体内悄悄复制,CD4+T淋巴细胞逐步下降,免疫系统慢慢被瓦解。
有些人感染5年都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免疫力崩塌,才出现淋巴结肿大、反复发热、腹泻、体重下降等表现。等出现这些症状时,往往已经进入艾滋病期,治疗难度更大。
林老师婚后从未使用安全套。她说:“我们是夫妻,不用那么生分。”
这是很多人被感染的盲点。在我们接诊的HIV女患者中,六成以上是在婚姻内感染的。不是因为她们不检点,而是因为信任让她们失去了防护意识。
夫妻之间的信任并不能阻止病毒传播。哪怕只有一次不安全行为,就可能带来一辈子的代价。
林老师确诊后,我们安排了抗病毒治疗。她比较幸运,发现得早,还有机会控制病情。但她的故事,对很多人来说却是一个警示。
艾滋病不是“某类人”的病,它早已突破了“高危人群”的局限。只要有不安全性行为、共用器具史、输血史,每个人都有感染可能。
最关键的,是建立起科学防护意识。
第一,要坚持使用安全套。
无论是婚内还是婚外关系,只要无法百分百确认对方的健康状态,就必须使用安全套。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护方式。
第二,避免共用私人物品。
尤其是可能接触血液的器具,比如剃须刀、拔痘针、耳钉、刮痧板等。美容美发场所的器具也应观察是否一次性或彻底消毒。
第三,定期做HIV检测。
特别是有过不安全性行为、有纹身穿耳、共用针具史的人群,应每年做一次HIV抗体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进入晚期。
第四,不要羞于面对疾病。
很多人感染后拒绝就诊、拒绝告诉家属,结果错过了治疗窗口。现在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毒载量,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艾滋病不是绝症,也不是羞耻,但它的传播是可以预防的。林老师的眼泪,是因为她一直活在“我不会得”的安全假象里。她不是个例,她只是那个没有防护、没有检查、没有警惕的你我。
参考资料: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全国艾滋病疫情通报. 2024.
② 王杰. 艾滋病女性患者的传播途径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2, 33(2): 45-47.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西医结合苗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