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食闻】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坚持“四向发力” 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6:05 1

摘要:近年来,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打造百里粮经环线为牵引,千方百计扩面积,坚持不懈抓科技,全力攻关促高产,产业融合增效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助推粮食产业成为装满粮袋子、鼓起钱袋子的重要产业。截至2024年,该区粮食播种面积

近年来,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打造百里粮经环线为牵引,千方百计扩面积,坚持不懈抓科技,全力攻关促高产,产业融合增效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助推粮食产业成为装满粮袋子、鼓起钱袋子的重要产业。截至2024年,该区粮食播种面积19.51万亩、产量8.24万吨。

良田粮用,增加“种粮地”

扩增量。为保持耕地保有量,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整合资金7000余万元,全力推进耕地补充恢复,累计恢复耕地21295亩,其中2022年2513亩,2023年9004亩,2024年9778亩。五通桥区在恢复耕地潜力面积少的情况下,完成率排在全市前列。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全面整治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完成种植园地优化改造1万余亩,确保耕地只增不减、粮地只多不少。2024年五通桥区耕地面积18.0258万亩,同比增长2.1%。

提质量。编制《五通桥区2020—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创新“财政资金筑底、融资债券配套、社会投入参与”的投资模式,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01万亩,实现田网、路网、渠网“三网”联通。出台《五通桥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办法》,以定人员、定任务、定标准、定报酬、定奖惩的“五定”原则,明确镇村属地管护责任,并积极向上争取落实专项建后管护资金40余万元,有效保障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发挥长久效益。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试点推行高标准农田建管保险,由第三方保险公司负责高标准农田的管护,探索建后管护新路径。强化耕地质量监督,建立耕地质量监测运行点位2个,2024年五通桥区耕地质量等级是3.46,比2020年提升了0.47。

增份量。全面开展农田水利整治提升行动,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新改建沟渠213.6公里、生产道路42.3公里,节水灌溉面积达8.47万亩。力争2025年底,全区粮食生产从“靠天吃饭”到“水旱从人、能排能灌”。

田间农事培训服务中心

壮大主体,护航“种粮人”

惠农政策夯实底部支撑。2022年,印发了《五通桥区乡村振兴奖补办法》,按照不低于200元/亩,重点支持水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小麦等规模种粮大户,累计兑付补贴资金230余万元,规模粮食主体从4户增加到30余户,引导耕地回归粮食耕作本位,提高群众种粮积极性。

三级体系构筑全程服务。制发《五通桥区区镇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建立以“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镇农业社会化服务站+村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为主要模式的区镇村三级服务体系,设立了1个区服务中心、8个镇服务站、94个村服务协办员,确保社会化服务高效落地,30家社会化服务主体进入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新建集农机、烘干、社会化服务等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个,配套耕、种、防、收等农业生产机具,安装24吨/次烘干机2套,开展集中育秧、飞防作业、机械收割等托管服务1.2万亩,全区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

大户牵引打造试点示范。打造五通桥区百里粮经环线,建设石蔡冠稻+和牛金粮油万亩示范片。鼓励吸引优秀农民工、大学生、新乡贤、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开展粮食规模生产,大力培育高产示范基地,形成“头雁”效应。高标准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紧扣“三大竞赛”,建成千亩示范片3个,新建千亩示范片3个,打造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方4个,预计单产可达780公斤/亩以上。

千亩示范片

科技创新,提升“种粮技”

推动种业振兴。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开展水稻、玉米、小麦新品种展示评价,建成评价展示基地30余亩,筛选并推广适合五通桥墒情、综合抗性好、优质稳产的主导品种,主要有荃优607、华浙优261、成单316、成单99、川麦104等品种30余个,全区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良种化率达100%。

推动创新示范。依托“科技小院”,健全“专家院所+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开展集中育秧、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轻简降本、绿色高效粮食生产技术示范,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余人,粮油科技示范基地3个。

增强技术保障力。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加强“选种、育秧、移栽、田管、收割”等五个重点环节蹲点服务,发布病虫害预测预报4期,定期发布农业气象月报、旬报,发布全区主推技术20余项主推品种30余个,成立科技服务队9个,通过“线上诊断+田间课堂”双轨服务,预计2025年粮食单产可提高5公斤。

三链同构,提高“种粮利”

强化园区建设,保障原料供应。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粮食园区建设,围绕“两环十一园”发展规划,依托河东、河西片区产业交通环线建设,创建粮食类现代农业园区4个,其中五通桥区稻菜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省级三星级园区。加大推广稻药、稻菜、稻油等粮经轮作种植模式,引导农户开展水稻+泽泻,水稻+生姜+蔬菜,水稻+油菜等轮作模式,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深挖经济价值,实现一田三季三收,保障粮蔬原料供应。

加大招商引资,提升加工能力。启动实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行动,引进“川娃子”泡菜、唐上皇食品打开调味品产业新赛道。目前,总投资超1亿元的麻辣烫调味料、预制菜加工厂项目已完成2000万元的一期投资,西坝泡菜厂建设步入正轨,牛华美食产业孵化园接续启动建设。同时,正加快推进以水乡食品、牛华芽菜、德昌源为代表的本地龙头企业聚力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进一步提升全区农产品加工能力。

开展订单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聚焦粮蔬“卖谁”问题积极探索推动“产销对接”,大力拓宽销售渠道,解决粮蔬“难卖”问题。充分利用家门口市场的优势,减少运输、流通成本,迈出产销第一步,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川娃子、绿府集团、人民供销社、龙王米业、水乡食品、家家乐超市等签订订单采购协议。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能力,国资乾顺商贸投资3000万元新建五通桥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加大强村公司、强村供销联农带农能力,通过财政、集体资金注入与农产品直供“双路径”参股“共富”供销超市项目,构建“源头直采+渠道互通”的产销闭环体系。

(王继发 蒋俊伟)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