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践与启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6:07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以文化赋能休闲农业,走出“文化铸魂、产业筑基、富民为要”之路。2025年3月,江宁区入选全国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以文化赋能休闲农业,走出“文化铸魂、产业筑基、富民为要”之路。2025年3月,江宁区入选全国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其发展路径为新时代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化赋能让休闲农业保持长久生命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休闲农业从单一“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升级为融合农耕体验、文化研学等业态的综合体,文化成为串联各业态的关键纽带。作为“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体,其核心竞争力源于文化营造的独特魅力。唯有以文化赋能,才能避免同质化,赋予产业持久生命力。

文化赋能让休闲农业展现出复合提升效果。其一,打破产业边界,推动农业从“静态基础”向“动态根源”转变,促进农业与教育、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如茶文化与研学结合,让茶园变为“鲜活课堂”。其二,实现价值升级,通过打造文化IP、开发文创产品,将农业资源转化为资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从“论斤卖”到“论件卖”的跨越。其三,助力品牌破圈,借助文化符号传播力,突破地域限制,将乡村从“区域景点”升级为“全国目的地”。

江宁区的实践便是明证。当地挖掘牛首山文化、六朝文化等本地资源,将文化融入休闲农业全链条,推动“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吸引新客并留住回头客。2024年,江宁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78亿元,充分彰显文化赋能的显著成效。

文化赋能休闲农业的江宁实践

江宁区深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持续挖掘和整合江宁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消费场景相结合,提升休闲农业的消费品质和市场影响力。

以区域文脉挖掘激活“源头活水”。秉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理念,将地域文化转化为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梳理全区文化资源,已形成以茶文化、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主题矩阵,实现“景点有故事、产品有内涵、体验有回味”。以茶为媒,千年文脉入景入情。黄龙岘茶文化村依托千亩茶园,深挖国家级非遗“雨花茶制作技巧”,开发“采茶—炒茶—品茶—购茶”全链条体验路线,建设茶文化风情街与炒茶工坊,推广“茶叶销售+体验服务”模式,培育“龙针”“龙毫”等品牌,其“茶旅融合”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成为全国典范。以文为桥,历史记忆可观可感。钱家渡挖掘水乡文化,打造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其乡村振兴学习堂入选“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佘村将明清古建筑群与现代消费体验对接,培育出绘画、文创、骑行主题咖啡馆集群,使古村落成为“艺术打卡地”,吸引新群体涌入。以技为脉,非遗技艺活灵活现。推动非遗产品进入现代消费场景,宁西村苎麻编织工坊对非遗技艺进行多元开发;湖熟鸭文化入选“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板鸭制作体验、主题美食宴及“鸭文化节”等,让“百年老味道”成为引流密码。

以休闲体验创新形成“核心引力”。面对传统“观光+餐饮”模式的同质竞争压力,地处南京近郊的江宁区通过“文化嫁接”构建多元业态,打造“可观、可玩、可学、可购”的消费体验。“文化+研学”,田间地头成沉浸式课堂。建成20个市级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成为都市圈研学热门目的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的江宁(湖熟)花卉综合示范基地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乡伴苏家理想村依托萤火虫保护基地推出“自然教育课”,成为南京中小学热门“户外课堂”。“文化+创意”,文化要素成爆款IP。打造休闲农业系列IP,形成“IP引流—消费转化”闭环。苏家理想村以萤火虫为原型设计“苏小星”IP,在500米道路上布置了6个主题彩绘;大塘金薰衣草园推出香包、精油等文创产品,引流消费效应显著;“善田江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66家主体,年销售额达2400万元。“文化+活动”,主题节庆成“流量引擎”。打造“春登牛首、夏至田园、秋赏菊花、冬享温泉”四季乡村旅游品牌,举办“春牛首金陵节”“湖熟菊花展”等活动,其中“春日限定花漾江宁”精品游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节庆串联景点,整合观景、民俗体验等要素,打破淡季魔咒。

以系统机制保障激发“长效动能”。文化赋能休闲农业需系统谋划保障机制,确保其长效动能。江宁区通过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利益联结等形成系统介入,确保赋能落地。以体系规划强化有序引导。每年开展文化赋能乡村活动1000余场,出台《江宁区关于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方案》,盘活189处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设立10亿元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在“苏花路”打造中,统筹协调黄龙岘、乡伴苏家等12个节点,链接金陵十二钗与十二花,形成“六十里路看遍金陵十二花”文化旅游品牌空间。以主体培育激发创造活力。成立休闲农业协会,吸纳50家主体,推动行业规范化;鼓励返乡青年“带着文化回来”,如见山小食院主理人将多国料理与茶山景观结合,打造“山里的异域风”网红餐厅。以利益联结推动成果共享。创新“乡村+”模式精准匹配资源,支持村民变身“资产经营者”。黄龙岘80%村民参与经营,40多名村民返乡就业,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增至10.8万余元;汤山龙尚村通过“莱斯乡村共享小院+”盘活闲置农房,村民年租金收入达101万元。

文化赋能休闲农业的经验启示

江宁实践表明,文化赋能休闲农业重在深层次“结构互嵌”,核心是找准文化与乡村、农业、农民的契合点。

以文化为灵魂凸显“独特性”。休闲农业需立足区域文化资源,深挖本地特色,塑造价值独特性。如江宁区的“黄龙岘+茶文化”“大塘金+婚庆”,皆以深挖文化内涵提升价值。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根基,传承它不仅是维系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的关键,更是繁荣农村文化的关键。以农耕文化为支点,休闲农业可以更好地展示自身魅力,应让农业生产、传统习俗焕发独特魅力,构建“望山见水忆乡愁”的美丽乡村。

以融合为关键打破“边界感”。休闲农业发展需驱动产业升级,借文旅商学融合延伸农业价值链条,同时促进城乡融合。江宁区通过“文化+农业+旅游+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单一产业向“生态网链”转变,实现农业从“种植”到“研学—文创—康养”的延伸,吸引城市要素“下乡”,打造乡村创新策源地。因此,休闲农业生命力在于构建“吃住行游购娱”融合的全链条,吸引新理念新技术新群体,精准匹配城市需求,推动农业产品、民俗文化等进入城市市场,推动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以农民为主体形成“正循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破解休闲农业发展难题的关键。江宁区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如黄龙岘村民身兼茶园经营者与茶文化讲解员,佘村村民出租房屋、经营咖啡馆增收。因此休闲农业需让农民成为决策、建设、受益和运营主体,完善资产运营、利益分配等机制,强化农民责任意识,让农民共享红利,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有责者、尽责者与共享者。

来源:群众杂志

相关推荐